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8.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10.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
②芒鞋:草鞋。
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过摩诃池(其二)
宋祁
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①东海不为田?
(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注释】①争教:怎么能让。
(1)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2)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A.乐B.叹 C.伤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
③断:断绝,消散。
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
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别。
(1)请发挥想象,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颔联中“分”字可以改为“赴”字,说说你的看法。
15.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问题
【甲】
望
【清】周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
望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___望【乙】________望
(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16.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18.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1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20.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
《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
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2.(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
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
由题目可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和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在,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下片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下片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诗人在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诗人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
“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故答案为:⑴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⑵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逐句进行分析,注意把握诗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ISR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诗人情感表达的诗句,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抒情的句子进行感悟。
3.(1)高山、落叶、秋风
(2)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找出两首诗歌共同使用的意象,故答案为:高山、落叶、秋风。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句“相逢”感知与旧友相逢的喜悦;首句与朋友久别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从“不堪”“孤”“一”等词感受诗人的感伤惆怅。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高山、落叶、秋风
⑵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反复阅读诗歌,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诗句运用的意象,再进行归纳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考生要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从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意象等揣摩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4.(1)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2)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前两句写景:长满竹子的小岛,残阳映照着碧绿的青山,雪白色的水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画面。
正是这里的环境幽美恬静,所以诗人产生了不欲归的思想。
因此这两句为下文的抒情
做了铺垫。
⑵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抒情的诗句进行分析。
前两句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这里的美景让诗人产生“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的思想,即看到这样的美景,人间所有的事都与我无关,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不愿回去,这里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呀。
据此可知后两句通过对渔家生活的描述,抒发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暴力。
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的联系。
⑵本题考查考生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人的水平、处境,结合诗句的内容,抓抒情的语句、意象等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5.(1)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
【解析】【分析】(1)“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作者称赞孙权是借古讽今,借孙权的英雄事迹来讽刺统治者节节败退,不求收复山河的行为,也表达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带领大家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故答案为:(1) 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赏析。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
本词采用借古讽今写法的作用,明确借所借内容及讽喻内容即可。
6.(1)斜柳;春水;城花;暮春(春天)
(2)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句以景物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一" 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城花" ,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所以作者写了斜柳、春水、春花、楼台等暮春时节的景物。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赏析。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表达出作者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年华” ,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故答案为:⑴ 1、斜柳 1、斜柳 3、城花 4、暮春(春天)
⑵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答案进行作答。
本题难度不大,找到意象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的性情特点,抓住关键语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对诗人隐含的思想情感的感悟。
7.(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所展现的景象。
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描述。
意,思对即可,但必须是生动的语言。
示例: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
首先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
再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 ,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
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
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
故答案为:⑴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⑵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不仅仅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把握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描述。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想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8.(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和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蘸”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拟人修辞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如锦,且花团繁多的特点,更加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⑵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
结合语境,揣摩诗人的情感走向。
原本因春雨水涨,桥断,人不能渡的状况,诗人正惆怅无奈之际,竟然有小舟从柳阴下划来,增添了意外之喜。
诗人游春的兴致更加高涨。
表达诗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和娇艳欲滴的美丽。
⑵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⑵
9.B
解析:(1)B,C
(2)①“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意对即可)
(3)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4)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解析】【分析】⑴BC项,B项中“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词中诗人并没有劝嫦娥喝酒。
下片是词人运用想象、典故、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们的报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⑵本题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词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结合词题可知,词人南归十二年,为收复中原,词人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在当时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的主张并未采纳,因此词人只能以诗词抒发自己的心愿。
“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