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人体穴位可以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简称“经穴”。

十四经穴与经脉的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络和脏腑的病症,也可以反映与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和脏腑的病症。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它有固定的穴名,也有明确的位置,但它们不属于十四经脉,这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多位于病变部位及其周边,这一类穴位的特点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

快速取穴方法
掌握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准确取穴的基础。

常用的取穴方法有简易取穴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骨度分寸度四种。

简易取穴方法
此法分为触摸法、抓捏法、按压法三种。

是通过食指、拇指指腹按压皮肤,观察和感觉皮肤及指腹的反应来找穴的一种简单方法。

体表标志法
快速取穴方法:体表标志法图
此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固定标志取穴法和活动标志取穴法。

固定的标志,是指在人体上不受活动影响、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乳头、肚脐等。

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腧穴的位置,如脐中旁开2寸处“天枢穴”等,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在做某些动作时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穴等。

手指比量法
简易取穴方法图:手指比量法
这是一种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量到穴位的方法。

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所以此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穴:
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第一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指”,患者将除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第2横纹处为准,4指横宽作为3寸。

注:手指比量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

故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

人之长短肥瘦各不相同。

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而指长,人肥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


最准确的取穴方法
骨度分寸法
最准确的取穴方法图
骨度分寸法,它是一种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全身各部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以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

骨度分寸法又叫“分寸折量法”,是按照人体比例计算的,因此不论患者为成人、小孩或体形高矮胖瘦均可适用。

骨度分寸表
骨度分寸法中,将人体各部位分成若干等份,每一等份作为1寸作为量取穴位的标准。

骨度分寸是指将全身各部以骨节为主要标志规定其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按照此种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肥瘦,折量的分寸都是一样的,很好地解决了在不同人身上定穴的难题。

常用针灸穴位简易取穴法
手太阴肺经
中府穴:
1、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人三角窝处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本穴。

2、男性乳头外侧旁开两横指,往上直推三条肋骨处即是本穴(平第一肋间隙)。

3、针刺向外上方斜刺0.5~1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钟。

不宜深刺。

云门穴:
1、两手叉腰直立,胸部上部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形凹窝正中处即是本穴。

2、向外斜刺或横刺0.5~0.8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钟。

(深部为肺组织,不可深刺,否则易致气胸)。

尺泽穴:
1、肘部微细,手掌向前上方,触及肘弯里大筋(肱二头肌腱)的桡侧(外侧),与肘横纹的交点,即是本穴。

2、刺灸:针刺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慎用灸法。

孔最穴:
1、先取掌后第一腕横纹及肘横纹之间的中点,由中点向上量一横指(1寸),平该点水平线,摸前臂外侧骨头的内缘(桡骨尺侧),即是本穴。

2、针刺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慎用灸法。

列缺穴:
1、两手张开虎口,垂直交叉,一侧食指压于另一侧的腕后桡侧高突处,当食指尖所处赤白肉际的凹陷即是本穴。

2、自然标志取穴法:握拳,掌心向内,手腕稍下垂,腕后桡侧可见一高突骨,其上方用力握拳时可见之凹陷即是本穴。

3、向上斜刺0.3~0.5寸。

直接灸3~7壮,悬灸5~7分钟。

太渊穴:
1、伸手置台面,掌心向上,手掌后拇指所在侧(桡侧),可触及
一小圆骨(大多角骨)的外侧(桡侧)下缘,当掌后第一横纹有脉搏搏动处即是本穴。

2、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分钟。

鱼际穴:
1、屈肘立掌,手掌桡侧掌指关节后第一掌骨中间,赤白肉际处(即手掌面与背面交界处)即是本穴。

2、直刺0.5~0.8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少商穴:
1、伏掌于台面,伸出拇指,其内侧(桡侧)沿拇指甲底部与桡侧缘所引垂线之交点处,即是本穴。

2、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直接灸1~2壮,悬灸5分钟。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穴:
1、沿食指指甲底部与桡侧缘各引线的交点即是本穴。

2、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直接灸三壮。

二间穴:
1、半握拳,食指桡侧手背面与手掌面交界线(赤白肉际)上,食指掌指关节前缘凹陷即是本穴。

2、直刺0.2~0.3寸,可灸。

直接灸8壮,悬灸5分钟。

三间穴:
1、半握拳,食指桡侧之手背面与掌面交界线(赤白肉际)上,食指掌指关节后缘人凹陷即是本穴。

2、直刺0.5~0.8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钟。

合谷穴:
1、拇、食指张开,使虎口拉紧,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拇指关节向前弯曲压在对侧的拇、食指指蹼上,拇指尖所指处即是本穴。

2、拇、食指并拢,两指掌骨间有一肌肉隆起(骨间背侧肌),隆起肌肉之顶端即是本穴。

3、直刺0.5~1寸(孕妇忌针)。

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
钟。

阳溪穴:
1、拇指向上翘起,腕横纹前露出两条筋,即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两筋与腕骨、桡骨茎突所形成的凹陷正中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分钟。

偏历穴:
1、患者两手虎口垂直交叉,当中指端所指处有一凹陷,该处即是本穴。

2、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上3/4与下1/4之交界处即是本穴。

3、正坐横肱屈肘立掌,用力握拳时有肌肉隆起,如蛇头样,其下大约位于阳溪穴上四横指处即是本穴。

4、斜刺0.3~0.5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钟。

下廉穴:
1、曲池穴与阳溪穴的连线上,上1/3与下2/3交界处,或手三里下二横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

直接灸3~5壮。

悬灸5~10分钟。

手三里穴:
1、横肱屈肘立掌,桡侧肘横纹头(曲池穴)往前二横指(曲池穴与阳溪穴连线上)处即是本穴。

2、直刺0.8~1寸。

直接灸3~5壮。

悬灸5~10分钟。

曲池穴:
1、仰掌屈肘成450 角,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即是本穴。

2、仰掌,微屈肘,肘横纹头与肘关节桡侧的高骨(肱骨外上髁)的中点即是本穴。

3、直刺1~1.5寸;直接灸5~7壮,悬灸10~15分钟。

臂臑穴:
1、屈肘,紧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紧张,肩上三角肌下端的偏内侧处即是本穴。

2、向上斜刺0.8~1.5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钟。

肩髃穴:
1、上臂外展至水平时,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即是本穴。

2、上臂外部,屈肘紧握拳,上肢用力令其肌肉紧张,肩关节上可见一三角形肌肉(三角肌),该肌肉的上部中央即是本穴。

3、直刺或斜刺0.5~0.8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迎香穴:
1、或仰靠位,鼻唇沟平鼻翼外缘中点处即是本穴。

2、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宜直接灸,可悬灸。

足阳明胃经
承泣穴:
1、平视,瞳孔直下,眼睑缘与眶下缘之间即是本穴。

2、目上视,直刺0.5~1寸,不宜施行手法,禁灸。

四白穴:
1、正坐平视,瞳孔直下垂线与平鼻翼下缘水平线之交点即为巨髎穴,巨髎与瞳孔间的中点即是本穴。

2、同身拇指横放在眼下,拇指掌指关节横纹垂直正对瞳孔,横纹上端在眼眶下缘中点,横纹下端就是本穴。

3、直刺或斜刺0.3~0.5寸,少用灸。

巨髎穴:
1、平视,由瞳孔直下垂直线与鼻翼下缘水平线的点即是本穴。

2、直刺3~5分,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钟。

地仓穴:
1、正坐位,平视,瞳孔直下垂线与口角水平线相交点即是本穴。

2、斜刺或横刺0.5~1.5寸,直接灸3~7壮,悬灸5~10分钟。

大迎穴:
1、者闭口鼓腮,在下颏骨骨侧边缘、面颊部可见一凹沟,其中间凹陷,用手按之有动脉搏动处即是本穴。

2、斜刺3~5分,刺时注意避开动脉。

悬灸3~5分钟。

颊车穴:
1、食指第一指指关节宽度,由下颌角前上方量一横指处即是本穴。

2、由下颌角向前上方摸有一凹陷,用手掐切有酸胀感,上下牙咬紧时局部有一肌肉隆起处即是本穴。

3、直刺或斜刺3~5分,直接灸3~7壮,悬灸5~10分钟。

下关:1、闭口,以食指第一指指关节宽度,由耳屏向前一横指处即是本穴。

2、闭口,由耳屏向前循摸有一高骨,其下有一凹陷(若张口则该凹陷闭合突起),这一凹陷即是本穴。

3、直刺0.5~1寸,直接灸3壮,悬灸3~5分钟。

头维穴:
1、鬓角前缘向上直线与前发际交点上5分(约半横指)处即是本穴。

2、横刺0.5~0.8寸,不宜直接灸,可悬灸5~10分钟。

人迎穴:
1、摸颈部动脉搏动之内侧缘,平喉结处即是本穴。

2、避开动脉直刺0.5~1.5寸,禁灸,《铜人》“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伤人”。

乳根穴:
1、仰卧位,由乳头直下一肋间隙中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左侧内有心脏,严禁深刺。

悬灸5~10分钟。

天枢穴:
1、由脐中水平旁外四横指(食、中指,同身寸)处即是本穴。

2、由脐中作一垂直于腹正中线的水平线,再由两乳头各作与前正中线的平行线,再者(过乳头平行线与过脐水平线)之交点,再取本交点与脐中的中点即是本穴。

3、直刺0.1~1.5寸,直接灸5~15壮,悬灸5~15分钟。

归来穴:
1、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一横指,中极穴旁外两横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0.5~1.5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5分钟。

髀关穴:
1、正坐屈膝成90度,医生手掌后第一横纹正中点,按在髌骨上缘正中处,手指并拢押在大腿部,在中指尖所到达处,作记号,再将手掌第一横纹正中点按在记号上,手掌平伸向前,中指末端到达之处即是本穴。

2、仰卧伸直下肢,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相交于腹股沟处定为一点,由此点直下两横指处即是本穴。

3、直刺1~1.5寸,直接灸3壮,悬灸5~10分钟。

伏兔穴:
1、正坐屈膝成90度,医生以手掌后第一横纹中点按在髌骨上缘中点,手指并拢押在大腿上,当中指尖端所到达处即是本穴。

2、仰卧,下肢伸直,足尖用力向前屈,可见膝上股前有一肌肉(股直肌)隆起,状如伏兔,这一肌肉的中点即是本穴。

3、直刺1~2寸,艾条灸5~10分钟。

梁丘穴:
1、当下肢用力蹬直时,髌骨外上缘上方可见一凹陷(股外直肌与股直肌之间结合部),该凹陷正中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7壮,悬灸5~10分钟。

犊鼻穴:
1、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髌骨与胫骨之间大筋)两侧凹陷,外侧凹陷正中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5~7壮,悬灸5~10分钟。

足三里穴:
1、屈膝成90度,由外膝眼(犊鼻)往下四横指,小腿两骨之间(胫、腓骨),距胫骨约一横指处是本穴。

2、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处即是本穴。

3、直刺1~2寸,直接灸5~15壮,悬灸5~15分钟。

上巨虚穴:
1、外膝眼(犊鼻)穴向下直量二次四横指处,当胫、腓骨之间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3~7壮,悬灸5~10分钟。

丰隆穴:
1、外膝眼(犊鼻)穴与外踝前缘平外踝尖处连线的中点,距胫骨前脊约二横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1~2寸,直接灸5~15壮,悬灸5~15分钟。

解溪穴:
1、平卧足背屈,踝关节前横纹中两条大筋(伸趾长肌腱与伸姆长肌腱)之间的凹陷处,与第二足趾正对处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钟。

陷谷穴:
1、足背,第二、三趾缝纹端直上两横指(中指及第四指),约
1.5寸处,当第二、三跖骨部之前凹陷中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钟。

内庭穴:
1、足背,第二、三趾缝纹端正中后上5分(约半横指)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前凹陷中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钟。

厉兑穴:
1、脚第二趾,趾甲外侧缘线与下缘线之交点即是本穴。

2、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直接灸3壮。

足太阴脾经
隐白穴:
1、足拇趾内侧,由拇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作一垂直线之交点即是本穴。

2、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直接灸5~7壮,悬灸10~15分钟。

公孙穴:
1、由足拇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一跖趾关节)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缘人凹陷(第一跖骨基底内侧前下方)即是本穴。

2、直刺0.5~1.5寸,直接灸3壮,悬灸5~10分钟。

三阴交穴:
1、以手四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孕妇禁针,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钟。

阴陵泉穴:
1、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即时本穴。

2、直刺1~2寸,直接灸3壮,悬灸5~10分钟。

血海穴:
1、仰卧床上,用力蹬直下肢,髌骨内上缘上约二横指处鼓起之肌肉(股内收肌)的中点即是本穴。

2、坐位,屈膝成90度角,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膝盖上,其拇指尖所指处即是本穴。

3、直刺1~1.5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0分钟。

大横穴:
1、仰卧位,由两乳头向下作与前正中线的平行线,再由脐中央作一水平线,三线之两个交点即是本穴。

2、直刺1~2寸或向脐斜刺1.5~2.5寸,直接灸5壮,悬灸10~20分钟。

手少阴心经
极泉穴:
1、上肢外展平伸,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其内侧即是本穴。

2、避开动脉,向肩髃穴方向刺入0.3~0.5寸,少用灸法。

少海穴:
1、仰掌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头内侧(尺侧)即是本穴。

2、仰掌伸臂,肘稍屈,肘关节纹头内侧与肘关节内侧突起高骨(肱骨内上髁)间之凹陷处即是本穴。

3、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壮(不留疤痕);悬灸5~10分
钟。

阴郗穴:
1、仰掌屈肘,手掌小鱼际上角有一突起圆骨,其后缘向上可摸到一条大筋,沿着这一大筋之外侧缘(桡侧)上移一横指,作一标记,再取这一标记与腕横纹连线之中点即是本穴。

2、直刺0.5~0.8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神门穴:
1、仰掌屈肘,手掌小鱼际上角有一突起圆骨,其后缘向上可扪及一条大筋,这一大筋外侧缘(桡侧缘)与掌后腕横纹的交点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少府穴:
1、仰掌呈半握拳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轻压手掌心,小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5分钟。

少冲穴:
1、小指指甲内桡侧缘与下部分别作一垂线之交点,即是本穴。

2、点刺出血,针尖稍向上斜刺0.1寸,直接灸3~5寸,悬灸5~10分钟。

少泽穴:
1、沿手小指指甲底部与尺侧缘引线的交点即是本穴。

2、斜刺1分,直接灸3~5壮。

后溪穴:
1、伸掌,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皱裂突起,其尖端即是本穴。

2、仰掌半握拳,手掌第二横纹尺侧端即是本穴。

3、仰掌半握拳,手掌尺侧,小指掌指关节后,即第五掌骨头后缘凹陷处,其手掌面、背面交界线(即赤白肉际)处即是本穴。

4、直刺0.5~0.8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养老穴:
1、掌心先向下伏于台面,另一手食指捺在尺骨小头最高点,然后
掌心对胸,另一手指遂尺骨小头滑动而摸至骨边缘,所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0.5~0.8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天宗穴:
1、垂臂:由肩胛冈下缘中点至肩胛下角作连线,上1/3与下2/3处即是本穴用,力按压有明显酸痛感。

2、垂臂,由肩胛冈下缘向肩胛骨内侧推摸,当抵肩胛骨内侧缘定为“甲点”,臑俞在与肩贞连线人中点为“乙点”,甲乙两点连线的中点即是本穴。

3、斜刺0.5~1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秉风穴:
1、先取天宗穴(取穴参考天宗条),由天宗穴直上跨过肩胛冈,在肩胛冈上窝之中点即是本穴。

2、直刺或斜刺0.5~1寸,直接灸3壮,悬灸10~15分钟。

肩外俞穴:
1、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往下推一个椎骨之棘突下即是督脉人陶道穴,由这一穴位向双侧各旁开四横指处,当肩胛骨内侧缘处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肩中俞穴:
1、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向双侧旁开二横指(约2寸)处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听宫穴:
1、侧卧位,与外耳道相平,间隔耳屏。

取穴时,嘱患者张口,耳屏前微下凹陷处,下颌髁状突后,该处即是本穴。

2、张口,直刺1~1.5寸,直接灸3壮。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穴:
1、正坐合眼,目内眦角内侧一分并向上一分处,即眼眶内缘与眼睑内侧之间,即是本穴。

2、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

不捻针,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

出针后按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本穴禁灸。

北京· 7月1日 | 中华圆针治疗颈肩腰腿痛专利技术临床带教班
攒竹穴:
1、皱起眉头,可见眉毛内侧端隆起处即是本穴。

2、顺眼眶边缘内侧循摸至眉毛内侧端处,可触及眼眶有一凹陷,即眶上切迹处是本穴。

3、右眼眶按顺时针定位,位于11点处在眼眶边缘上即是本穴(左眼为1点处)。

4、沿皮刺,向下或向外刺0.3~0.5寸,亦可透刺鱼腰穴。

禁灸。

天柱穴:
1、低头或俯卧,由后发际正中直上五分处即是哑门穴,由哑门穴旁开约二横指(类似同身寸宽度),项部大筋(即斜方肌)的外缘处即是本穴。

2、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上方深刺;少用灸法。

大抒穴:
1、低头,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并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者即是第七颈椎,其下为大椎穴。

由大椎穴再向下推一个椎骨(即陶道穴),旁开两横指处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

直接灸7壮,悬灸10~15分钟。

风门穴:
1、取穴法类似大抒,由大椎穴往下推两个椎骨,取其下缘为一点,作一水平线,由大抒穴作一与后正中线的平行线,两线的交点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7壮,悬灸10~15分钟。

肺俞穴:
1、由大椎穴(参考大椎穴)往下推三个椎骨即为第三胸椎,由此椎棘突下双侧旁开两横指(食、中指)处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7壮,悬灸10~15分钟。

心俞穴:
1、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七胸椎)往上推两个椎骨即第五胸椎骨棘突下双侧各旁开二横指(食、中指)处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膈俞穴:
1、正坐或俯卧位,从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七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即至阳穴)旁开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5~7壮,悬灸10~15分钟。

肝俞穴:
1、体位如上,由第七胸椎再向下摸两个椎体,即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5~10壮,悬灸10~15分钟。

胆俞穴:
1、由第七胸椎再向下摸三个椎体,即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5分钟。

脾俞穴:
1、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二腰椎(参考命门穴取穴法),由第二腰椎往上摸三个椎体,即为第十一胸椎,由其棘突下旁开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胃俞穴:
1、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二腰椎(参考命门穴取穴法),由第二腰椎往上摸二个椎体,即为第十二胸椎,由其棘突下旁开食、中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5~7壮,悬灸10~15分钟。

肾俞穴:
1、先取命门穴(参考该穴取穴法),由命门穴旁开双侧各二横指(中食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2、斜刺0.5~1寸,直接灸5~7壮,悬灸10~15分钟。

气海俞穴:
1、俯卧位,由第二腰椎向下摸一个椎体,即第三腰椎,由其棘突下旁开二横指(约1.5寸)处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大肠俞穴:
1、髂嵴最高点之联线与脊柱之交点即为第四腰椎棘突下,由此旁开二横指(食、中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0.8~1.2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关元俞穴:
1、由大肠俞平第四腰椎往下一个椎骨即第五腰椎,由此旁开二横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0.8~1.5寸,直接灸5~7壮,悬灸10~15分钟。

小肠俞穴:
1、俯卧位,先摸骶后上棘内缘,其与背脊正中线之间为第一骶后孔,平齐该孔的椎体为第一骶椎,由此旁开二横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或斜刺0.8~1.2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膀胱俞穴:
1、俯卧位,先摸到髂后上棘内缘下,其与背脊正中线之间为第二骶后孔,平齐该孔的椎体为第二骶椎,由此旁开二横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或斜刺0.8~1.2寸,直接灸3~7壮,悬灸10~15分钟。

上髎穴:
1、俯卧,骨盆后面,从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一高骨突起,此处即是髂后上棘,与之平齐,骶骨正中突起处是第一骶椎棘突,髂后上棘与第二骶椎棘突之间,即第二骶后孔,即次髎穴。

再取尾骨上方之小圆骨即骶角,两骶角之间为骶管裂孔。

然后把中指按在第二骶椎棘突处,小指按在骶管裂孔,食、中、无名、小指等距离分开,各指尖端所指处即上、次、中、下髎。

2、直刺1~1.5寸,直接灸5~7壮,悬灸10~15分钟。

次髎:参阅上髎穴。

直刺1~1.5寸,直接灸5~7壮,悬灸10~15分钟。

中髎:参阅上髎穴。

直刺1~1.5寸,直接灸5~7壮,悬灸10~15分钟。

下髎:参阅上髎穴。

直刺1~1.5寸,直接灸8壮,悬灸10~15分钟。

秩边穴:
1、侧卧位,脊椎最下端有一高骨即是尾骨,由此向上可以摸到黄豆大小的圆骨即骶角,左右各一个,再者下缘连线之中点处有一凹陷,即是腰俞穴。

由腰俞穴向双侧水平各旁开四横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1.5~2寸,直接灸3壮,悬灸10~15分钟。

承扶穴:
1、大腿上部后侧,臀部下缘横纹中央。

2、直刺1~2寸,直接灸3~5壮,悬灸10~15分钟。

殷门穴:
1、取臀后横纹中点及腘横纹中点之联线之中央,由此往上一横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1~2寸,直接灸5~10壮,悬灸10~20分钟。

委阳穴:
1、俯卧,腘横纹之中点向外侧旁开一横指处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3壮,悬灸10~15分钟。

委中穴:
1、俯卧,微屈膝,腘横纹正中央,两筋之间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在腘静脉上点刺出血。

禁灸。

飞扬穴:
1、取腘横纹至外踝尖之中点(即承山穴),再往下方外侧一横指,当小腿腓骨后缘处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3~7壮,悬灸10~15分钟。

承山穴:
1、腘横纹中央至外踝尖平齐处连线的中点即是本穴。

2、直立,足尖着地,足跟用力上提,小腿后正中,肌肉紧张而出现“人”字形,“人”字尖下凹陷处即是本穴。

3、直刺1~2寸,直接炙3~5壮,悬灸10~15分钟。

昆仑穴:
1、外踝尖水平线与跟腱外侧的交点,对外踝尖与该交点间的中点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壮,悬灸10~15分钟。

申脉穴:
1、足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凹陷处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5壮,悬灸15~20分钟。

至阴穴:
1、脚小趾甲外侧缘线与下缘线交叉点即是本穴。

2、浅刺0.1寸,直接灸3~7壮,悬灸15~20分钟。

足少阴肾经
涌泉穴:
1、仰卧或俯卧位,五个足趾屈曲,屈足掌,当足底掌心前面(约足底中线前1/3处)正中之凹陷处即是本穴。

2、直刺3~5分,艾灸3~5壮,悬灸5~15分钟。

太溪穴:
1、由足内踝尖往后推至凹陷替换(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壮,悬灸5~15分钟。

照海穴:
1、坐位,由内踝尖往下推,至其下缘凹陷处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5壮,悬灸10~15分钟。

复溜穴:
1、足内踝尖与跟腱联线中点(即太溪穴),由该穴上两横指即是本穴。

2、直刺0.5~1.2寸,直接灸5~7壮,悬灸10~15分钟。

阴谷穴:
1、坐位,屈膝成90度角,膝内高骨(胫骨内侧髁)后缘,腘窝横纹内侧端的两条筋(半膜肌腱、半腱肌腱)之间,即是本穴。

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壮(不留疤痕),悬灸5~1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