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相关资料
作者巴金简介
作者巴金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学澄,字金标,江苏吴江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文化名流,社会
活动家,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动荡变革,以及人性
的复杂与真善美的存在。
他的笔触细腻敏锐,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巴金的代表作品有《家》、《秋》、《激流三部曲》等。
他的
作品以真实、刻画细腻、思想深邃而著称,对于塑造和塑造中国现
代文学的风格和传统作出了卓越贡献。
此外,巴金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关注社会状况和民众生活,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宝贵
的贡献。
巴金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坎坷,经历了文革的残酷迫害,但他
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真理和艺术的追求。
他是一个具有伟大
智慧和坚定意志的人,他的作品和精神将一直激励着后人。
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1岁。
他的离
世是中国文坛的一大损失,但他的影响力将永远保留在人们的心中。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巴金的介绍资料
巴金的介绍资料
巴金,原名巴衍明,号花间道人,20世纪中国杰出的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现代文学的先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1891年10月16日,巴金出生在四川省重庆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自幼喜欢读书,热爱文学。
1921年,在《晨钟报》发表了《兰花花》等短篇小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他的作品以生活感和思想深度为特点,代表作有《家》、《激流三部曲》、《春蚕》、《李自成》等。
除了文学创作,巴金还积极参与革命运动。
192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一直投身于革命事业。
1932年-1936年,他在八路军冀热辽抗日根据地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49年后,担任多个文艺组织的领导工作,对中国文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巴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辅相成,将文学艺术与革命实践相融合,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
他的艺术成就和个人英雄品质,成为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巴金的资料
巴金的资料1. 简介巴金(1904年10月25日-2005年12月17日),原名李家鼎,中国现代作家、文化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他以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作品而著名,被誉为“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
本文将从巴金的生平背景、主要作品、文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对他进行详细介绍。
2. 生平背景巴金于1904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兴化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早年家境贫困,但他通过刻苦努力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1921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理科,并开始接触和研究西方文化。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开始涉足文学创作。
3. 主要作品巴金的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小说最为著名。
他的作品大多围绕着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境遇展开,真实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以下是巴金的一些代表作品:3.1 《家》《家》是巴金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农村庄园的两个主要家庭为背景,描写了在旧社会封建压迫之下,贫苦农民以及地主家族中的农奴们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对家庭关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3.2 《春》《春》是巴金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他的另一部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集以“春”的不同寓意为主题,描写了社会百态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每个故事都以生活中的小事为线索,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苦闷和渴望。
3.3 《共产主义的道路》《共产主义的道路》是巴金的一部重要的社会活动文集,也是他在文学领域以外的另一面。
这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论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走向。
巴金认为共产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他通过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论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思考和智慧。
4. 文学思想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与写作和文学观念相关的思考。
以下是他的一些文学思想:•现实主义:巴金强调文学应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巴金的资料简介
巴金的资料简介巴金,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译著和散文也很多。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巴金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
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
曾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中国作协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4月2日,巴金获得但丁国际奖。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者至今都未实现。
巴金的成就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
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
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
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
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
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
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
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巴金,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
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
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
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
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
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
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巴金的资料简介
巴金的资料简介范文一:巴金资料简介巴金(1904年7月13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巴彦,字震寰,号沧浪,江苏高邮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家。
巴金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家》、《春》、《秋》等代表作品被誉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之一,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化名流,他的著述涉及广泛的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理论等。
巴金的父亲是一位鸟鼠商,家庭经济状况不错。
1915年,巴金考入进贤师范学校,学习时代和课程是影响他创作方向的重要因素。
他从小就热爱文学,跟随一位老师学习了诸多典籍与文化知识。
1921年,巴金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高启、许地山成为好友。
在南京高师时,巴金开始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次年,他创办学生文学杂志《青年杂志》。
1923年至1925年,巴金留学日本,此时他的文学观念逐渐成熟,并逐步形成了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野草》等代表作品。
1947年后,巴金被国共两党竞相拉拢,称作“文化大师”。
此后,他曾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等职务。
同时,他还出版了《文学建设和新生代》《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我又怎样?》等多个文化学术著作。
巴金享年101岁,在他逝世后,无数的文学爱好者纷纷慕名前往其墓地参拜。
写作重点:文章以逝者巴金作为重点,通过介绍巴金的人生经历、成就和文化贡献,为读者提供了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写作中,有明显的时间结构和事实依据,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用词分析:文章基调较为严肃,用词相对规范和严谨,在描述巴金生平、创作和主要作品时使用了较为专业的术语,主观评价较为客观和准确,没有赘言。
整篇文章有一种穿透性的感觉,让人不禁对巴金的生平成就有更深入的理解。
范文二:巴金——中国人的良心巴金,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他的作品深入了中国人的骨髓,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每一个人。
他的一生,是“为了人”的一生。
巴金的资料
巴金的资料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ú,取自“蔽芾甘棠”),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爱情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
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
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
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
”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
”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
巴老箴言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
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
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我追求光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说真话,面对镜子我并不感到愉快,因为镜子上反映出来的尊容叫人担心:憔悴,衰老好看不好看,我倒不在乎。使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随时提醒我:你是在走向死亡。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惟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
巴金写海上日出的资料
巴金写海上日出的资料(实用版)目录1.巴金的简介2.海上日出的创作背景3.海上日出的主要内容4.海上日出的艺术特点5.海上日出的影响和价值正文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喜爱文学,先后在成都、上海等地求学。
巴金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其作品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海上日出》是巴金创作于 1930 年的一篇描绘海上日出美景的散文。
当时,巴金正赴法国留学,乘坐邮轮穿越印度洋时,他被眼前壮丽的海上日出景象所震撼,便以文字记录下了这美好的瞬间。
《海上日出》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详细描绘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海面景色,以及自己在观日出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文章语言优美、细腻,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例如,文章中描述日出的句子:“突然,太阳从云层后边跳了出来,就像一个金色的巨轮从海平线上浮起来。
”这一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场景之中。
在艺术特点上,《海上日出》以真实、生动的描绘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的主观感受相互交织,展现出一种诗意的美。
同时,文章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海上日出》作为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让人们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中感受到了奋发向前的力量。
此外,《海上日出》也被选入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成为一代代读者喜爱的文学佳作。
总之,《海上日出》是巴金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出的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卷。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巴金,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
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
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
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
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
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
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
范文最新推荐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 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1 / 24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巴金的资料
巴金的资料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身高1.68米,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实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2018-2019-关于巴金的资料-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巴金的资料篇一:巴金资料巴金资料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回国后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季月刊》主编,《烽火》杂志创始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及第、四、五届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主编。
中国文联第二、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全国第六、七、八届政协副主席。
中国少年作家班顾问。
曾获1982年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这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
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寒夜》、《火》、《憩园》、《第四病室》,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随想录》(5卷)等,译著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巴金全集》(2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
篇二:巴金-家有关资料“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家》的主要情节,是由觉新与梅、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风的爱情故事构成的。
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
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巴金(1904年7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秦少游,福建闽侯人,著名作家、思想家。
闽南籍文学先驱,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巴金文学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共有40多部文学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近现代史论、传记等多个领域。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开创了3个先例:一个是小说的现代性;二是具有强烈人道主义色彩的小说艺术;三是通过小说的形式,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现实。
巴金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为他开创了中国作家借用西方小说艺术形式创作文学作品的先例,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并使中国文学成为全球文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在巴金将就业机会寄希望于小说创作的时候,他的第一部小说《家》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小说在阔别了1800年的封建社会,场面简单、人物刻画透彻而深刻,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之一,也让巴金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
凭借《家》的成功,巴金渐渐成为文坛巨匠,1940年发表的代表作《家春秋》更是凭借其深刻的思想性、广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良好的文学写作成为了巴金作品中最成功的之一。
巴金作品中的另一个代表作品则是《春》。
这部作品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变化。
巴金在《春》中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更加细致入微,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独立成篇之作。
以萧红为例,她曾说过“《春》在《家春秋》后傍架一大块食盒,是巴金小说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作为社会改革和文化振兴的积极分子,巴金的人生一直立足于中国文学创作事业,同时也特别关注国家民族文化,他一生创作了一系列史论,涉及范围很广,从宜春起义到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从全人民的抗日到中国文化的正统,他均致力于“向那些精神文化的忠诚的人们表达一种社会正义的声音”。
总的来说,巴金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家,不仅自己致力于文学创作,也积极探讨和发展中国文学创作事业,以及文化想象力的创造和维护。
巴金资料——精选推荐
巴金资料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妻子萧珊。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正因如此,他在文革期间受到了四人帮的非人道迫害。
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者至今都未实现。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春》1938年出版∙《秋》1940年出版∙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火》(共三部),1940-1945,开明书店∙《寒夜》,1947,晨光∙中篇小说∙《海的梦》,1932,新中国书局∙《春天里的秋天》,1932,开明书店∙《灭亡》,1929,开明书局∙《死去的太阳》,1931,开明书店∙《砂丁》,1933,开明书局∙《萌芽》(又名《雪》),1933,现代∙《新生》,1933,开明书店∙《利娜》,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憩园》,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第四病室》,1946,良友图书公司∙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1953∙《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火》(三部),1940-1944∙《憩园》1944∙《寒夜》,1947∙《第四病室》,1946∙《复仇》,1931,新中国书局∙《光明》,1932,新中国书局∙《电椅》,1933,新中国书局∙《抹布》,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将军》,1934,生活书局∙《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沉落》(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发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还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猪与鸡》,1959,作家出版社∙《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散文集∙《孔老二罪恶的一生》,1974,上海人民出版社[10](此书作者为:萧甘,并非巴金之笔名,应加查证,不宜以讹传讹)∙《随想录》(5卷)1979-1986∙《海行》(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旅途随笔》,1934,生活书局∙《点滴》,1935,开明书店∙《生之忏悔》,1936,商务印书馆∙《短简》,1937,良友图书公司∙《控诉》,1937,重庆烽火社∙《梦与醉》,1938,开明书店∙《感想》,1939,重庆烽火社∙《黑土》,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龙·虎·狗》,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无题》,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废园外》,1942,重庆烽火社∙《旅途杂记》,1946,上海万叶书店∙《怀念》,1947,开明书店∙《静夜的悲剧》,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1951,平明出版社∙《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1951,平明出版社∙《慰问信及其他》,1951,平明出版社∙《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欢乐的日子》,1957,作家出版社∙《坚强的战士》,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友谊集》,1959,作家出版社∙《赞歌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倾吐不尽的感情》,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贤良桥畔》,1964,作家出版社∙《大寨行》,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烟火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序跋集》,1982,花城出版社∙《忆念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愿化泥土》,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控诉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十年一梦》,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再思录》,1995,上海远东出版公司∙译著∙《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希金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萧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往事与随想》,俄国赫尔岑著,出版了第一册,未全部翻译完成。
《索桥的故事》相关资料(通用12篇)
《索桥的故事》相关资料(通用12篇)《索桥的故事》相关资料篇1【】:巴金(1904~2023),中国现代闻名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语专业学校攻读英语。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高校附中读书。
1927年赴法国,创作了处女作《死亡》,发表《死亡》时使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主要著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报仇》《将军》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杂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巴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忱的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背景】:安澜桥:安澜桥时我国闻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
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用来修建它的材料有关。
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
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改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有称之为"夫妻桥'。
它是沟道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钢索建筑。
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制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月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掌握进水流量等问题。
【鱼嘴】:鱼嘴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
是分水堤的头,主要起分水的作用。
《索桥的故事》相关资料篇2教学目标:学问力量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背景
1933年4月,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北上进行教育考察,5月底经过上海时约同巴金一起回新会。
当时,巴金还不满30岁,已是著名作家。
他南下广东,“到另一些未曾有过我的脚迹的地方去”(巴金语),并看看一班献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朋友。
5月31日,巴金同陈洪有一起到西江乡村师范学校,先在学校住了3天,随后就到新会县城近郊的天禄、天马、茶坑等乡村游访了3天,后在新会坐当时新宁铁路的火车到台山公益住了一晚,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师范学校参加座谈会,9日当晚离校返穗,在那里逗留了10天。
巴金与小鸟天堂结缘可说是天作之合。
他游访新会天禄、天马、茶坑三个乡时,由于陈洪有校长校务繁忙,他嘱咐天禄人叶渠均,天马人陈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学兼同事陪巴金游三乡。
此时,正值南国水乡的初夏。
一个傍晚,在天马乡务本小学(现在近天马村委的祖祠堂“务本堂”)吃过晚饭,陈毓就邀请巴金划船绕游“雀墩”。
像巴金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晚并见不到鸟,让他有点失望。
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乡,山是“凤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访梁启超旧居,此时再经过“雀墩”,令他惊喜地见到漫天飞舞的小鸟,心情雀跃,停船观赏鸟飞鸟落,出入于大榕树之中,让他久久不愿离去。
巴金回到上海后,怀着这种心情写成了《鸟的天堂》这篇优美的散文,记述了这段愉快的旅程。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文学》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号)上。
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名家笔下描述的这一方乐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