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2.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2.你能说说古代诗人吟咏梨花的诗句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
二、作者及作品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

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

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如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绿色的网》等,还有与别人合作的电影剧本《芦笙恋歌》、《边寨峰火》等。

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内收描写云南边地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11篇。

本文是其短篇小说集中的一篇同名小说。

三.整体感知
(一)阅读课文
阅读方法指导:做到“三动”,“四不”。

“两动”是动眼、动手、动脑;
“四不”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

并能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概括故事情节。

(二)复述课文
挑战1:请你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的经过来复述小说。

挑战2:请你以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的过程来复述小说。

挑战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见课件)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中几次写到梨花?试找出。

四写梨花
第一次:“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
在我们身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实写,飘落的梨花
作用:烘托茅屋,带入优美意境。


第二次:“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
第三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虚写,我梦见哈尼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作用:以梨花衬人美。


第四次:“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实写,“我”在人花相映时,想起陆游诗。

作用:升华主题。

“梨花”喻人—雷锋精神。


2、《驿路梨花》一文有三个悬念和两次误会,其内容是什么?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误会一: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误会二:误认为梨花的妹妹就是梨花
3.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梨花”既指自然界中梨树上的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A、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B、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4、按时间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课文内容又是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们”路过住宿,修屋—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插叙)—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小茅屋(插叙)—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插叙)
第2课时
一.语言赏析
(一)揣摩下列语句,注意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2.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话,表达了“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3.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不由得”写出了作者被这种情景所感动,不由自主产生了强烈的赞美之情。

(二)景物描写及作用
1.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美景衬小茅屋,预示着小茅屋将会为路人带来美好的心情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幻的美景衬托了人物心灵的美好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照应了题目,深化了主题
二.归纳
(1)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
A、处处设疑,悬念层叠第一次误会第二次误会
B、人花相映,诗情画意,重要的有三次
第一次描写梨花,实写;第二次写梨花,虚写;第三次写梨花,实写
三.趣味讨论: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活动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师的“教”回应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