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72分)
1、资源科学
2、农业资源资源
3、土地资源
4、农业土壤
5、自然土壤
6、土地规划
7、土地管理
8、气候资源
9、气候生长期10、作物生长期11、积温12、气候生产力13、生物资源14、生物多样性15、植物养分资源16、社会环境17、生物富集18、生物积累19、生物放大20、环境科学21、粒级22、土壤质地23、土壤环境静容量24、土壤环境动容量25、土壤环境的缓冲性26、生化需氧量27、化学需氧量28、硝化作用29、反硝化过程30、农用化学物质31、全球变化32、可持续农业33、恢复生态学34、农药残留35、农业环境管理36、农业环境保护法
二、填空题(每题0.5分,共65分)
1、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主要环境问题包括:、、、。
2、资源至少包括、两个要素。
3、资源研究中的综合性技术方法有、、。
4、资源学研究中的专门化技术、、、、、。
5、资源优化配置包括、。
6、资源保护包括、两个方面。
7、农业资源保护的核心是。
8、土地的特性可以分为、两大类。
9、土地的分类、、、、、、、。
10 、地学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1、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
12、三基点温度是指、、。
13、太阳辐射对植物的作用表现为、、。
14、农业光能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5、在自然条件下,农田水量平衡中的水分支出项主要是、,合称蒸散。
16、资源动物包括、、、、、、。
17、资源植物、、、。
18、肥料资源的构成包括、、。
19、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包括、两个方面。
20、食物链的类型有、、、。
21、现代环境伦理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22、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3、与土壤物理性状有关的因素有、、、、等。
24、水体的化学污染包括、。
24、水体物理性污染包括、、等。
25、水体的生物性污染是指、等的污染。
26、反映水体被污染的程度的主要水质指标有、、。
27、水体人为污染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28、化肥中的有害物质有、、。
29、影响硝酸盐积累的外界因素有、、。
30、农药的类型有、、、、、、。
31、农业环境保护法体系的纵向构成有、、、。
32、从农业环境立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看,农业环境立法体系包括:、、、。
33、农业环境监测的范围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34、农业环境监测方法,可概括为三类,即、、。
35、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
3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三、简答题(共176分)
1、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6
2、我国资源开发状况与利用中的主要问题?5
3、资源的分类体系?6
4、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6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6
6、农地保护的内容?6
7、土地的基层含义?6
8、土地的功能?5
9、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5
10、耕地减少的原因?5
11、陆地-海洋之间的水循环过程?5
1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5
13、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措施有?6
14、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6
15、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7
16、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对策?8
17、如何利用微生物资源?6
18、影响土壤养分储量的因素?5
19、我国肥料养分资源及其利用的特点?6
20、影响土壤环境的缓冲性的主要因素?6
21、影响水体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5
22、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农业管理措施?5
23、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特点?6
24、农药对生物的影响?6
25、农业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6
26、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对策?6
27、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普遍影响有哪些?6
28、可持续发展的内涵?7
29、从中国国情出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工作有哪些?6
30、生态农业系统的主要技术类型?7
四、问答题(共87分)
1、结合土地的特性,谈谈如何进行土地保护?10
2、污染土壤改良利用的措施?8
3、N2O的排放机制及土壤中N2O释放的影响因素?12
4、减少甲烷排放的措施?12
5、联系实际,从身边做起,谈谈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12
6、试论述一例或两例农业自然灾害的情况。
12
7、谈谈对你对水资源的认识?11
8、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10
《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库
二、名词解释
1、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规律性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促使资源系统和人类与资源的关系,有利于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资源,一般是指农业自然资源,即一切可以用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对象,包括农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以及植物养分的矿产资源等。
3、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它与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互相联系,构成自然资源的有机整体。
4、自然土壤在人为因素的干预下,如经过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人为活动的作用,可使其若干性质发生某种改变,从而成为农业土壤。
5、在生物、母质、气候、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被称之为自然土壤。
6、土地利用规划,简称土地规划,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规划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做空间上的优化组合设计计划及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安排。
7、土地管理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科学技术的措施,以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为目的,对土地使用活动进行的管理、控制的过程。
8、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气候环境中,一部分要素属于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能源和物质,称之为气候资源。
9、气候生长期指某一地区一年内作物可以生长的时间长度。
10、作物生长期指某一作物在一年内完成正常生长发育的时期。
11、积温指气候生长期或作物某一生长阶段内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
12、气候生产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于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3
13、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构成了一类再生性的自然资源,即生物资源。
14、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空间(或地区)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15、植物养分资源是指能用于植物生产的各种来源养分的总和,包括土壤养分、肥料养分以及制造肥料所需要的矿产品。
16、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即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
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
17、生物浓缩,又称生物富集,指生物有机体通过体表、肠管或鳃将环境中污染物质(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吸收并蓄积在体内,使体内污染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如水体或土壤)中相应物质浓度的现象。
18、生物积累是指生物有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直接从环境介质或从所消耗的食物中摄取并蓄积化学物质的现象。
19、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内某污染物质的浓度随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20、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和为了保持这个系统的稳定性所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1、土壤学上把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划分为一组,称为粒级。
22、各粒级在土壤中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又称土壤质地。
23、衡量土壤容许的污染物量时需要有一个基准含量水平,这个水平所允许的容量,称为土壤环境静容量。
24、土壤环境动容量: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护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5、土壤环境的缓冲性是指土壤对进入其内的污染物质所具有的缓和污染的能力。
26、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是指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用单位体积的污水所消耗氧的量表示。
27、化学需氧量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
28、氨(铵),在有氧条件下可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进行生物氧化过程即硝化作用,最终将氨氧化成硝酸。
29、在嫌气条件下,硝酸盐可进一步被反硝化微生物所利用,并最终将其还原为分子态氮气,这一过程被称为生物反硝化过程,又称生物脱氮过程。
30、农用化学物质是指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经化学合成或加工等工艺制造的化学物质,包括化学肥料、农用化学药剂和农用塑料制品。
31、全球变化是指温室效应增强、臭氧层空洞扩大、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土地退化以及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的与人类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变化。
32、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业上的应用,可持续农业是一种能够长期地保证农业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和资源基础,为人类提供必需的食物和纤维的农业生产体系,既能支持整个社会的目前需要,又具备适应长期发展能力的农业生产体系。
33、恢复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研究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4、农药残留就是指田间使用农药后,在动植物体、土壤和环境中农药原药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数量。
35、农业环境管理是指农业环境管理机关为了使农业经济与农业环境协调发展,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科学理论和规范,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对农业环境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
36、农业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人们在保护、管理和改善农业环境,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防治农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填空题
1、人口问题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土地利用问题水资源问题 2 、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3、综合集成方法比较法信息系统技术4、调查法区划法评价
法规划法预测法决策法5、资源区域优化配置时间优化配置6、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资源防治资源污染7、保护农地8、自然特性经济特性9、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10、地形、地貌和地表沉积物11、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土壤和植被人类活动12、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13、热效应光合效应光形态效应14、光照质量光照强度光照时间15、作物棵间蒸发作物蒸腾16、珍贵特产类动物食用动物药用动物工业用动物实验动物观赏动物天敌动物17、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工业用植物保护、美化和改造环境植物18、无机肥料有机肥料生物肥料19、肥料利用率养分利用效率20、捕食性食物链腐食性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混合性食物链20、孕育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21、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权利自然的价值22、土壤质地土壤孔性土壤水分及导水性土壤空气及通气性土壤温度及导温(热)性23、无机污染有机污染24、悬浮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25、病原菌病毒26、悬浮物溶解氧有机物27、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畜禽养殖业的废水28、重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化合物29、施肥光照贮存30、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或除莠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31、宪法环境保护法和农业法农业环境保护单行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农业环境法规32、农业环境基本法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法规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法规农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法规农业环境保护标准33、农用水质监测农田土壤监测农作物监测农田大气监测工业三废监测背景值调查测定34、化学污染监测法物理污染监测法生物污染监测法35、点多面广污染物种类多对农业环境影响大36、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三、简答题
1、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资源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在:(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2)人均资源量低,生存空间狭小。
(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
(4)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
(5)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
2、(1)中国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资源消耗型的经济。
(2)粗放经营,生产率低。
(3)资源数量减少,退化严重(4)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质量降低。
3、
4、(1)资源在空间上的共生性与整体性(2)资源分布的地域性(3)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与绝对无限性(4)资源的多宜性(5)资源系统的全球性(6)资源利用的层次性
5、(1)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2)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3)因地制宜的原则(4)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5)综合利用的原则(6)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6、农地保护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农地面积的保护,实践上是根据一定发展时期,为满足对农产品的需要,把必须的农地面积划入保护区,对其实行特殊保护,保持农地面积的稳定,同时农地面积的保护还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开发可垦为农地的废弃地、荒地等,适当扩大农地面积;二是农地物质生产能力的保护,实践上是在农地的利用过程中,避免土地水土流失、沙化等问题的发生,维持农地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同时要增加投入以加大对中低产农地的建设力度,提高农地的物质生产力水平;三是农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践上应对已污染的农地进行治理和在农地利用中要加强农地污染的预防,特别要减少或防止工业“三废”
向农地区域的排放。
7、(1)土地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土地是处于地球表面固定位置上的具有立体垂直剖面的空间客体,它向上、向下的范围是现在及可预见将来人们利用土地的能力所能达到的部分。
(3)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人类活动可以引起土地有关组成要素性状的变化,改变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当然没有人类的影响土地就不具有特定的用途,在这一意义上说人类的活动结果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构成土地的各要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成为一有机整体;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5)土地的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变化,这是由于构成土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随时间变化着的,所以土地的性质也必然会随时间而发生改变。
8、(1)土地的养育功能(2)土地的承载功能(3)土地的美学功能(4)土地的资产功能
9、(1)土地面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3)地区间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多西部少(4)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5)水、土、光、热自然资源组合错位
10、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①农业用地内部调整,如把大块农田改为果园而栽植果树,或改挖为鱼塘等,大部分年份由于农业内部用地调整减少的农田面积约占总农田面积减少量一半;②城市建设、乡镇企业和农民建房及开发区建设占地严重;③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受开发热的影响,许多地方乱开采乱占地,使耕地遭到破坏;④交通用地增加,如高速公路建设及其它道路修建占地等。
应当指出,非农业用地一般具有不可恢复性,耕地一旦用于其它,很难再改为农田。
11、从海洋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既可能又一次降回到海洋,也有可能被携带到陆地上空而以降水的形式降至陆地。
从陆地表面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既可能降回到陆地,也可能被输移到海洋上空而降至海洋。
就总量来看,从海洋蒸发、输移到陆地上空再降落到陆地表面的水量要远远大于从陆地蒸发、输送到海洋上空再降至海洋的水量,两者之间相差的这部分水量又以地表或地下径流的方式汇入海洋,从而维持着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量平衡。
12、(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3)水资源与人、耕地、矿产资源组合不匹配(4)土地的资产功能
13、①渠道防渗②管道输水③喷灌④滴灌和微灌⑤微型水利工程与滴灌、地膜覆盖等技术相配套⑥坐水种⑦水稻“浅、湿、晒”节水灌溉技术⑧对老灌区实行节水技术改造,防止跑、冒、滴、漏;⑨对于地面灌溉,要推行大畦改小畦,缩短灌水沟长度,平整土地,提高灌水质量;⑩提倡旱作,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措施。
14、(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性(2)适度性和非线性(3)时空变异性(4)气候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共同作用(5)相对性(6)匹配性(7)可塑性(8)潜在性和非商品性
15、(1)充分开发利用优势农业气候资源(2)用农业气候规律调节农业生产(3)用农业气候区划指导区域生产(4)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气候(5)避免在不利气候条件下生产(6)利用作物生态规律开发利用气候资源(7)利用先进技术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16、(1)挖掘气候生产潜力,提高作物单产(2)气候资源与其它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3)根据气候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实现减灾增产(4)开发利用气候能源,改良生态环境(5)利用气候相似原理引进优良品种(6)开发利用山区的立体气候(7)根据气候资源的分布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8)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突出重点17、(1)天然食用菌在我国各地均有大量分布,绝大多数食用菌生长在林区,少量在草原。
我国人工栽培的食用菌部分已形成大规模商业性栽培(2)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中包括了许多药用真菌。
(3)毒菌的毒素在生物防治、药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4)微生物生
物活性物质(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
用微生物来生产酶,其生产能力一般都远远超过动植物,品种更易多样化,产量和质量更容易提高,产酶过程更便于人工控制。
(6)农用微生物制剂可以与饼类、糟类、秸秆和青饲料等分类混合,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酵、干燥后制成饲料。
(7)湿法冶金(8)生物净化作用
18、(1)成土母质(2)成土过程(3)土壤有机质(4)土壤质地(5)耕作制度与管理
19、(1)有机肥料所占比例较高(2)肥料资源的养分不足(3)化学肥料结构不合理(4)化肥生产技术落后、能耗高(5)肥料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氮素损失严重
20、(1)土壤的物理性质(2)土壤胶体的吸附(3)土壤对污染物的配位和螯合作用(4)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5)土壤酸碱性(6)土壤中生物降解
21、(1)沉淀作用(2)吸附作用(3)配位与螯合作用(4)氧化还原作用
22、(1)甲烷抑制剂(2)肥料管理排(3)科学灌溉(4)改革栽培技术(5)选育优良品种
23、(1)种类不同的差异(2)蔬菜不同器官部位的差异(3)同类蔬菜不同品种间也有很大的差异(4)不同生长期的差异(5)蔬菜体内亚硝酸盐的含量
24、(1)农药在环境中的生物富集(2)对昆虫的影响(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4)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5)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25、(1)农业经济建设和农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2)统筹规划,编合防治的原则(3)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4)污染、破坏者负担的原则(5)依靠群众保护农业环境的原则
26、(1)调整产品结构,把好企业发展方向关(2)制定乡镇环境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3)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4)大力推动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工艺,积极对乡镇企业污染进行治理(5)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27、(1)CO2浓度与农作物产量(2)气候带和农业带的移动(3)夏季干旱化的影响(4)对热带地区农业的影响(5)气候变暖对渔业的影响(6)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8、(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2)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良性环境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的质量(5)可持续发展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6)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善待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7)可持续发展追求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
29、(1)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资源环境意识(2)建立高效益、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3)强化环境管理(4)充分发挥智力与人才资源优势(5)积极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30、(1)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系统类型(2)物质、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系统类型(3)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类型(4)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类型(5)山区综合开发复合生态系统类型(6)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农业生态系统类型(7)多功能农、副、工联合生态系统类型
四、问答题
1、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2)土地利用的永续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土地质量地域间的差异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的资产性
土地保护:第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它有关土地法律、法规。
第二,强化土地管理。
第三,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第四,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第五,切实编制、修订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严格按规划管理、保护、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第六,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第七,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
2、1、工程措施(1)客土、换土、去表土,翻土。
(2)隔离法(3)清洗法(4)热处理(5)电化法2 、生物措施
3、化学措施
4、农业措施(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环境容量(2)控
制土壤水分(3)选择合适形态的化肥(4)选种抗污染农作物品种(5)改变种植方式或改为非农业用地
3、农业生态系统排放的N2O主要是由土壤中微生物活动产生的。
该过程之一是反硝化作用。
所谓反硝化作用是指在通气不良条件下,由土壤微生物把硝酸盐或硝态氮还原成氮气和氧化氮的过程;在通气条件下,土壤中硝化微生物在硝化作用过程中产生N2O。
(1)土壤PH(2)温度(3)有机质(4)土壤湿度(5)氧气供应(6)施肥
4、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农业管理措施:(1)甲烷抑制剂(2)肥料管理排(3)科学灌溉(4)改革栽培技术(5)选育优良品种;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措施:①提高反刍牲畜瘤胃中丙酸盐生成量和微生物生长率。
②应用能提高丙酸盐生成抑制甲烷产生的化学品。
③补充营养养元素提高瘤胃微生物生长率。
④控制瘤胃原生虫,以免其吞食细菌而减少瘤胃中微生物量,进而降低消化率和饲料利用率;⑤饲料处理,使用生长促进剂,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