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7-11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1、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当有诱因出现,需要被激活,需要就转化为动机。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3、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4.学校情境中的动机(奥苏伯尔)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是一种内部动机。
(由好奇心派生、设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经验)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和自尊心的需要。
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或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历年考题
❝2011单: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长者认可,这种动机属于()❝ A.附属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 D.强化内驱力
❝2012单:大学生为了获取技能证书而学习,这种学习动机需要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交往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2013单:某大学生热衷于“演讲与口才”的学习,想以此来获得他人认可,这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2014单:为成绩排名所驱动的学习动机,主要是()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一)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
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
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
1.学习动机本身的强弱
努力避免动机过强或过弱,使其处于最佳水平,才最有利于行为效果。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并非是恒定的。
要获得行为效果的最佳水平,简单任务+高动机,适中任务+中等动机,困难任务+低动机。
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
动机必须以行为为中介
来影响行为效果。
行为的质量又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
因此,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质量才是最关键的。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学习效果+
❝历年考题
❝2013简答:简述学习动机的主要功能
❝2012简答: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2014年论述:某学校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期公布了一条管理措施,即在学校设立“学分银行”。
如果某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可以考虑到“学分银行”借贷分数。
具体操作为:签订一份协议,明确借贷的分数及归还的时间(指将成绩分数提升的时间)等。
在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改变学生成绩单的相应分数。
但如果学生之后不执行协议,没有按期实现承诺,则将改回其原成绩分数。
此举措出来后引起学生的热议。
问题:请根据学习动机与学校效果的关系,谈谈你对此举措的看法。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
该理论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的联系。
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强化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而惩罚一般起着消弱动机的作用。
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内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是该理论的局限性所在。
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成就需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而成就动机比较低的人则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
阿特金森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
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2012填)。
力求成功
者一般讲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而力求避免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概率在50%左右,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手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并想法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以调动其积极性。
❝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
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来源。
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
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责任,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人,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外界环境+
❝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 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 3.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 4.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在教育教学中,想办法训练学生进行积极归因,使学生学会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可控因素——努力与否。
只要让学生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那么他们就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并极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功。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以后的学习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首先培养学生自觉的归因意向;然后通过归因过程培
养学生的自我观念;再之,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P175.176)(动机降低、认
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历年考题
2013单: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常将失败归因于
A.难度
B.运气
C.能力
D.努力
2014单:某学会将自己的学习失利归之为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这是指()A.能力 B.努力 C.难度 D.运气2015单:一个外控型的学生,面对对他每次考试取得好成绩,他很可能归因为下列的()A.能力 B.努力 C.身心状态D.运气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强化)与先行
因素(期待)的影响。
外部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1、个体行为成败经验
(1)个体成败的亲身或直接经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的因素)
(2)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
2、个体的归因方式
(1)将成功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如运气,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一、设置合理目标
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难度中等的、可接受性的目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有效利用反馈信息与评价
1、强调进步的反馈比强调差距的反馈更有效;
2、评定的分数或等级并非表明个体的能力而是其进步快慢的指标。
三、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1、通过教师实现学习任务本身的变化。
2、注意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材料。
四、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1、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五、利用竞争与合作
1、竞争型目标结构(能力强而自信的学生的动机容易得到激发)
2、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个体化目标结构(个体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六、增强自我效能感(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给学生
提供挑战性任务)
七、进行归因训练(训练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
2015论述:王同学在中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在年级前两名。
终于考上人们羡慕的大学。
但由于差了点分数没有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进大学后,他发现自己对大学学习不适应,成绩不理想,成绩排名无法再靠前。
他无法接受这种事实,越来越怀疑自己不是学这科的料。
现在,他变得学习提不起精神、厌倦、甚至经常逃课。
问题:(1)该生将自己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作出了何种归因?
(2)怎样帮助该生激发学习动机,改变学习态度?
(一)群体和群体特征:
群体也叫团体,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群体的特点:
1、有共同的目标
2、是组织化的人群(即有自己的规范、规则和一定的结构
3、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群体最好不超过40人
1、正式群体——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是为了组织的特定任务,达到特定目的而设立的。
2、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式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
1、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的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会成为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因为在群体里个人评价焦虑减弱,使其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降低。
3、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责任分散和规范的压力
4、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从众具有个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意义。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个性特征
2012单:某同学学习认真,得到同学认可,由此其他同学也认真学习,这种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可称为()
A.群体极化
B.凝聚力
C.从众
D.社会助长
2013单:学校通过榜样影响学生,并发展成了学校的亚文化氛围,这种影响属于()
A.社会助长
B.社会堕化
C.从众
D.群体极化
2014单:“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下列群体对个体影响的那种表现()
A.社会助长
B.社会堕化
C.从众
D.群体极化
(一)大学班集体的类型和作用:1、班集体的类型:
简单聚合型;
一般型;
成熟型。
2、班集体的作用:
(二)集体目标的确立
1、将目标具体化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三)集体舆论及其作用
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
对集体的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的作用。
(四)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
3、发挥学生干部骨干的作用。
(一)班集体内的正式群体
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
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党支部特点:有班级目标;有规定章程或规程;成员具有明确职权和职责。
(二)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
由一些观点、兴趣、爱好、习惯、指向、态度相似的同学自发组合。
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有非正式领导。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相互作用
⑴积极作用:
满足心理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沟通。
⑵消极作用:
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
(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特点(2012填空)
1、平等性
2、感情色彩浓厚
3、富于理想化
(二)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水平;
2、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
3、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
4、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平等原则
❝(二)尊重原则
❝(三)真诚原则
❝(四)理想原则
❝(五)社会交换原则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发现并赞赏别人的优点
4、合理对待批评
三、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避免争论;
2、维护他人自尊;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5、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2011论述:大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2013论述:试论述怎样引导大学生学会维护好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