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地理考前模拟试卷(九)(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6届高三地理考前模拟试卷(九)(含解析)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交通运输耗能是指将单位重量产品移动单位距离所消耗的能量(单位: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其大小主要受地形地势、经济水平、运输方式(公路大于铁路,铁路大于水运)和综合运输网密度的影响,下图为我国15省区交通运输耗能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我国交通运输耗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A.南方小于北方
B.东部小于西部
C.沿海大于内陆
D.平原大于高原
2. 与青海比较,四川交通运输耗能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起伏大
B.平均海拔高度大
C.水运比重小
D.综合运输网密度小
3. 据影响因素分析,下列省(区)中交通运输耗能大小可能与湖南省相似的是()
A.贵
B.晋
C.赣
D.宁
【答案】
1.B
2.A
3.C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交通运输与我国地形
【名师点睛】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及其布局的区位因素
(一)交通运输网:
1、构成要素:
①交通运治线,如铁路、公路、航道。
②交通运输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
2、类型:
①按形式:单一运轴网和综合运输网。
②按层次:即不同层次的运输网,包括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3、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家包括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
交通运箱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需要,杜会经济因家决定交通运愉点、线和网的布局。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艳网伸展到了更广阔的范围。
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代,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国家。
交通运输是凭借天然和人工线路在运动中进行的,它涉及的空间范围很大,因此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
(二)影响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1、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以京九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2、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4. 图示区域陆地气候的特征有()
A.阴雨天气多,降水丰富
B.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大
C.白天升温慢,夜晚降温慢
D.四季分明,降水年际变化小
5.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采珠业是a国的支柱产业;之后采珠业迅速衰退,其主要原因是A.国际市需求量锐减 B.养殖技术迅速发展
C.海水温度迅速上升
D.石油开采业的发展
6. 下表是2014年a国人口相关统计资料,有关a国人口叙述正确的()
A.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
B.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C.吸引了大量男性人口迁入
D.人口分布比较均匀
【答案】
4.B
5.D
6.C
【考点定位】区域气候特征的分析,区域工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人口问题。
【方法总结】(一)区域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气象灾害如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①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为主,热带季风气候面积小②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③雨季长雨量大,夏秋季节多台风,地处湿润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二)气候成因分析: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大气环流、③海陆因素、④地形因素、⑤洋流因素(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是由于地处温带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三)分析区域工业发展条件的规律技巧:分析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应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来考虑,这与前一章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是相似的。
当然,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条件要兼顾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的因素,而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则应侧重从社会经济因素来考虑。
而一个区域发展的背景既要考虑国内因素,还要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
(四)区域人口问题的分析程序:
高考主要考查人口问题的判断、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具体分析如下: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
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进行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2)人口老龄化的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3.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
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应对措施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影响: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应对措施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
铝土矿是几内亚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也是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约2.5吨铝土矿生产1吨氧化铝,氧化铝可直接通过电解法冶炼金属铝。
读几内亚所在区域图和科纳克里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7. 若几内亚想保持电解法冶炼金属铝工厂一年内的稳定生产,可以()
A.大力建设水电站
B.配套建设火电站
C.加强交通建设
D.大力开发铝土矿
8. 大力发展铝土矿深加工,对几内亚的积极影响是()
A.减少了铝土矿出口的收人
B.生态破坏和污染更加严重
C.扩大就业和增加外汇收人
D.氧化铝国际市场风险增加
【答案】
7.B
8.C
【考点定位】该题主要考查影响工业生产的条件,工业发展对区域产生的影响。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和工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包括: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
但是在分析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
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而工业的发展,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如资源深加工,增加收入;社会效益,如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等;
广西桂林阳朔县的犀牛湖占地约300余亩,湖面澄清碧绿,水质甘甜,鱼虾成群。
然而,就在1987年9月29日的夜晚,这里的湖水奇迹般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湖底的淤泥和还在挣扎中的鱼虾。
据考证,阳朔县志中也早已有犀牛湖约三十年失踪一次的记载。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犀牛湖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
A.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B.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C.大气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
D.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10. 犀牛湖一夜间消失的原因是()
A.出现断层,湖水下漏
B.连通溶洞,湖水泄漏
C.湖堤溃决,湖水溢出
D.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11. 与犀牛湖“失踪”后又重现相关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溶蚀
B.向斜成谷
C.流水沉积
D.地壳陷落【答案】
9.B
10.B
11.C
【考点定位】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的原因及相关的地质作用。
【知识拓展】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又称岩溶。
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
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
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已用于类似的一切地区。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
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
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
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
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
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
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
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
还有生物喀斯特等。
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砾岩、角砾岩、砂岩)、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
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喀斯特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
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
但是,喀斯特区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
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
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
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2000年以来,江苏的城镇化率发展速度就开始快于全国城镇化率发展速度。
目前江苏的城镇化率已提高至65.2%。
高于全国约10%,但南北差距大。
下表是江苏省最新城市等级与数量统计表,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目前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10%,主要是()
A.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比较少
B.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
C.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最早
D.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13. 江苏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A.南京积分落户制导致城市级别降低
B.城市级别与城市数量不合理
C.北部产业饱和,亟待向南部转移
D. I型大城市目前城市用地紧张
14. 下表是春分日江苏省中学生在不同城市测试的正午太阳高度各城市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城市是()
A.南京
B.淮安
C.苏州
D.徐州
【答案】
12.B
13.D
14.D
【考点定位】城市化水平高的原因、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知识拓展】(一)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要素
城市化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应包括下列要素: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实际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适龄人口入中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二)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的世纪,也是中国将继续快速城市化的时期。
然而,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中国的城市化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1、城市数量虚假上升有的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不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盲
目追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贪大求快,只追求建设速度和数量,其实中国城镇人口
的统计存在许多人为的水分,中国实际城镇化速度并没有这样高。
2、城乡二元的制度差异使城镇化与农村发展遗留问题多(1)土地及农民工权益等制度环境成为城乡协调的突出矛盾。
在经济上,主要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征地,使农民成为无地、无业和无保障居民,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危机。
在社会发展方面,流动人口增多,造成城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工落户问题突出等。
在生态环境
上,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2)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状况。
城乡之间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有些方面的矛盾开始突出。
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
一是在教育方面。
二是在医疗方面。
(3)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
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推进城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人口自由迁徙,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
3、城市化不均衡性,各地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距大。
东西部城市化差距大。
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之下的大都位于中西部地区。
城乡差距大。
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大,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这个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化的不平衡性引起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城市房价攀升和大城市病态现象最为显著。
城市化的差异致使经济活动、人文活动和人力资源上出现巨大差异,房价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热点问题。
也是让人们十分头疼的问题。
4、城市化引发粮食危机城市化导致城镇用地过多,出现土地撂荒,土地产出为零,甚至为负数的情况,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土地配置的不经济。
中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城镇土地边际效益大大下降,而且耕地资源的大量占用,直接威胁着中国粮食安全。
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不仅仅是人口多引发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化引发的。
5、城市化引发环境、资源和能源问题我国现在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但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耕地少、自然灾害较多。
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重视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
同时,城市化也严重污染了环境,人为推动的城市化缺乏资源合理分配的内在机制,对社会和环境问题不够重视。
6、城市化引发许多其他社会问题城市化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
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和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不能享有和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
大量的人口涌入也使得社会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工的生活、工作,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某科考队于2015年1——2月份沿图示线路进行科学考察,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15. 考察途中,不可能见到的自然景观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热带雨林
16. 图中盛行风及洋流画法正确的是()
①甲②乙③丙④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15.D
16.C
【考点定位】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
【名师点睛】一、主干知识解析:
1.陆地自然带的存在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体现,其形成是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然带的形成,如下思维简图: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分布对照图,如下图:
①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气候内部是温带荒漠带;
②热带草原带带又叫萨瓦纳带;
③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热带季雨林带;
④同一气候类型对两种自然带,该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气候,两个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内部)、温带草原带(外部);
⑤两种气候类型对应同一个自然带,这两种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同一自然带指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⑥亚欧大陆的中纬度自然带呈现阔叶林、草原和荒漠的对称分布;
⑦亚欧大陆同为亚热带,东西两岸的自然带植被叶面存在差异:一个是常绿阔叶林、一个是常绿硬叶林;
4.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如下结构图:
5.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地区差异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自然带南北更替,东西方向沿伸;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明显,自然带东西更替,南北方向沿伸;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中低纬的高山表现明显。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坡向等因素有关。
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该地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6.地理环境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①某些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例如:南半球大陆上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是因为,南半球同一纬度(56°S~65°S)的地方是海洋(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例如:南美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成为温带荒漠带(影响因素是地形起伏)。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例如:南北美洲西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例如,荒漠中呈现斑块状分布的绿洲,这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我国天山麓地带众多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形成了与周围温带荒漠截然不同的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2014年,巴西圣保罗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
科学家认为一种叫做“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改变了南美洲风的正常路径。
右图为大气运动受阻塞前后“正常路径与大气阻塞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当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控制巴西东南部的天气系统为()
A.高压系统
B.低压系统
C.冷锋
D.暖锋
18. 关于“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以及对南美洲造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气流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②巴西东南部干旱少雨③亚马孙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将大幅增加
④南美洲“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对热带地区的影响较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