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旗袍的审美文化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旗袍是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不仅包容汉族等兄弟民族历史服饰的风韵之美,更兼具满族的民族风情,其发展历史来源有据可考,发展历程脉络清晰。
具有独特内涵和底蕴,不仅有穿着意义,更具有商品文化底蕴,其蕴含的强烈审美趣味,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在审美文化和历史地位。
1旗袍
的成因
最早在我国的周朝时期,出现“袍”一词,在
《秦风·无衣》中就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
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
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这样的记
载描述,这首诗歌作为秦朝的战歌,被人广泛熟
知。
这也是有文字记载衣服样式为“袍”的最早时
期。
秦汉时期,人们不论贵贱都穿深衣连衽钩边,
束腰带。
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
从
这我们可以知道“袍”是古代汉族的文化传承。
因为“袍”在诗经时代已经出现,是汉族人传
统的服装,而旗则是满族的特产。
我们都知道满
人又被称为旗人,满族共分为八旗,是一种社会
组织形式,随着满族入主中原,虽然进行了一场
浩大的剃发易服的政治行为,但是旗装仍然被不
断汉化,旗人穿的服装与汉族传统服饰进行了文
化的融合,因而产生了一种特定的服装,由于当
时的满族是统治阶级,为了满足政治需要这种衣
服又被叫做旗袍。
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服饰。
清代早
期的宽腰直筒式的旗袍造型,以其独特的端庄优
雅之美感,沉淀出了中国早期的传统审美观念,
符合华夏民族天方地圆的传统思想,凝聚了历史
传统,并且也延续并迎合着不断到来的民族新风
尚、新认知的发展观念。
在清朝前期,旗袍穿着不限男女,旗袍发音
满族叫做“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个类型,与
以往汉族传统服饰有极大的区别,满族男人穿的
旗袍,是一种适合于骑射活动时穿用的圆领(或
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
扣绊、束带的服装,由于其天然游牧民族属性,这
样的衣服也带着浓浓的游牧民族色彩,有利于骑
马射猎。
到了民国时期,长袍、马褂、瓜皮帽、中式
裤子、布鞋或棉靴,是男装的主要搭配形式之一。
新中国之初,男子穿旗袍反而成为封建腐朽的代
表。
而民国时期女子旗袍经过一定的改良,成为
女性主流服装,样式更加凸显女性身材美,也就
是如今所指的旗袍。
女子旗袍的改良,自辛亥革命以后。
当时中
国社会受到欧美地区服饰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
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腰身部分变得宽松,缩小了
袖口,改窄了滚边,仅过膝的衣长,渐渐演变成了
淑女型的旗袍。
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旗袍
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主要表现为收腰、高开
宋冰桐朱华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3389(2020)01-40-03
满族旗袍的审美文化探索
(辽东学院,辽宁丹东118000)
〔摘要〕满族旗袍源于古代深衣,肃慎时期衣皮为主,挹娄时期学会以麻制袍,勿吉时期兽皮与布帛并用,女真时期袍以皮、麻、丝为之。
满族在旗故称旗袍,以丝绸为尚。
旗袍作为这个民族特有的服饰不仅凝聚了满族的文化,也顺应了华夏民族的审美思想,伴随时代的变迁,满族旗袍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其鲜活的符号意义代代传承。
其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并且在当今民族文化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对满族旗袍的文化属性、商品属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提炼与探索。
〔关键词〕满族;旗袍;审美文化;商品属性
辽宁丝绸2020年第1期·40·
辽宁丝绸
2020年第1期
·41·
叉的特点,用以表现女性的
“曲线美”多样化的风格,可以概括为流线型的旗袍。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创新,
使旗袍的样式也随之变化多样,构造更为新巧,
此时的旗袍更加的前卫潮流,也与包容开放的国家政策息息
相关。
国际交流的频繁,
使各国都看到了中国旗袍的魅力,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
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含蓄而又赋予哲理的历史文化内涵。
2与旗袍搭配的旗装审美文
化
旗袍在旗人女性穿着的时候,为展现当时满族与众不同的特定地位和阶层,特定的配饰主要有马蹄鞋、大拉翅,还有两把头样式的发型。
以马
蹄鞋为例,这种鞋子又叫
“寸子”,因为搭配旗袍穿着所以又被叫做旗鞋。
鞋面上刺绣花纹,底有3寸,鞋底柱上窄下宽,这也是马蹄称谓的来源,这
种鞋子走起路来显得袅袅婷婷,
轻盈娴雅,但是不便于行走,只有在重要的场合如祭祀、
婚庆等情
旗袍不仅仅要与旗鞋搭配,
还要有特定的发式。
我们对旗人的发型认知最多的是来源于影视
剧中,大盆头、架子头、
两把头的发型,在这些发型中最为出名的,也最为大众熟知的就是两把头
的发型,这种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
分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
“燕尾式”的长扁髻。
再在发髻上横插一根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头簪。
这种特定的发型与旗袍旗鞋一起穿着,搭配其他的装饰构成当时独特的满族
审美文化,也是当时女性贵族
阶级地位的象征。
3旗袍商品文化审美旗袍的主要用料是绸缎。
丝绸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作为一种贵重的服饰面料,在满族入关之前,也是很难见到的。
因此为了凸显本民族地位,
在入关之后丝绸自然成为贵族望门的地位象征,也成为了旗人服饰的主要用料。
旗袍中“露”与“遮”的结合,正如同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含蓄、中庸思维,结合了美与形,体现着“中和
之美”。
这与当时的民族文化理念相符合,也与满族民族精神相统
一。
作为一种贵族的服饰面料,
丝绸价格高昂,产量稀少,因此在清朝的早期,
虽然旗人都穿旗袍,但是想要所有的旗人都穿上丝绸旗袍也是一件很
困难的事情。
所以旗袍不仅仅是衣服的象征,
更是地位身份的象征。
在满族人眼中穿不上旗袍是一
件丢人的事情,因此置办了一件旗袍之后,
这件衣服就不再仅仅是衣服了,更是一家人必须爱护珍
惜的贵重财产和商品。
它既是服装,
又是工艺品。
在这里旗袍已经有了特定的工艺品和商品的价
值。
慢慢的由于这种工艺品属性的存在,
旗袍在做工方面愈发复杂,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旗袍上都有很丰富的设计,其商品属性更加
丰富。
旗袍在清朝早期其商品文化属性就已经开始凝聚,到了现在这种属性更加地特殊和明显,
在现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
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并且还活跃在现在服饰领
域的旗袍其商品属性就有了极大的开发余地,
因为其不仅能够用来收藏,
也能够用来穿着,这是其独特的历史所赋予的特殊属性,在现有的文化艺术商品中极其罕见。
因此需要对其文化背景进
行特定开发,针对其特有的文化属性,
如从“国服”、“东方奇葩”这些称谓进行着手,使其成为一
种蕴含强烈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商品,
有着独特的内在审美文化和历史底蕴,
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历史审美观又蕴藏现代手艺人赋予的独特工
艺及改良技巧。
旗袍已经成为一种符号,
一种代码,一种语言,一种特定的象征。
结语
旗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流传
至今已从流行变为了时尚的经典,成为中华民族
的象征,拥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与影响力。
通过对满族旗袍审美文化的研究,探索其起源及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当时历史背景下旗
袍所呈现出的样式特点,并探索旗袍代表的民族
审美及民族文化内涵。
如今旗袍的审美是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对培养文化自觉的理念,
树立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旗袍将在时代背景下不断创
新、发展。
通讯作者:朱华,男,辽宁丹东人,艺术硕士,
教师,辽东学院,研究方向:
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1页)
参考文献
[1]包铭新.20世纪上半叶的海派旗袍.装饰,
2000(05)
[2]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装饰,2003
(11)
[3]张海明,周丽英.技术美:旗袍服饰文化的
一个审美意象.2011(03)
[4]姚梦圆,周俊良.旗袍设计中的女性美.美术大观,2010(06)[5]李倩.旗袍内在审美文化特征的解读.郑州大学学报,2014(05)辽宁丝绸
2020年第1期
·43·
和时尚之美,服装服饰产品正是这种多样多变之美的载体。
因此,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强化各种与设计工作相关的软硬件操作技能课程的同时,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服装服饰和相关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培养上,放在产品款式样式研发的创新创意上。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两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产品创意的现实可行性和产品
设计的效率。
这就要求将传统技术技能课,
如:结构设计与制板、服装缝制工艺等仅仅作为基础课程开
展教学,大量的实际训练则要将现代数码技术
(服装CAD 技术等)和智能化生产技术
(通过校企合作进入工厂项目教学)
融入进去。
设计艺术类课程教学应着重在教学模式和作业形式上有所创新。
尤其在课堂作业的形式上一定是与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的服装服饰企
业产品研发工作形式相同步的,
因为创新创意是服装与服饰设计的灵魂,
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是行业企业新技术技能的表现形式,
高职服装专业可以据此筛选而形成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则是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及许多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实现并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效能的优化选择。
三、实践教学的模式目标任务与技术技能更新
服装的技术技能随科技发展而不断更新,
近百年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
由于数字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服装的产品的品质得到了
迅速的提升。
由于材料、
品种的变化而引起产品工艺变化、穿着方式变化的实例已经成为时尚和日常。
在企业一线的这一系列变化早已不是传统服装技术和传承有序的工艺可以解决的,唯有针对现实需求开展技术技能的创新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岗位
职业教育,教学的模式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要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行业企业所需技术
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学的过程是以实际项目和具体任务引领,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贯穿着学
生未来从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这就是多年来高职教育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共同探讨并实施改革创新的核心和焦点。
从服装与服饰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来
看,打造自主品牌、研发原创产品、
提质增效、三品战略等等一系列措施无不与高职院校培养个性化、特色化的创新创意型的专业人才相关。
工
作室的教学模式看似是一种回归,
实质是针对个性化、特色化服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明智选择,现代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校企合
作和工学结合,是按照行业企业新需求,
使学生掌握新技术技能的教学模式。
从现实教学来看,
专业工作室是链接学校和企业的纽带,
是跨越课堂和社会的桥梁。
服装企业大多以生产销售某个
或某类产品为主,如羊毛衫、
牛仔裤等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
方面,目标一定是尽量全面的,
即是分方向培养也是要考虑方便学生就业而针对某些大类来定位的,而且,设立专业系列工作室群的目的就是
要让学生通过进入不同工作室,
随着学习进展而逐步发现、发展自身的兴趣和特长,
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创业路径,
最终成人成才。
结语
引领和追随时尚的原创个性设计是服装服
饰产品的生命所在,科技进步是数字化时代支撑
智能制造的源泉,服装服饰企业的创新创意、
技术技能必将随流行时尚和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理应着眼于这一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着重培养学生的服装服饰艺
术审美和产品创新创意能力,以数字化设计、
智能化制造的方向调整、界定专业的各项技术技能,才能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