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年高考时政热点微专题(二):微专题十四 神农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十四神农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背景材料】
2016年7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神农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遗产地”称号。
至此,中国世界遗产达到50项,仅次于意大利(51项)。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边陲,于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存有全球北纬30度带最为完好的北亚热带森林植被,被誉为北半球同纬度上的“绿色奇迹”,其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全球少有。
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面积73318公顷,缓冲区面积为41536公顷。
遗产地内有3767种维管束植物,已记录脊椎动物600多种,已发现昆虫4365种。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神农架在生物多样性、地带性植被类型、垂直自然带谱、生态和生物过程等方面在全球具有独特性,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
独特的地理过渡带区位塑造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过程,其生物多样性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
神农架此次申遗成功,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
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10日开幕,原计划20日结束。
16日因土耳其政局动荡而中断一天,17日恢复举行,并在审议所有申遗项目和完成相关议程后于当天闭幕。
全球今年共有27个申遗项目提交本次大会终审,中国提交审议2项世界遗产,分别为湖北神农架和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其中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已于15日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财政的作用。
近年来,按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中央财政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古籍保护计划及古籍整理出版等。
2.税收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化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其相关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的双重特性,各级政府在税负优惠上,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扶持,以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3.经济全球化。
神农架申遗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国际化的战略需要和终极选择,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神农架品牌、产品、服务、市场和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实现神农架珍贵遗产资源“国家所有、世界共享、世代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也符合经济全球化要求。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各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积极发挥文化遗产在提高地方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应加快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进程,健全法规体系,坚持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能力。
坚决抵制和制止任何违反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活动。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实践证明,入选世界遗产的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如果做得比较好,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融合发展,就能够增进当地人民的福祉。
这符合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政府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政策法规、专项资金“双管齐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因地制宜,全面深入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4.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加强遗产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必然造成对遗产的滥用和破坏。
在遗产保护管理监督机制建设方面,应该有专门机构的监督、各级人大和政协的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
5.政府要进行科学决策。
为了加强对我国遗产保护和利用决策的科学管理,避免重大遗产决策的失误,国家必须建立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文化遗产决策机制,从决策的组织、主体、客体、程序、方式、目标和标准、信息等方面保障遗产决策的正确性。
6.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
人大和政协有规范的形式和制度的保障。
应在构建遗产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中,保证人大和政协监督渠道的畅通,在人大和政协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扩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要积极宣传和倡导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努力传播科学的文化遗产知识,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对于提高人文素质、优化城乡面貌、彰显地域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神农架独特的地理过渡带区位塑造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过程,其生物多样性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
可以结合其自然特点,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等产业,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近年来,各地文化部门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将传统舞蹈、武术纳入体育课,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校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近年来,文化部和各级文化部门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促进了非遗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保护氛围,提高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5.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发挥其积极有益的教育功能。
既要严禁利用历史或文学作品中反面或负面的人物形象建设主题文化公园、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也不宜对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进行命名故里等活动。
6.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要把保护、开发文化遗产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和传播,使群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7.科技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大大突破了传统遗产保护手段的局限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为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展现和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选择,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注入了新活力。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2.意识的能动作用。
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调和,在实践中总会有解决办法的。
地方主政者首先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懂得越是要发展越是要保护自然。
4.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近二十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理念、方法与实践等领域硕果累累,与此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与日俱增,其中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是异常凸显。
因此,应对现行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
5.按客观规律办事。
根据非遗自身传承、衍变的规律,文化部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理念,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药物炮制类非遗项目,在保持非遗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和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等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生产实践,使之更紧密地融入当代生活。
6.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非物质文化保护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采用党委决策领导、政府大力推进、文化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联手协作、社会力量支持资助、族群社群广泛参与的管理和参与体制。
7.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要在政策和制度上要保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维护文化的多元化;同时保障民族文化在差异中的共性与民族团结,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民族间的摩擦与冲突。
8.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目前,可持续旅游并未深入人心,少数遗产地还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等问题,世界遗产变成“摇钱树”。
如果单纯用经济学眼光看待申遗,把遗产当作“金饭碗”,再好的遗产也会走向衰落。
9.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局面,我们应该在文化遗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和规范标准制订等方面着手,分类统筹,区别对待,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非遗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
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为此,应实施非遗生产性保护工程。
非遗生产性保护工程不仅是文化工程,而且是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受到人民群众欢迎。
【跟踪试题】
1.近年来,按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中央财政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古籍保护计划及古籍整理出版等。
材料体现了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③财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④国家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调控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化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其相关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的双重特性,各级政府在税负优惠上,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扶持,以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化实行税负优惠
①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②有利于合理引导消费需求③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表现④是在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各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的合理开发。
下列做法,能体现对是神农架保护的措施是
A.在其周围配套修建现代建筑
B.在其周围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C.在其周围配套建设工厂
D.在其周围开辟大量的绿地
4.神农架申遗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国际化的战略需要和终极选择,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神农架品牌、产品、服务、市场和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实现神农架珍贵遗产资源“国家所有、世界共享、世代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推进神农架品牌、产品、服务、市场和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①符合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②能够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③有利于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④转变外贸出口方式,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5.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政策法规、专项资金“双管齐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因地制宜,全面深入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此举主要体现了政府在履行
A.宏观调控职能
B.市场监管职能
C.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
D.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
6.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加强遗产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在遗产保护管理监督机制建设方面,应该有专门机构的监督、各级人大和政协的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
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必然造成对遗产的滥用和破坏。
形成这些机制的关键是
A.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B.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C.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D.加大司法监督力度
7.在构建遗产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中,保证人大和政协监督渠道的畅通,在人大和政协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扩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
此举有助于
A.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B.减少政府权力,推进廉政建设
C.接受群众监督,维护合法权益
D.科学民主决策,促进依法行政
8.为了避免重大遗产决策的失误,国家必须建立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文化遗产决策机制,从决策的组织、主体、客体、程序、方式、目标和标准、信息等方面保障遗产决策的正确性。
这启示政府要
A.民主决策
B.科学决策
C.依法决策
D.依法行政
9.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应加快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进程,健全法规体系,坚持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能力。
坚决抵制和制止任何违反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活动。
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公民享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权利
B.公民有权监督政府
C.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D.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0.实践证明,入选世界遗产的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如果做得比较好,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融合发展,就能够增进当地人民的福祉。
这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启示是
A.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B.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C.必须贯彻依法治国战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D.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11.近年来,各地文化部门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将传统舞蹈、武术纳入体育课,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校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教化③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④使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近年来,文化部和各级文化部门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促进了非遗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保护氛围,提高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能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发挥其积极有益的教育功能。
既要严禁利用历史或文学作品中反面或负面的人物形象建设主题文化公园、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也不宜对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进行命名故里等活动。
这表明
①文化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②传统文化不能顺应时代变迁,应该摒弃③传统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④人们的传统观念应该因时而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要把保护、开发文化遗产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和传播,使群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这说明
A.人们接受文化影响的方式是消极的、无目的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5.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大大突破了传统遗产保护手段的局限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为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展现和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选择,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注入了新活力。
这体现了
A.科技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形式创新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
C.大众传媒依托科技,显示出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
D.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源泉
16.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健康发展。
这表明
①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②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的原因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根据非遗自身传承、衍变的规律,文化部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理念,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药物炮制类非遗项目,在保持非遗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和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等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生产实践,使之更紧密地融入当代生活。
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②认识必须随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意识能动性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和基础④基于物质的客观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为此,应实施非遗生产性保护工程。
非遗生产性保护工程不仅是文化工程,而且是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受到人民群众欢迎。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实施非遗生产性保护工程的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9.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
生。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这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世界是普遍发展的,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可持续旅游并未深入人心,少数遗产地还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等问题,世界遗产变成“摇钱树”。
如果单纯用经济学眼光看待申遗,把遗产当作“金饭碗”,再好的遗产也会走向衰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要在政策和制度上要保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维护文化的多元化;同时保障民族文化在差异中的共性共性与民族团结,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民族间的摩擦与冲突。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局面,我们应该在文化遗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和规范标准制订等方面着手,分类统筹,区别对待,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
材料二神农架独特的地理过渡带区位塑造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过程,其生物多样性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
可以结合其自然特点,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等产业,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要积极宣传和倡导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努力传播科学的文化遗产知识,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对于提高人文素质、优化城乡面貌、彰显地域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知识,分析国家如何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知识,说明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依据。
【参考答案】
1.B
2.A
3.B
4.C
5.D
6.C
7.A
8.B
9.D 10.B 11.A 12.C 13.C 14.D 15.A 16.B 17.B 18.C 19.A
20.(1)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单纯用经济学眼光看待申遗,把遗产当作“金饭碗”,再好的遗产也会走向衰落。
为此,既要重申报又要重保护,既要重开发又要重管理,让可持续旅游并未深入人心。
②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因此,既要在政策和制度上要保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又要保障民族文化在差异中的共性与民族团结,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民族间的摩擦与冲突。
③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从文化遗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和规范标准制订等方面入手,分类统筹,区别对待,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
(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独特的地理过渡带区位塑造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过程,其生物多样性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
因此,可以结合其自然特点,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等产业,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要积极宣传和倡导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努力传播科学的文化遗产知识,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对于提高人文素质、优化城乡面貌、彰显地域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