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阅读例题讲解(现代文阅读I:论述类题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〇二一届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I
例题讲解(论述类题型)
2021年1月修订版
【真题回顾】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T1~5,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潮,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她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己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她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她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平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料。
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
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
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
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克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城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
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落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3分)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
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
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
显现代地理的学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
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3分)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
该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
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
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
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D。
(3分)
A. 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 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 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 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
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0年新高考全国IⅠ卷·T1~5,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
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
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
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
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
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
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
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
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
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
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
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
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
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
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
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
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
”这句话并不正确。
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
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
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
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
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
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
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
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
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3分)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
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
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
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
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C。
(3分)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
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
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
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3分)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
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
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
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
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B。
(3分)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
霜下的蛋糕本体。
”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
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
“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
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①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
物的聚合体;②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想轻松幽默、兼具文采地总结全文。
【经典例题】
考点一∣信息类文本的行文与论证思路
[行文思路与论述层次]
(一)整体行文思路
1.(2020·全国新高考I,“历史地理学”)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2.(2016·江苏,郭英德《成人不自在》)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①文章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②接着写孙悟空成长,发觉自己空间险隘、生命有限从而反抗,奋斗,接受约束,戴上“金箍儿”,阐述“不自在”的原因;但是呢然后写“西天取经”经历磨难,对自我进行磨砺、修心,境从而最后成为“斗战圣佛”,阐述“不自在”的意义;堤最后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
3.(2015·江苏,熊秉明《罗丹的雕刻》)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
①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白人类的崇拜心理;②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③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4.(2011·江苏,鲁迅《捧与挖》)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
①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②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③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5.(2020·常州期中联考,“中国考古学”)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①首先介绍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接着围绕龙山文化和夏鼐在西北的考古发现,介绍了关于中国文化起源的不同观点;②然后介绍新中国早期三代考古的发现,以及近几十年来的区域(南方、东北、东部)考古发现及其意义;③最后介绍考古发现推进的重建中国文明史工程。
6.(2020·南通调研,“中国古典生态美学”)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6分)
①首先,辨析文明和文化及其“文化产品”与“文明成果”的区别,引入生态审美观;
②进而,指出从生态价值观的角度反思我们的审美观和审美行为的必要性;③最后,吁请中国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生态美学研究的思想资源。
7.(2020·苏州期中,“知识表示”)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①首先引出话题,指出“知识表示”问题是人工智能的关键;②接着阐述知识表示由数据向程序的发展变化;③最后指出信息编码成程序的优越性。
8.(艾思奇《再谈面子》)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①首先,从“讲面子”与“丢脸"的关系入手,论述表里不一的把戏终会被揭穿的道理;
②继而,赞美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劳动英雄;③接着,以洗脸为喻提出辨别真假英雄美人的最好方法;④最后,联系实际,指出清除猴性的重要性。
9.(王小波《智慧与国学》)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①首先,由海森堡的难题引出苏格拉底关于智慧的论述;接着,分析中国人有一种自认为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的“偏向”;②然后,用马克·吐温的故事讽刺国人的固步自封;③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要努力去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
10.(莫邪《雅与俗》)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
(6分)
①先由倪云林的故事入题,点明其是“太雅而成俗”,并指出此“雅习”至今依然未绝;
②进而举例剖析什么是雅与俗,阐明雅者实际上皆俗的道理;③最后指出“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
11.(王家春《远离“基弗”们》)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
(6分)
①首先提出我国艺术领域出现盲目学习西方的现象,并举例说明;②接着用中西方艺术大师的事例证明真正的艺术应该关注真善美;③最后呼吁向老一辈艺术大师学习,扎根中国的大地,兼收外来营养。
(二)材料间的联系
12.(2020·广东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美育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摘编自两篇不同的文章,但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
请简要分析说明两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
(6分)
①材料一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
②在此基础上,材料二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美育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审美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
③两则材料先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围绕“美育”这一核心话题进行了论述。
13.(2020山东模拟,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潮”》)材料三的五个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4分)
(1)材料三共有五个段落。
结构上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2)①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②第二、三、四段分说,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条分缕析。
“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③第五段第五段总结上文,“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重申论点,照应开头。
(三)关键字词句段
14.(2015·江苏,熊秉明《罗丹的雕刻》)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6分)
①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②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③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④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15.(王小波《智慧与国学》)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6分)
①中国人自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或“自以为拥有一种超级知识,足够博学和聪明”),除了教育别人就无事可干。
②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答“苏格拉底的话”/“苏格拉底的妙论”给1分)恰如一剂苦口良药,③可以疗救国人自高自大的毛病。
[论证的侧重点]
16.(2020·山东调研,“历史政治学”)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4分)
(1)侧重点:①材料一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研究应注意的维度。
(2)写作目的:①前者是为了从总体上指明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②后者是为了明确历史政治学研究领域内部的问题。
17.(2020·海南联考四,“野生动物保护”)三则材料都围绕保护野生动物展开但其侧重点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①材料一:侧重从维护公共卫生和大众的生命健康角度,说明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倡导拒食野生动物,打击相关违法行为。
②材料二:侧重说明由谁来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强调保护野生动物需要持久的人人行动。
③材料三:侧重探究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强调要以法治手段管源治本。
[论证的线索(意象)]
18.(2016·江苏,郭英德《成人不自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6分)
①“西天取经”在文中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是他“成人”的过程。
②同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
③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
19.(艾思奇《再谈面子》)画线句子中的“猴子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某些猴性”的含义是什么?(6分)
(1)猴子英雄:指戴着假面具欺骗人民,最终仍现出禽兽本相,下场凄惨的专制独裁者。
(2)某些猴性:①有些人深藏自己的缺点;②怕批评,怕丢脸。
考点二∣信息类文本的论证特点
[论证上的特点]
信息类文本在论证上的特点
1.(2020·山东模拟六,“网络文艺”)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①釆用总分结构。
先总述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再选取三个并列式分论点,分别从关注现实题材、绘写时代精神图谱、引时代文化风向三个角度具体论证网络文艺如何与时代同步伐,完成使命。
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如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在每个分论点的论证中,都先指出网络文艺取得的成就,再指出不足,客观全面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网络文艺的现状又运用了举例论证等,论据充足,论证全面。
2.(2020·山东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科幻与文学”)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
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