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杜甫诗三首-《望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词翻译
石壕吏 杜甫
投:投宿
吏:小官, 这里指差役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 壕村,遇到有差役趁着 夜色来抓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分析:两说虽有区别,其精神却能相通,
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
诗含蕴之丰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翘首望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全句: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 此时家书是多么珍贵呀,真是胜过 万金呀!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sāo挠,用手指甲轻刮。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心胸摇荡。
曾:通“层”
眦:zì眼角。
全句:山腰间团团生起的云气,层出不穷, 使我心情激荡,久久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 我的眼角都要裂开了。(细望所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凌:líng登
绝顶:山的最高峰。
全句:我终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观赏泰山下的 显得小了的群山。(心底愿望)
上页
下页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老妪:老妇
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 迈力尽,请让我今晚 跟你们一起回营去。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四句为诗的第二大层,也写了泰 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 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 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 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 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 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上页
下页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石壕吏 杜甫
裙:泛指衣服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 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可是)出出进进没有一 件完整的衣服。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全诗感情: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百度文库
小结:
前四句统在“望”字中,视线由近而 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到 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 进。再逐步转入低首沉思,过渡到后面的 想念亲人,忧心忡忡。全诗情景兼具而不 游离,情感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 杂乱。
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 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 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 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 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 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 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 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 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 《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 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 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上页
下页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偷生:苟且活着
已:停止 这里引申为完结
活着的不过是苟且活 着,死了的就永远完 结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上页
下页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书:信
新:最近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 (说)两个儿子最近战 死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 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 “绝唱”,并刻石为碑, 立在山麓。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 下”而来。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 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
顶峰的誓言。它告诉我们:敢于攀登绝 顶,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
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 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 更大胜利。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上页
下页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石壕吏 杜甫
一何:多么
差役叫得多么凶狠, 老妇啼哭得多么痛 苦。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 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 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 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 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 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 分神秘与深奥。
上页
下页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家里再没有别的 (男)人了,只有个 还在吃奶的孙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岱:dài泰山的别称,因居于五岳之首,故 尊称为岱宗。
未了(liǎo) :绵绵不尽。
全句: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的吗?它那 苍翠的山色掩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 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上页
下页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前:上前
戍:防守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 说:我有三个儿子都 去戍守邺城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割: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色。这 个字练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 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 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全句: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它那里, 泰山之大啊,使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近望所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四句为诗的第一层,着力 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上页
下页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逾:越过
走:逃跑
老头(听到声音)便越 墙逃跑了,老妇走出 屋去应门。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国都。 全句: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 虽在,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分析:“山河在”,说明无余物了,“草木深”, 说 明无人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 一 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句:两种解释:第一种:诗人因感时恨 别,看到花鸟反而落泪惊心。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 溅泪,鸟也惊心。
浑:hún简直。 簪:zān
全句: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 面对眼前颓败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 几不胜簪。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想念亲人
问题探讨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全诗:在这首诗中,作者热情地赞美 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无大抱 负。
春
望
灵武
鹿州
奉先 凤翔
潼关 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整体把握: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 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 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 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 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 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 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 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 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 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 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 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 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 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 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 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 “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