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鉴本单元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使诗作多一些“诗味”;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激发诗情和灵感,积累生活的体验,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尝试写作诗歌。

体会绚烂瑰奇的青春在不同时代激流中彰显的风采。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验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文本研读课《沁园春长沙》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第三课时:合作探究课《城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第四课时:文本研读课《百合花》
第五课时:文本研读课《哦,香雪》
第六课时:单元研讨,读写训练课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2.品味作品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3.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查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任务(二)感受词作的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去欣赏这首词。

任务(三)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

三、学习内容:
(一)词作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阙写所见所思。

1、所见——“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是一幅色彩绚烂、动静谐和、境域壮阔的秋景图。

先看色彩:万山树红、漫江水碧,且红者“红遍”,碧者“碧透”。

“红”“碧”两色的广度与深度相照相映,使秋色浓烈鲜亮。

此其一。

“鹰”飞“鱼”翔,似乎没有色彩呈现,实际却隐含了色彩描绘。

鹰之色多为“苍”,即“青”;鱼之色多为“白”。

红山之上,长空之中,有“苍”鹰搏击;碧水之间,有“白”鱼遨游。

四色相生,无比绚烂。

此其二。

再看动静:红山静立,碧水北去;长空静穆,苍鹰搏击;碧水之间,白鱼遨游;碧水之上,航船往来。

山、水、鹰、鱼、舸,动静相生相谐,万物自由自在。

三看境域:“湘江北去”,“北去”使境域向无限的远方延伸;“万山红遍”,“万”极写山之多,将境域向阔大的广度延展;“鹰击长空”,“长空”把视线引向旷远无垠的高空。

这是一个长宽高三维都伸向无
极的壮阔境域。

2、所思——“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色彩绚烂、动静谐和、境域壮阔的景象,词人不由得“怅寥廓”。

“怅”者,感慨也。

面对如此景象,常人都会发出万千感慨,何况胸怀凌云壮志的革命者?由感慨而深思,于是自然发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是谁在主宰万物的盛衰消长呢?联系词人革命者的身份,完全可以推出,词人此时其实还在问:谁在主宰着中国的命运呢?中国革命走向何方?也正是这一问,引出了下阙的回答。

下阙写所忆。

“同学少年”的壮怀旧事。

从这些壮怀旧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少年”的共同特征——有才华,“风华正茂”;有热情,“挥斥方遒”;有责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理想,“粪土当年万户侯”;有勇气,“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样的“同学少年”,堪当重任,宜当重任。

他们应当成为中国命运的引领者,应当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宰”者。

上下阙一问一答,词人“主宰”世界的豪壮情怀溢于言表。

联系词人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我们更能体味到词人本色是革命家的气度。

这首词写于1925年。

这时中国有多种政治力量:一是北洋军阀,中国的统治者。

其奉系与直系为争夺地盘不断发动战争。

二是帝国主义。

各帝国主义国家此时的在华势力相当猖獗,当年制造了“五卅惨案”等屠杀中国人的流血事件。

三是中国国民党,1924年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

四是中国共产党,此时主要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农民运动。

1925年2月~8月,毛泽东在湖南领
导农民运动。

8月底离开韶山抵达长沙,重游了在长沙读书时常游的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气
势恢宏的《沁园春长沙》。

很显然,词人将革命者对革命的思考融进了词作。

中国不能由北洋军阀主宰,更不能由帝国主义主宰,当然也不是国民党人来主宰,应当由胸怀崇高理想、关切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英勇奋斗的仁人志士来领导。

(二)探究几个问题
1.词作开篇的“独”字有何意义?
这个“独”字有几重意义:
一是指独自一人游历,没有同伴,可与下文“携来百侣曾游”对读。

当年是“同学少年”相携而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今天是独自一人,于是面对色彩绚烂、动静谐和、境域壮阔的景象,产生了一种深沉的思索。

心得往往来自独处之时的静思。

二是暗含某种孤独。

“独立”于寒秋之时,“独立”于苍茫的大地之上,“独立”于广袤的宇宙之中,自然会产生孤独之感。

后文之“怅”,正是这一孤独的释放。

人处在孤独中,有的被孤独征服,有的在孤独中站立。

前者在孤独中死去,后者则在孤独中新生。

古往今来的大思想者,多为后者。

毛泽东是后者。

于是这个“独”字又有了第三重意义——
三是在孤独中新生,便有了独立于众人的品格——独立精神。

这种独立精神贯穿全篇,词作才有了雄奇的力量。

“我”“独立”于天地间,将自己从“万物”中“独立”出来,“万物”便都成了“我”眼中的风景,于是所见、所思、所忆便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从“寒秋”之中见到绚烂之色、壮阔之境,“我”对天地发问,“我”忆当年风采。

所见、所思、所忆连为一体,即是“我”向天地宣告:“主沉浮”者,“我”也!这就是英雄之心!这
就是大志大求!
2.诗人柳亚子曾评价毛泽东的诗词:“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这里的“推翻”或许理解为“超越”更合理。

就《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来看,有哪些超越呢?
词按字数的多少一般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长调在豪放派词人笔下常呈奔放雄健之势,在婉约派词人笔下则具绮丽精密之韵。

毛泽东是豪放派,这首词写得雄浑豪迈,却不失精致细密,可谓豪放中兼具绮丽之妙。

如上文分析的写所见的部分,从色彩、动静、境域三个方面描绘秋景图,壮阔中有细密,绮丽中见绚烂。

这种豪放与婉约兼具,
崇高与优美兼善,二者有机结合,即是一种超越。

文学史上的豪放词人也写婉约词,如苏轼、辛弃疾,但在一首作品中兼具二者的却不多见。

古典诗词中的咏史言志,写大志大求、家国之思的作品是很多的,但最终都不可能逸出君臣之大道、封建之大礼(理)。

因此,许多既具担当之志又具担当之才的诗人,如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即使气冲霄汉,最终也都只能仰天长叹。

但诗人毛泽东却以现代革命家的气概,蔑视反动统治者;以现代革命家的思想,探寻革命之路;以现代革命者的主人身份,宣告自己“主沉浮”的凌云壮志。

这同样是一种超越。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最集中地表达了诗人的理想。

这一理想是一种大超越。

“自由”,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竞”,是“自由”的一种最佳状态;“万类”,是包融一切的大爱。

这是诗人“主沉浮”的出发点与归宿。

没有这种出发点与归宿,“主沉浮”的理想与封建时代帝王的野心就没有二致了。

诗人这种思想境界的超越,是词作高远超拔、雄奇壮阔的艺术境界产生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五、拓展延伸: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情怀。

六、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8
第2—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朗读,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3.欣赏诗人想象的奇特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大胆、灵活。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形式特征。

任务(二)体会闻一多的《红烛》是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
任务(三)发挥想象阅读昌耀的《城日朵雪峰之侧》,体味“雪峰”“太阳”“如蛛”等意象营造出的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感受其中蕴含的谦单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任务(四)雪菜的《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云雀的象征意义;把握作品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

三、学习提示: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纲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
形式特征。

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
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

洋溢在诗中的幻想和情绪渲染,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也是欣赏时要关注的。

昌耀的《城日朵雪峰之侧》内涵丰富,阅读时要注意发挥想象,依味“雪峰”“太阳”“如蛛”等意象营造出的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
感受其中蕴含的谦单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雪菜的《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云雀的象征意义;把握作品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欣赏诗人想象的奇特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大胆、灵活。

学习这组诗作,要多借助朗读,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课堂小结:
诗歌需要形象。

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就形成意象。

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五、作业布置:任选一首诗,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对诗作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第4—5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

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战争题材的小说《百合花》格外让人心动,品读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任务(二)“香雪们”青春的纯真和质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任务(三)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

三、学习内容:
(一)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铁凝自己有一个很好的概括:小说写了一群女孩子和一列火车的故事——“一群从未出过大山的女孩子,每天晚上是怎样像等待情人一样地等待在她们村口只停一分钟的一列火车。


今天看来,这列时代“火车”的到来,改变了台儿沟,改变了台儿沟的姑娘们;改变了整个中国,改变了整个中国人!
(二)在香雪的心中,“铅笔盒”是一只“宝盒子”。

“宝”在哪里?
“铅笔盒”当然可以说是知识的象征,是文化的象征,是能力的象征,所以拥有它“就能上大学”,能“坐上火车到处跑”,“能要什么有什么”。

它更是尊严的象征。

在那所山外的学校,香雪因那只木制的铅笔盒,“她第一次意识到了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们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

”现在,香雪以她的鸡蛋,以她的智慧,以她的勇气与坚强,获得了这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

所以,最后,香雪流出了“快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因为拥有了这只“铅笔盒”,香雪就拥有了与“山外”的同学同等的身份,也就
拥有了作为人的平等,也就拥有了作为人的尊严!
(三)香雪是美丽的。

小说呈现出了香雪怎样的美?
1、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真。

2、对生活充满着热望。

3、勇敢而坚强地获取尊严。

(四)如何认识“一分钟美丽”?
这篇小说从一个角度看,它表现的是“一分钟美丽”。

铁凝自己曾说:“香雪”是人类美好天性的表现之一,那本是生命长河中短暂然而的确存在的纯净瞬间。

有人类就永远有那个瞬间,正是那个瞬间使生命有所附丽。

在这篇小说中,“一分钟美丽”就是“瞬间美丽”——
火车仅停留一分钟,但它是“五彩缤纷的一分钟”,是饱含“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的一分钟。

这一分钟带给了台儿沟巨大的转机,它打破了台儿沟亘古的宁静。

香雪迈上火车,那是一个在几秒钟内做出的决定,但它是一个完全改变香雪生活甚至命运的决定。

这几秒钟,使得香雪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得以彰显,使得香雪的人性之光永远照耀这贫瘠而闭塞的台儿沟。

香雪回到台儿沟,“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了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这瞬间爆发的欢呼,虽仅瞬间,但人山共鸣,山鸣谷应,将香雪的美丽永远留在了姑娘们的心间,永远留在了这“严峻而温厚”的天地之间。

从历史发展看,“火车”进入台儿沟这一事件也是一个瞬间。

它带来了外边的一切新奇,它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但几乎是与此同时,台儿沟的那种宁静与纯静也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这个瞬间是“山外”与“山里”交汇的瞬间,当“山外”永远“征服”“山里”后,那交汇的瞬间就成了一种永远值得人们回望的瞬间,成了一种永远值得人们追怀的瞬间。

如铁凝自己所言:即使有一天磁悬浮列车也已变为我们生活中的背影,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积极的美德,依然会是我们的梦。

我们梦想着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下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

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说,“香雪”是作为纯净美丽的瞬间被作家
抒写的,她也可以看作一种象征。

想一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美丽的瞬间:最纯洁、最高贵的人性闪现。

“我”可能很猥琐,但“我”同样有“高傲”的瞬间爆发。

小说最后的人山共鸣,山鸣谷应地呼喊着“香雪”,也可看作是对这美丽人性的呼喊与礼赞。

这种呼喊打动着每一个人,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期待拥有这样的美丽,或是缅怀这样的美丽。

(五)从情节发展看,你认为小说中最重的三个句子是哪三个?
1.“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搅乱”使故事最初的意义彰显出来:台儿沟由宁静到慌乱——先前很正常,火车的到来打破了台儿沟的宁静与闭塞;香雪们出现了,但她们不知所措。

2.“香雪终于站在了火车上。

”“站(在)”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是新生的开始——这是“山里”与“山外”交汇的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是“山里”投入“山外”怀抱的真正开始,也是“山外”征服“山里”的真正开始。

3.“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

”“升起”揭示了故事的寓意:由羞涩、畏缩到骄傲——获取尊严,何其美丽!
四、课堂小结:
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都是那样感人。

阅读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

五、作业布置: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写一段文字。

第6课时
一、单元贯通学习:
单元贯通就是将一个单元内的全部文章,用这个单元需要引导学生去学习、理解、传承、弘扬的情感(或思想或文化)主题贯穿、沟通起来,将单元文章有机地组织成一个单元整体。

本单元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杯、作品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意,而读过之后感受很深的?哪些已经点燃了你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认真阅读、欣赏这些作品,从你最有感触的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二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五首诗歌风格各异,但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

任选一首,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礼记。

任务(二)任选一首诗,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对诗作的理解通过朗
读表达出来。

同学之间相互点评。

任务(三)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

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

三、写作训练:
学写诗歌:——
诗歌是愤感的艺术。

激发诗情和灵感,需要生活的体验和积累,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如果我们平时多关注现实,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诗情就会不期而至,也就能从中提炼出抒情的主题。

诗歌需要形象。

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就形成意象。

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比啥、象征等方式来暗示。

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诗歌富于音乐性。

这种音乐性来自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歌写作要安排好韵律和节奏,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否则作品就会缺少韵味。

在写作时,的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

写好后还要反复朗读,边读边改,以期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情感、意象、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

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含蓄,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一首诗
中,如果有一些词句能让人眼前一亮,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布置作业:
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