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概括文章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集锦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
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
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
2、该不该删。
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3、抓不住重点。
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案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一、课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
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
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
二、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了: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国;第二大段主要写了: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第三大段主要写了: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到祖国,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他,阻挠他回国。
最后,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关心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又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
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三、重点突出法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具体的操作: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
如《落花生》一文,重点部分是第二大段: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
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四、句子摘录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
如《伟大的友谊》,直接摘抄过渡段作为全文大意: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
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还需要“串”。
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
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五、重点罗列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事情发生的时间:1948年5月25日;地点:隆化中学;主人公:董存瑞;起因:敌人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经过: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包舍身炸毁了暗堡。
结果:消灭了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
把六要素内容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
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包,
舍身炸毁了暗堡。
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重点罗列法”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六、概括要素法
凡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把握了。
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时候,西门豹在邺这个地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这里,时间是战国时候;地点是邺这个地方;人物是西门豹;事件是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概括能力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以上方法的运用能帮助学生从浅易处入手,消除概括课文大意时无从开口、无从下手带来的苦恼。
(二)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记人的课文。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
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课文。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
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课文。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
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三)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例讲
(1) 连段意,概括主要内容
段意就是一段话的主要内容。
如果把每段话的主要内容连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飞夺泸定桥》为例:《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记述了北上抗日的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课文题目中的“飞”、“夺”两个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时行动的神速以及夺取过程的艰险都概括出来了。
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第一自然段,它简明地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
由于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泸定桥又是大渡河上的唯一通道,所以红军要北上抗日,就必须夺取由敌人把守的泸定桥。
第二部分则是第二自然段:一方面,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另一方面,红军计划在 29 日清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至五自然段:写红军战士火速前进,抢在敌人增援部队之前到达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是紧紧围绕“飞”字展开的。
先写为什么要“飞”:第一,时间紧——只剩下 20 多个小时了;第二,路途远——还有 120 多公里;第三,情况紧急——敌人两个旅正在对岸前进。
接着写怎样“飞”:白天,红四团战士翻山越岭,并击溃阻击的敌人;晚上,他们顾不上吃饭,冒雨在泥泞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课文还具体描述了红军战士怎样与敌人争先:红军战士知道如果连夜行军,敌人一定无法预料到我军的神速。
于是,同样的天气,同样的路途,敌人停下扎营避雨,我军却趁天黑冒雨前进。
最后写“飞”的结果:红军战士成功地把敌人抛在后面,按照预期计划赶到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六至八自然段,写红军战士经过英勇战斗成功夺取了泸定桥。
这部分是围绕“夺”展开的。
首先写“夺”的困难:具体是从桥上、桥下、桥对岸三方面进行描述的。
然后写夺桥的过程:夺桥战斗异常激烈,我军 22 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尤其是三连的战士是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最后英雄们穿过桥头大火,冲进城里跟敌人搏斗,终于胜利夺下了泸定桥。
夺桥的战斗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
第五部分是第九自然段,写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那么我们把五部分的大意连起来就可以得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红军北上抗日必须通过大渡河。
而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
红四团接到命令要在 29 日早晨夺下泸定桥,于是他们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
经过英勇战斗后他们夺下了泸定桥。
红军主力得以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我们在认真阅读每一段的基础上概括出它们的大意,然后把每一段的大意连起来组织成一段通顺的话。
这段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这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第一种方法。
(2) 回答关键问题,概括主要内容
阅读一篇文章以后,我们一定要想一想这篇文章讲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些什么,结果怎么样。
这就是我们读文章后思考问题的一个思路。
回答出来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比如,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后,我们就可以提以下问题:本文讲的是谁?( 当然是邱少云。
) 讲了他的什么事情? ( 他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 这件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 在他的精神鼓舞下,战斗取得了胜利。
)
把这些回答连起来,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即:本文记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在夺取 391 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在烈火中一动不动,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3) 抓重点概括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很多,我们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
我们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来叙述。
一般来说,文章的主题部分,也就是文章中的重点所在。
我们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比较容易清楚地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还是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
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一自然段 ) :写志愿军决定攻下敌人占领的 391 高地。
文中用“一颗毒牙”来比喻敌人占据的 391 高地对我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而这次战斗的目的就是要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向南移动。
此举对我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部分 ( 第二、三自然段 ) :写潜伏部队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隐蔽着。
课文先介绍了这次任务的难度很大。
首先是时间长:从天没亮就要在那里潜伏,到黄昏时候才发起总攻,一共十多个小时。
紧接着写距离近:要在距离敌人六十多M的地方潜伏这么长时间。
60 多M外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
最后写敌人居高临下,很容易发现我军。
因此这次潜伏的要求非常高,我们所有的潜伏战士都要做到纹丝不动。
潜伏战士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
虽然这样的潜伏是及其艰苦的,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还是严格地遵守了纪律,出色地执行着潜伏任务。
第三部分 ( 第四至八自然段 ) :这部分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这是文章的重点,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写邱少云被烈火烧身。
第二层,写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我”心情复杂。
第三层,写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
第四部分 ( 第九、十自然段 ) :在邱少云精神的鼓舞下,我军迅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邱少云不十白牺牲的精神变成了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给了战士们巨大的精神鼓舞。
可以看出,第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那么,在我们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第一、二、四部分只要简略的提一下就可以了。
这样,我们得出的文章主要内容就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争夺 391 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烈火焚身也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他的高尚精神鼓舞我军战士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步骤
第一、要认真阅读全文,读的过程中还要边读边思考,弄清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重点。
第二、要认真分析文章。
可以从词、句、写作特点等多方面,找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第三、概括出大意后先写一个底稿,经过修改后再确定下来。
对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要经过不断的思考和修改,才能够比较完整而清晰地把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要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说到底还是需要不断的练习。
阅读训练:
篱笆里的读书声
牛顿十五岁那年,他的母亲把他从学校里叫回来要他学习经商。
每星期派一个可靠的老仆人陪着牛顿外出做一次买卖。
牛顿对这些商贾琐事,一点也不擅长,也一点不喜欢。
所以,统统交托老仆人独自去经营,自己躲到路旁的篱笆里埋头读书。
一天,他正在篱笆里兴高采烈地大读其书,却被他舅父看见了,舅父以为他偷懒,要上前去责备他,近前一看:牛顿读的是数学书。
舅父大为感动,他专程赶到牛顿家里,劝牛顿的母亲,让牛顿继续上学读书。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坚持写作,一丝不苟
俄国作家果戈理总是天刚亮就起床,稍稍活动一下,就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次,一个朋友问他:“你天天都写吗?”
他肯定地说:“必须每天写作。
”
“如果有一天没有写呢?”朋友问。
“如果有一天没有写呢?怎么办?没关系。
拿起笔来写‘今天不知因为什么我没写。
’‘今天不知因为什么我没写。
’把这句话一遍又一遍写下去,直到写得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
”
果戈理不但坚持天天写作,而且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按照惯例,他每写完一篇作品,总要请别人提意见,然后再反复修改。
这一次,他请来了颇有名望的作家茹科夫斯基。
午饭之后,正是令人昏昏欲睡的时候。
果戈理捧着剧本,一字一句地朗读起来。
茹科夫斯基十分疲倦,听着听着,渐渐地睡着了。
茹科夫斯基一觉醒来,觉得有些难为情,可果戈理对他说:“我曾请求你对我的著作加以批评。
你睡觉就是给它的最好批评了。
”
说着,果戈理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手稿扔进了火炉里,那熊熊燃烧的闪亮的火光,照着他坚毅的面庞。
1. 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2. 借用“题目”概括主要内容。
书是知识的宝库。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
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一位大文豪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寂寞时,它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1. 用“______”画出这段话中的过渡句。
2. 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3. 用“”画出说明书是人们“良师益友”的句子,并背诵。
【模拟试卷】(答题时间:25分钟)
一.
奇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才华出众他20岁开始发表作品刚刚29岁就创作了轰动法国文坛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后又创作了一系列戏剧诗歌小说可是正当他激情奔放的时候心脏(zàng zāng)病却发作了那年他才40岁
看着雨果发青的脸色,沉重的喘息,人们惋惜万分,说:“唉,这颗巨星将坠落了。
”随后发出深重的叹息。
雨果并不悲观,他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进行体育锻炼。
每天清晨外出散步、做操、打拳,接着跑步、游泳、爬山……“生命在于运动”,雨果的健康状况慢慢地好转了,体质逐渐增强了。
他又获得了充沛(pèi fèi)的精力,重新拿起笔,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直到晚年,仍创作不懈,60岁时创作了《悲惨世界》这部世界文学名著。
80岁那年,写成了戏剧《笃尔克玛》。
雨果逝世于1885年,活了84岁。
看见雨果得了心脏病,却最后成了长寿者,人们惊叹不已:“这真是个奇迹!”
奇迹是怎么来的呢?体育锻炼!
1. 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音节。
2. 给第1自然段加标点。
3. 作者抓住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方面,写出了雨果心脏病发作时的外部特点。
4. 利用“标题扩展”归纳主要内容。
二.
妈妈,我有书了
这一年,小聂耳该上三年级了。
学校马上就要开学,可是,家里的境况比往年更困难。
妈妈靠帮人家做针线活挣来的钱,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给孩子交学费、买书呢?为了送聂耳上学,妈妈悄悄地把聂耳的爸爸在世时最喜欢的八音钟卖了,学费总算有了着落。
可是,书费又怎么办呢?妈妈为这件事非常难过。
小聂耳见妈妈闷闷不乐,知道了妈妈的心事。
||
开学那天,小聂耳一把拉住妈妈的衣裳,说:“妈妈,我有书了。
”
“什么书?”
“上课的书哇。
”小聂耳笑眯眯地回答。
“妈妈,你看。
”小聂耳说着,从书包里拿出两本用香烟盒纸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
妈妈翻开本子一看,惊住了:小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书,一本国语,一本算术。
妈妈看着本子,鼻子一酸,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小聂耳一边帮妈妈擦眼泪,一边说:“妈妈,抄书的好处多啦,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还可以练字呢……”||
多好的孩子啊!妈妈激动地把小聂耳紧紧搂在怀里。
1. 联系上下文,解释“境况”这个词语,再用横线画出短文中具体写当时聂耳家里境况困难的句子。
境况:
2. 文章段落已分好,用“段落归并法”概括主要内容。
3. 摘抄使你感动的话语。
三.
父爱
深秋的月光斜照在小床上,孩子正睡着香甜。
一旁,阿久伯凝视着她红嘟嘟的睡脸,良久,再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
和以往一样,他下班回家,孩子也放学了。
晚饭后,孩子照例要求听他讲故事。
“爸爸,讲你的‘拇指’故事嘛!”孩子撒娇地抬起晶亮的眼,极可爱的模(múmó)样。
他最是不能拒绝这种惹人怜(lín lián)惜的撒娇口吻,尽管他已将这个故事说了不下数(shǔ shù)遍。
但孩子爱听嘛,在她的心目中,它正可证明她爸爸的英雄形象。
“那是小琪琪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一天晚上,小偷进入我们的家……爸爸为了保护妈妈,和小偷打起来……小偷走了,但是爸爸右手的大拇指被小偷拿着的小刀削去一片肉。
”他随着孩子的目光也瞧了瞧右手的大拇指。
“痛不痛?”孩子照例问,关切地。
“不痛不痛,爸爸保护妈妈和小琪琪是应该的。
”
孩子得到她心中满意的回答,再次高兴地笑了。
但是,只有他心中明白,他不过是一个最平凡的爸爸,那拇指伤痕,只是他一个爱心的表露罢了,那还算不了什么。
他结婚很迟,而可怜的小琪琪,一生下来就成了没妈妈的孩子。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就是孩子刚满六岁的那一晚她发高烧,口里吐着白沫。
他本该在她的嘴里放只汤匙防她咬伤自己,但又怕伤了她稚嫩的舌头,于是,他仅迟疑了一会儿,决然地将洗净的右手拇指放入孩子的嘴。
那夜过后,小琪琪的烧退了,但也咬掉了他指端的肉块。
小床上,月光下的孩子正睡得香甜。
他擦干了泪水,嘴边隐约地浮起了笑意。
1. 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 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
A. 良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
()
B. 和以往一样,他下班回家,孩子也放学了。
()
C. 他仅迟疑了一会儿,决然地将洗净的右手拇指放入孩子的嘴。
()
3. 用“”画出最能表现父爱的句子。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阿久伯手指上有伤痕。
他对女儿说这伤痕是______________。
事实上,他手指上的伤痕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而造成的。
他之所以不愿意对女儿说实话,是因为__________。
【试卷答案】
一.
奇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才华出众。
他20岁开始发表作品,刚刚29岁就创作了轰动法国文坛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后又创作了一系列戏剧、诗歌、小说。
可是正当他激情奔放的时候,心脏(zàng zāng)病却发作了,那年他才40岁。
3. 作者抓住发青的脸色和沉重的喘息这两个方面,写出了雨果心脏病发作时的外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