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案例分析题解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案例分析题解题技巧
(一)题型介绍案例分析题是向考生提供一段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
考生阅读分析一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作出决策,或作出评价,或提出具
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
案例是活的知识点,是生活的提炼。
案例分析是考查人们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集中体现。
案例题最大的特点是:陈述的是教学,凝聚的是知识,蕴涵的是能力。
从表面上看,案例所描述的是一组教学场景,但实际上其中蕴涵着许多知识和规则,而在这些知识和规则的背后又支撑着大量的知识运用。
所以,在考试中,考生不仅要从给出的生活情景中找出这些知识点和规则,而且要明白这些知识点和规则所隐含的道理,最后还要熟练地运用自己找出的知识点或规则来解决题中的实际问题。
当然,卷面上的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还有以下三点区别:一是范围确定。
通常,考生可一眼看出该案例考的是哪个知识点,不像现实中的事例关系复杂,知识点交叉;二是考查内容典型。
案例一般都是考查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同时,为了方便判卷,一般理论问题都采用通说,其深度有限,知识点相对简单;三是“因知识点设题”。
现实中的事例,是先有案情再套知识点或规则,而考试时的材料则恰恰相反,因为要满足考试的需要,所以必先由命题者针对特定知识点加工构造,并事先定好答案。
所以,考生在考场上所要做的就是“因题找知识点”和“依知识点作答”。
案例分析题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考查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它不仅能考查考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能考查考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
因此,案例分析题是区分度很高的题目类型。
考生只要掌握案例题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正确的解题方法,就可以使案例分析题成为自己的得
分强项。
(二)解题策略破解案例分析题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知与四步”。
“三知”就是:知情、知点、知规则。
知情,即考生明白案例反映的问题;知点,就是考生明白考查的知识点;知规则,即考生明白如何利用知识点所反映出来的规则分析解
决该问题。
“三知”是解题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闪失,考生只有确信自己理解了案例的内容是什么,知识点是什么,要考的问题是什么,才能正确找到解题的对策。
“四步”就是破解案例分析题的四个具体步骤:看点、审题、找规则、答题。
第一步,看点。
就是看题干最后提出的问题,弄清考什么。
在审题之前,考生不妨先看看提问,了解考的是哪一个知识点,属于哪种题型等。
经验表明,带着问题审题的效果比直接审题更好。
找准考点是解题和得分的关键。
对于判分者而言,考点就是出分点,见一个考点给一次分。
而对考生来说,考点就好比灯塔,有了灯塔就有了解题的方向,少一个或错一个考点就意味着少一个得分点。
看点,重在准确、明晰。
第二步,审题。
认真而仔细的审题是至关重要的。
审题可逐字逐句地阅读,也可同时画出关键词,即在与提问有关的词下面画线,标明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等。
对于较为复杂的材料,也可以提炼出一个简要的“案情”或“关系图”,以帮助全面、准确地掌握材料重点,防止遗漏。
审题,重在快速、全面、准确和理解。
第三步,找规则。
考生在审题后应根据题干所提出的问题和给定的材料,思考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回忆有关教育理论的概念或原理。
有必要的话,可将有关知识点或原理列在稿上。
教育科学原理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与人们的成见或习惯往往存在差异,因此考生千万不要想当然。
成见本身就是陷阱,命题者经常利用考生的成见或习惯设计陷阱,一旦考生考虑不周到,绕不过题弯就必然落入陷阱。
第四步,答题。
答题就是事实与教育理论的有机契合,是考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答题可分为三步:先组织解答提纲,再确定解答方式,最后落笔成文。
组织解答提纲,即根据问题、材料、有关知识点和教育理论,逐一列出其解答要点,不要遗漏。
答题做到完整准确、简明扼要。
判题工作量大,判题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找点,考生只要答到“点”即可,无须展开和赘述。
此外,行文应尽可能多用专业语言和教育理论语言,书写尽量整洁明了。
术语是同行沟通的桥梁,如果考生缺乏用术语的意识或书写不清,就容易错题失分。
(三)应考必练1.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 你更欣赏哪种回答? 为什么? 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
分析。
【答案要点】(1)更欣赏小明的回答;(2)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基本都是沿着砖头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变通性不大;
(3)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和敲打的工具,也就是摒弃以往的思维习惯而向不同方向思考,这是创造性思维变通性好的典型表现,同时这种品质也有利于小明创造性思维进一步的发展。
2. 20 世纪,美国北部的凯巴伯森林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狼是鹿的大敌,美国总统为保护鹿把狼消灭了,结果鹿大量死亡,最后又把狼放进森林。
请谈谈这个案例给你的启示。
【答案要点】(1)遵循教育民主的原则。
美国政府把狼消灭掉的行为,就违背了教育民主的原则,“狼”和“鹿”就像学生一样,他们是平等的,独立的和独特的,教育应当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性,使他们共同接受高质量的大众化的平等教育,获得锻炼的机会。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美国政府应当训练鹿的竞争意识和奔跑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躲避狼的捕杀。
教育者也应当教育学生,使学生意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经历磨难,战胜自己,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
(3)遵循赏识教育的原则。
当学生在现实学习、生活中遇到像狼这样的天敌时,教师要运用赏识教育的原则给予学生自信,使学生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克服困难,形
成完整的性格,具有坚强的意志。
(4)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育者要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身上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因素都是不同的,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
(5)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就像美国政府把狼重新请回来磨炼鹿的生存斗志一样,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磨炼学生,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3. 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一般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划分为优等生,把学习成绩差
的学生划分你同意这种做法吗? 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
【答案要点】不同意老师和家长的这种做法。
原因如下:(1)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学习成绩好只是意味着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好,但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高,更不能代表学
生的性格好。
(2)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人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学能力等。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
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对所有的孩子抱有热切的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
4. 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同学的作业总是潦草乱。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 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的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 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并奖
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连续获得3 张好孩子的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试结合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1)强化的作用。
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老师发现学生作业潦草,及时决定帮助改正学生这一行为,就是进行了强化。
(2)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斯金纳指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果,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正如李老师针对学生作业潦草、脏乱的现象通过奖励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强化刺激,使学生得到了行为上的改变。
(3)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的作用。
本事例就是采用了积极强化作用。
(4)儿童行为的变化和行为矫正。
程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意识。
正如一次作业干净印一个小红花,三次得到小红花就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通过强化作用,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充分体现了斯金纳的儿童行为矫正理论。
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在各地市的自行组织考试和统一考试中分布较广,教师招聘中的材料分析题和教师资格题型中最大不一样的就是涉及面较广,很难把握问题的本质。
有时题干文字较短,但是题干中却暗藏玄机。
这就需要良好的答题方法和分析技巧:
1.理清问题——从题目入手,看准答题角度,将该角度相关答题要点罗列出来。
例1:请从教育观的角度,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根据题干要求,联想有关于教育观的各种答题角度,根据知识储备联想就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及教学观的转变
例2:根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三位老师的看法。
此类题干的描述比较笼统,需要考生结合材料根据情境进行分析。
2.分析材料——从材料出发,将材料中行为与答题要点相联系。
某学校的几位老师在办公室闲聊,甲老师说:我们班的张某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倒数第一,真是没办法了,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
乙老师说:听说他爸爸是登板车的,也就是小学文化。
不像我们班的王某,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名,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
丙老师说:就是嘛,这也不能怪我们教育得不好。
俗话不是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几位老师的观点。
根据此题可知,材料中有三位主体,分别是甲、乙、丙三位老师,从三位老师的语言中可以分析出此题目是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相互联系,考生可以根据三位老师的语言分析出甲、乙、丙分别只是看到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3.答题——先“评”后“析”,“总——分——总”结构,结合材料,重点突出,力求完整。
总:凡是在考题中看到分析/评析/简析相关字眼的时候,首先得表露自己的观点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的,观点明确也是考官评分的标准之一。
(一)解题步骤
1.先看案例要求解决的问题。
案例分析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简短,考生可以先看问题,这样在阅读案例时就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审题要认真,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弄清题目有几个问题,涉及到的理论点以及问题要求分析的到底是什么。
2.认真阅读案例。
目前案例越来越长,题材越来越多样。
要带着问题认真地阅读案例,找出案例问题的本质,这是解题的关键,而不能被具体细节迷惑。
3.确立答题的整体框架。
阅读背景材料后,不要急于动笔,应先花一点时间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选定解决问题所需运用的相关理论,确定答题思路和要点,先在头脑中或稿纸上构筑起答题框架,这样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且不容易遗漏要点。
4.规范作答根据之前所确定的答题框架,规范作答,作答的时候最好按照总分的结构来进行。
先阐述对材料的整体看法,或者说是总论点,然后再分条阐述分论点。
每一条分论点都要写明所对应的材料,可以直接抄写,也可以自己总结,但是切忌适度。
同时尽量做到行文流畅,结构清楚。
作为主观题,干净、清楚、漂亮的卷面是很重要的,因此必须保持行文的流畅和结构的清楚,既能给评阅教师一个好心情,也有利于保持自己思路的清晰。
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考生达到这一目标,例如在分段合理的前提下,段落宁多勿少,不要出现大块文字;科学使用不同层次的序号(如一、1、 (1)、①)表示结构层次;对每一要点最好先用一两句话概括,然后再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