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石钟山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石之铿然有声者,
聆之,南声函胡,北 余 尤 所在皆是也,而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疑 之 此独以钟名,何
余韵徐歇。
哉?
第二段段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 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是什么?
1.时间--------方式---------原因(得观)--------经过
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 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 想? 2.由课文题注可知,其实苏轼关于石 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 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石钟山,在现在江西 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 北二山。
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 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 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 的说法是:“该全山皆 空,如钟覆地,故得钟 名。”现在认为得名的 原因是它既有钟形,又 有钟“声”。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比较本文 与《游褒 禅山记》 在内容、 结构、写 法等方面 的异同。
古今异义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2、空中而多窍,不知其浅深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3、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 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 为“实质上”。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 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 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 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 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 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主语
谓语 宾语
注意:古汉语否定句或疑问句,代词作宾语时, 宾语前置
通假字
⑴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 浊而模糊.
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⑶ 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⑷ 汝识之乎:识=志,记住.
翻译句子: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画像
正音:
蠡(lǐ) 郦(Lì) 桴(fú)
铿(kēnɡ) 莫(mù) 栖鹘(qīhú )
磔磔(zhézhé ) 噌吰( chēnɡhónɡ )
罅(xià)
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识(zhì) 无射(wúyì)
自读、研讨
概括文章记游了什么事件? 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研习、思考
石 钟 山 记
苏 轼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 词类活用现象。 3.背诵全文。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 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 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 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 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 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 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 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 “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 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溽中,也体现 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 阐发。
(振动。名词作动词)
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才。副词) 始舍于其址
(当初。副词)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这。代词) 所在皆是也 (这样。代词)
(遗留。动词) (送给。动词)
特殊句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词类活用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
作状语.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
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自
焉
自以为得之矣
崆崆焉
(自己。代词)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微波入焉
2.时间,人物,方式。(绝壁下的情景) 3.噌吰声------窾坎镗鞳声 4.噌吰者------窾坎镗鞳者------古之人不余
欺也
课文结构
游因——质疑
郦说 ——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看法 ——因声命名
记 游历——解疑
方法 ——实地考察
游感——结论: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品味、探讨
(从。介词)
(兼词,相当于“于是” 即“到那里”或者代词)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搏
得
水石相搏 (击,打。动词) 得双石于潭上
森然欲搏人
(得到,找到。动词)
(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词)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莫
(能够。动词)
至莫夜月明
鼓
(通“暮”,日落的时候。名 如钟鼓不绝
词)故莫能知
(一种乐器。名词)
(不。否定性副词)
微风鼓浪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所 郦 元 ——言之不详 (叹)
以 不 传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惜)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研习、思考
得
名 作者 作
者
由
来 态度 依
据
郦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人 常 元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疑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