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黄包车、三轮车、黄鱼车,车轮滚滚,几代上海人的记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轮车、黄包车、三轮车、黄鱼车,车轮滚滚,⼏代上海⼈的记忆
独轮车、黄包车、三轮车、黄鱼车,曾经是承担市内公共交通的重要⼯具,它的演变伴随了城
市的发展,也是⼏代上海⼈的记忆。

特别是拍⽼上海的影视作品⾥,往往有⼀样⽼物什,它⼀
出现,就让⼈感受到浓浓的上海滩风味,那就是黄包车。

独轮车
在黄包车之前,有⼀种“⼈⼒车”,由⼈⼒推动的独轮车。

现在也许难以想象,独轮车在19世纪末
的上海,不仅⽤来运货,更是像现在的“出租车”⼀样承载客运的功能。

上世纪初,上海学⽣和纱⼚⼥⼯坐独轮车
独轮车因为⼤多来⾃苏北⼀带,传⾄上海后就被叫作“江北车”。

它在⽼上海档案记载中还有许多
别名,譬如⼩车、⼿推车、狗头车、⽺⾓车、叽咕车等等。

1862年,有⼤批苏北地区的⼈们涌到上海滩谋⽣,将⽊制的独轮车带到了上海。

最早独轮车只
是被⽤来载运货物,据说⼀辆车⼀次可载货四五百⽄,到后来它成为客运⼯具。

据考证认为,
独轮车是在开埠之后的上海道路上最早⾏驶的车辆之⼀,也是上海“有⾈⽆车”时代终结的⼀个标
志。

20世纪初的杨树浦路
独轮车都是⽤硬⽊打造⽽成,车轮安置在车⾝中间位置,上⾯设有⼀个车架,车轮两侧的⽊架
既可装载货物,⼜可在载客时当座位。

车后有两根把⼿,⼀个⼈握住两边把⼿即可在车⾝后⾯
推⾏。

⽤来载客时,⼀部独轮车可以载三四个⼈,有时甚⾄也能载七⼋个⼈。

黄包车
1873年,法国商⼈⽶拉看到上海租界⽇趋繁荣,交通⼯具的不敷应⽤,便向法租界公董局呈请,在两租界设⽴⼿拉⼩车客运服务机构。

经法租界与公共租界当局协商,同意发放⼈⼒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

次年3⽉,⽶拉开设了上海第⼀家⼈⼒车公司,并从⽇本引进300辆⼈⼒车,⼈称“东洋车”。

不久⼜有外国⼈在上海开设了9家⼈⼒车公司,直⾄1898年才有中国⼈在⽼城厢地区开办⼈⼒车出租业务。

黄包车夫与印度巡捕
早期的⼈⼒车为⽊制车轮,外裹铁⽪,⾏车颠簸,且易损伤路⾯,后改为钢丝橡胶轮,⾏车平稳,拖拉也省⼒。

⼈⼒车⽆油耗,便利经济,⼀经引进,便流⾏开来。

外滩的黄包车
当年上海市民⾃发组织了黄包车拉⼒⼤赛来庆祝抗战胜利
1882年上海租界内已有1500辆,1900年达4647辆。

到1914年,仅公共租界就有9178辆。

为了区别于私⼈包车,⼯部局发布规则,所有公共⼈⼒车须漆成黄⾊,从此“黄包车”成为⼈⼒车的代称。

上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满街的黄包车就承担了出租车的作⽤,⼀直到改⾰开放后,才被快速淘汰。

三轮车
从民国开始⼀直到70年代,⼈⼒三轮车是当时路上最主要的交通⼯具,在当时也⽐较常见。

三轮车,实际上就是旧社会“黄包车”的升级版。

在那时候家⾥有⼈⽣病了要上医院,年纪⼤的⼈出趟远门,或者在外⾯买了⼤包⼩包的东西,乘公交不⽅便,就会叫上⼀部三轮车。

三轮车师傅往往是⼀把年纪,他们通常会挑选不⾛公交的⼩马路骑,七兜⼋绕,带你⼀路观光式地到达⽬的地。

黄鱼车
上世纪⼋、九⼗年代前,“三轮车”在上海就是专指⼈⼒客运车;⽽装货什、运东西的三只轮⼦的车,则另有名称,就叫“黄鱼车”。

有些90后可能要说,不就是“三轮车”么?这样回答的,多数就是上海⼈说的:“洋盘”。

简单地说,名字上就能这样理解——“三轮车”是运⼈的;“黄鱼车”,则
是“运黄鱼”的,就对了!
那么到底为什么上海会把它叫作黄鱼车呢?据说是:由于上海⼈喜欢吃黄鱼,看到黄包车满街
跑,很象海⾥喜群居⼜到处乱窜的黄鱼,因此给了⼀个“黄鱼车”的绰号。

过去的弄堂⾥,到处是⼈,堆得也随处是物什,哪⾥还骑得进黄鱼车?但是,即便如此,黄鱼车对于上海⼈的市井⽣活⽽⾔,依然是⼀件⾮常拉风的⼯具。

黄鱼车”有交关“优越性”。

⾸先,勿⽤汽油、柴油、天然⽓,零碳排放,绝对环保!踏“黄鱼车”,车货⾊,还可以消耗不少体⼒,赛过锻炼⾝体!
要是碰到搬场,就特别希望⾃家屋⾥厢,也有⼀部“黄鱼车”,平常也可以便当交关;但是,要是想到“啥地⽅摆车⼦”这个问题,也就会放弃了念头——那个年代,“脚踏车”、“黄鱼车”就像现在的⾃备车,尤其后者,功能还是挺拉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