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整理体现三个能力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与整理》教学课例
教学内容及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
册第三单元第28页例2,第30页第4题改编题,第31页第5
题。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
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这也是本套教材第
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分类,并会
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通过对统计表的分析,体
会在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可变性,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团结合
作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
学的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灵活性。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如:《认识图形(一)》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放在一起,有时还会让学生数一数每一类图形分别有多少个,这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别。

而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也随处可见。

例如,超市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既美观整齐又便于顾客很快的找到想买的东西;书店里的书也要根据类别分类摆放等等,对此,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除此之外,不少学生也有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的习惯。

因此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教师要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
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课前,应用授课前运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设计调查问卷,通过qq、微信、晓黑板等及时沟通工具组织学生填答问卷,快速搜集和分析学生信息,有效了解学情,从而改进教学设计。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1.情景导入环节,利用PPT演示文稿出示“好习惯”儿歌
及凌乱书房的情境,通过对照检查“一年级好儿童”习惯要求,
懂得“收拾整齐按顺序”的好习惯,明确分类整理的作用,直奔
主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新知的兴趣。

通过对生活中分类
整理现象的描述与观察,进一步明确“分类”的含义和“整理”
的作用。

2.课堂新授环节,利用PPT演示文稿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的问题情境,采用观察——交流的教学策略,组织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活动,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交流中完善,
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体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
法,并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与分
类统计的过程,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探究问题
的方法,积累了研究数学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实践应用环节利用PPT演示文稿安排适量的习题是学生巩固知识方法、提高能力的必要环节。

同时利用西沃的手机投屏功能,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训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深化对不同标准分类计数的理解,巩固“分类→整理→分析”的学习方法,进
一步体验用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据蕴涵的信息。

请学生当“小老师”,一方面培养学生大胆交流、自信从容的品质,另一方面,在生生交流中反思改进,分享体验,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会用简单的统
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
受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2. 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
单的问题,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

3.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运用”的过
程,初步体会分类、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培
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自主分类。

教学难点:
1.分类标准的确定。

2.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计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主题
1.课件呈现“一年级好儿童”习惯养成儿歌,谈话引入:
同学们,咱们都已经是少先队员了,这些好习惯可不能少。

可是,
小明今天早晨上学迟到了,为什么呢?(学生猜想、交流)看来,
分类整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大有帮助。

(揭示课题:分类与
整理)
2.说说生活中分类整理的现象(出示:超市、药店、卧室、
文具等分类、有序摆放的图片)。

二、观察思考,自主分类
(一)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春天来了,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们去郊游,他们可开心了,看!
1.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2.把这些人分成两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
(预设:按大人和孩子分;按左右分;按男和女分;按背没背包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填写统计表。

(二)解决问题
1.同一幅图,为什么表格中的数据却不一样呢?(引导学生体会分类标准不同)
小结:我们按不同的分类的标准将人数的信息整理在表格中,叫统计表,从统计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图中的人数信息。

2.观察每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交流)
小结: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有时也不同,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但总人数不变。

3.如果分成三组,可以怎样分?(观察思考,集体交流。


三、实践运用,巩固深化
1.(课件出示基础题:第31页第5题)“动物乐园”情境:做完游戏,大家来到了动物乐园,这么多的动物,把它们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这两种分类结果,并提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我的学习单”第一题)
交流展示:教师用手机上传学生作业单,并请该生上台讲解,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探索题:第30页改编题)“分图形”情境:参观完动物乐园,孩子们坐在草地上玩积木,都有哪些形状?分类整理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我的学习单”第二题)
(1)按按形状分一分,涂一涂,说说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2)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组,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提一个数学问题。

交流分类整理结果:教师上传学生作品,并请该生上台讲解,集体评议订正。

四、回顾总结、体会收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附:《我的学习单》
我的学习单
班级:姓名:一、小动物只数统计(分成两组)
二、按形状分一分,涂一涂,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1)
(2)把上面图形分成两组。

根据统计表,提一个数学问题。

?列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