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15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探究

文/朱琳

中国是诗歌的泱泱大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唐宋而蔚为大观。诗歌是精美的语言艺术,它既是音律,也是文字;既是图画,也是影视。因而鉴赏中国古代诗歌,可读之,欣赏其韵律美;可观之,欣赏其字意美;可思量之,欣赏其意境之美。1 思量,感受诗歌的意境

中国早期的诗歌较为自由,无论平仄,在诗歌分类中,称为古体诗。若以时间脉络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要能够细细思量,整体把握,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中之人、景外之意。

比如,以《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体诗,普遍较为口语化。三曹、建安七子的作品,名垂千古。“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不事对仗,质朴却又意境隽永。唐代诗人杜甫律诗无双,古体诗也做得好,才气相通。《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没有对仗,意思层层铺垫,气魄最后喷薄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天才李白的古体诗写得也好,《将进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初陈子昂的千古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份吟唱千年的悲叹,可以穿越时间,穿越空间,与全人类达成共鸣。

《红楼梦》中的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不是说陆游的这句诗不好,而是说,细读之下,不适合作为学诗的标的。因为这诗背后格局小了,只有文字游戏,没有意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天然真切,宏大开阔。2 观赏,欣赏诗歌字意雕琢之美

鉴赏诗歌,整体把握之后,便可以逐字逐句欣赏,好诗,经得起拆解。诗歌既然是文字的艺术,必然要讲究字面上的锤炼,“炼字”,就是其中的一个表象。体谅古人创作的苦心,文字之美,是鉴赏诗歌的另一个法门。元好问说:文需字字作,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 百过良未足。”

再看《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节。黛玉问香菱:“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香菱对王维诗句的拆解,便是我们欣赏文字之美的一个典型例子。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色蕉”(《一剪梅·舟过吴江》),“红”和“绿”,平平淡淡两个字,写活了流年。“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一个“绿字”,化静态为动态,不仅有眼前之绿,甚至看到了江南岸全程之绿。“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野望》),隋炀帝写真的是好,宋代词人秦观读了,大概十分喜欢,便借用在自己的词中:“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精简一字,确实更妙。诗歌讲究语言精炼,为求一词、一句殚精竭虑。正如杜甫所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贾岛曰“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题诗后》)。

黛玉教香菱学诗,教导她要懂得“不以词害意”,是说凡事过犹不及,“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轮到宫体诗派、江西诗派等,对字句的雕琢又太过,太做作,不是上品。

3 读诗,鉴赏音律与形式

小孩子能顺利的讲话了,便可以通过练习,流利的背诵诗歌,虽然未必能够理解其中况味。这便是诗歌的音律美、形式美,也点明了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功。

古今中外对诗歌的韵律美,表述颇多。“韵文(有韵律的诗歌)显然是韵律节奏形成的段落”(亚里士多德)“诗的韵律也是一种音乐。”(黑格尔)“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最难传达的意义,往往是通过整首诗的音乐和音调揭示出来。”(布洛克)“有韵为诗,无韵为文。”(章太炎)“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朱光潜)“诗,有韵律可歌咏者的一种文体。”诗歌的语言是“玲玲如振玉”、“累累如贯珠”(刘勰《文心雕龙声律》),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时候,更少不得理解其音律美。根据《切韵》、《广韵》等韵书的拼读规则,中古汉语,即从南北朝至宋代期间的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有高低变化的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平仄、押韵、对仗等等。而随之而来的韵律,指的是诗歌中有规律有节奏的变化,是一种由细节到整体的节奏美。也就说,不但诗句富有节奏,而且诗句与整个诗歌中每个部分及其各自之间要和谐一致,共同构成整体的节奏美,形成和谐的韵律。使得诗歌读起来抑扬顿,听起来像协奏曲。

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便要注意感受其中的音律。或轻重缓解,或抑扬顿挫,或嘈嘈切切错杂弹,或大珠小珠落玉盘。木心先生在谈到杜甫的《登高》时,说这诗歌“近乎钢琴协奏曲,有贝多芬、勃拉姆斯风范。”这就是音律美的典型。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平。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

到了宋词,诗歌从案头走向勾栏瓦肆,开始供人们配乐吟唱。“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岂不知诗词,既是流行歌曲。参考文献:

[1] 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朱琳(1991—),女,湖北武汉人,本科。

(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局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