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份表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情入境——引入新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却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
多名篇佳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读课题。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

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

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你从简介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点击课件6下的播放器)
你概括得很准确,课外知识非常丰富,这是与你平时爱看课外书分不开的。

希望大家能向他学习。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

这首是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我们来听听同学的回答。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

我是从“桑阴”这个词看出来的。

通过查资料我知道,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在南方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你说的很正确,懂得在学习古诗时查阅资料帮助理解。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在读诗时,我们发现诗中有两个多音字,请对照解释(出示两个字“供”“兴”)选择正确的读音。

(课件10)通过查字典我们了解到,第一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n, 一个是òn,这个字在读第一声时表示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用,例如:供给,供不应求;这个字在读第四声时作动词用,在新华字典中有从事,担任的意思。

例如:供事、供役。

在我们的诗中供耕织表示从事耕种、织布这些农活。

所以,它应读作òn。

(课件11)第二个字也有两个读音,一个是xng一个是xìng,在做xng时,它表示举办、发动、旺盛等意思;在做xìng时,它表示兴趣、兴致等意思。

在诗中,杂兴表示随着自己的兴趣、雅兴而写,
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所以,它应读作 xìng。

请同学们记住这两个字的读音,再来读读古诗。

4、解意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
5、交流学习方法:
生1: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的查阅,并结合和诗中的注释进行理解。

生2:遇到个别难懂的词可以用猜一猜的方法,把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如果还不理解,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生3:对于诗中特殊的字词,可以联想以前学过的古诗中的意思来加深理解。

生4:学习古诗时,我们可以把古诗中每个诗句的意思连句成段想象成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师:同学们总结出来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既全面,又实用。

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旁边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同学们也可以用大家总结出来的方法自由学习这首诗。

5、学生读诗自学 .
6、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

(1)刚才,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句?我们先来看看前两句。


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课件18)
(2)你理解这两句诗吗?
我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地查阅,并结合画面和诗中的注释进行理解。

“昼”是白天的意思。

“耘”是除草。

“耘田”就是在田里除草。

“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在夜里搓麻绳。

“各当家”的意思是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意思就是白天在地里干活,夜晚在家搓麻绳。

村庄里的人们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

(3)你采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很恰当。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前两句诗。

(4 )谁读懂了后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句。

(5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6)你学习古诗的方法也不错。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

(课
件23)
(7)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
来,再来说说?
(8)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
我认为他说的句子不太生动,也有的地方语句不流畅。

二、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
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三、请同学来读一、二两行诗。

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录音)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

读了这两行诗你感受到了什么呢?预设:
1、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农民很辛苦,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学生读)
2、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农民很忙碌:(课件27)你看,各当家,男的耕地,女的搓麻,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他们还要干什么呢?
3、有的同学说,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课件28)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

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

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 (课件29)
5、品读第二句
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

(指名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我认为村庄的小孩很懂事。

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请你读一读。

(学生录音)
我认为村庄的小孩很快乐。

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请你读一读。

(学生录音)
我认为村庄的小孩很可爱。

瞧,他们的动作,一手撒种,一手洒水,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诗中一个“学”字,使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请你读一读吧。

孩子们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劳动着也是快乐的。

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这两行诗。

(课件34) 6、学写诗句。

村子里只有一个童孙吗?其他童孙们可能在干什么?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把作者没有写到的内容写下来。

看到这幅画面,你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句?(童孙未解供放牧,也拉黄牛去吃草。


看到这幅画面,你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句?(课件38)(童孙未解供
猎渔,也下河去摸鱼虾。


还有的同学联系自己经历过的农村生活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童孙未解供渔猎,也卷膝盖握长叉。

童孙未解供桑蚕,也摘嫩叶入盒中。

太妙了,你们的想象已经突破图画所给予的限制了。

这种想像悟诗情的方法能够把诗读出情,写出意。

四、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

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

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再见!
第二课时
一、品读《稚子弄冰》,感情诵读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

(一)学生自读古诗,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
(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

课件出示诗句
1. 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2. 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 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铮”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 关于“玻璃”、“玉磬”、“银铮”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
于诗歌实际。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


二、拓展延伸,改写古诗。

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古诗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恰当想象。

课件出示改写提示
(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
第三课时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师生玩游戏。

师: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
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

)“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
娃。

)“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

)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
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
笛不成腔调地在吹。

)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
能决胜千里。

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

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板书设计: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
诗意
境界
教学反思: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

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2.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
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1、歌曲《送别》。

2、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

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
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

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⑴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⑵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⑴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⑵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1、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⑴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⑵汇报、交流:
①“学骆驼咀嚼”:
A、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B、“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C、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D、生交流:
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

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

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E、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想象驼铃用处”:
A、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B、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C、“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D、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

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E、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
想一想:
“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

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
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

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F、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1、“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⑴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⑵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⑶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追问骆驼去处”:
⑴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⑵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

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⑶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⑷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⑵“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⑶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⑷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

(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

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