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滨逊漂流记》的乌托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滨逊漂流记》的乌托邦思想
作者:林聪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9期
林聪
(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7100)
摘要:乌托邦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发展愿景,目前许多文学经典作品中均充斥着乌托邦的思想,将乌托邦外化为一种类似现实或者可以实现的前景。
目前学术界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乌托邦思想及特征研究较多,但深入研究较少,而作为乌托邦尤其是西方乌托邦思想的重要
典范,文学领域的乌托邦社会思想的建立与形成始于《鲁滨逊漂流记》,并由此开启了乌托邦
的西方文化发展历程,对乌托邦思想本身的丰富及后期文学作品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乌托邦;鲁滨逊;美好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176-02
近些年以来,尤其是多元化的文学理论开始出现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以来,关于《鲁滨逊
漂流记》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中最多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扩张,包括这一时期殖民主义与
后殖民主义发展历史的描述[1]。
而《鲁滨逊漂流记》作为一部充分反映乌托邦思想的文学作品,关于对其乌托邦思想的理解与解读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从此研究空白点出发,提出了对《鲁
滨逊漂流记》中乌托邦思想的全面分析与研究。
一、乌托邦思想概述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一种愿景,是人类思想与意识中所勾勒出来的最美好的社会,
比如西方早期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诠释了一种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
乌托邦的思想本身
呈现出一种多元价值追求最终划归为一种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等相协调的具有社会价值与意
义的内涵[2]。
通常反映乌托邦思想的文学作品或者其他作品的作者并不是真正认为作品中所描摹的乌托邦国家在现实中是存在的或者是可以实现的,他们之所以将乌托邦描摹出来,仅仅是
希望以这种理念而建构一种理想的社群,从而体现相关的若干性质或者场合,以规划并改造社会。
发展到现在,乌托邦思想已经不断引申了其原始的意义,发展为社会试图将某种见解或者
理论发展为现实中的特定尝试,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一些美好的社会愿景。
二、乌托邦思想与《鲁滨逊漂流记》的关系
(一)形式层面
《鲁滨逊漂流记》中乌托邦思想的展现反应在形式层面主要是对情节的有效展现方面。
这
部作品中主人公在海上航行的过程中,遇到危险之后漂流到岛屿,在岛屿上看到了一番奇异、
幸福的生活场景,这种叙事结构主要沿用古希腊及罗马时代的航海奇遇架构,将乌托邦的思想
悄无声息地展现出来。
通过主人公自身的讲述来分析理想国度是可能存在的。
乌托邦思想或者
说乌托邦小说体系由此产生,并于1516年托马斯·莫尔完成《乌托邦》创作后真正形成。
从形式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鲁滨逊漂流记》与《一个真实的故事》、《乌托邦》、
《新大西岛》、《太阳城》等作品拥有基本相同或者相似的中心思想,统一被划分为乌托邦内
涵的小说体系[3]。
对乌托邦思想的阐释类小说相对较少,且没有充分的影响力展现,《鲁滨逊漂流记》作为一项经典的乌托邦文学,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乌托邦思想所构建的价值规范与愿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内容层面
《鲁滨逊漂流记》从其内容层面研究,主要展现了乌托邦思想新的文化内涵。
《鲁滨逊漂流记》与之前的乌托邦作品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有实质性不同的。
在《鲁滨逊漂流记》之前的乌托邦系列作品更多的关注社会的静态形式,比如莫尔的《乌托邦》及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这种理想国度乌托邦的描述更多地表现为对主人公无意识的对某一理想国度的造访,忽然发现了这种生活状况的优越,之后记录或者讲述,以突出乌托邦世界中的社会发展及社会存在着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内容。
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更多的是提出其主人公所造访的所谓理想国度并没有很大的意思,也没有继续深入研究与发现的兴趣。
因此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中,读者并没有看到所谓的乌托邦理想国度,但这并不能说明作品或者作者本身对乌托邦不感兴趣或者不进行研究,只是相对之前突出性展现乌托邦思想的作品,其对乌托邦的描述更加深入,更加隐秘,因此需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以发现作品的内在含义与哲理。
可以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乌托邦思想是一种超越乌托邦思想发展时代与脉络的文学作品。
三、《鲁滨逊漂流记》中乌托邦思想的具体体现
《鲁滨逊漂流记》中有关乌托邦含义的具体描述与以往乌托邦内涵描述的文学作品所展现的形式有很大的区别。
它并不是进行简单的记录或者讲述,而是站在一个理想国的缔造者的角度,从文明的国度推到落后的纯粹自然性的原始状态中,通过主人公自己的努力,将一个荒凉的岛屿改造成自己所希冀建构的理想模式,即幸福岛,一个纯粹的乌托邦。
《鲁滨逊漂流记》很明显地超越了传统的对乌托邦思想所描摹的文学作品的形式,提出其作品的中心思想,即只要有智慧,有愿望,人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4]。
但鲁滨逊的乌托邦国度并不是自己有意创造的,而是在一种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环境中,从谋求生存出发而发展并创造的一系列求生途径,包括对动物的驯养等,最后与星期五及其他人建成一个乌托邦的幸福社会。
而这些人结成社会而生存的出发点并不是有理想国度作为愿景而有目标地实现的,而是简单地驱赶孤独,从自我生存的角度出发所形成的。
笛福认为人类要实现长久的生存与发展,单靠自己的能力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他提出“孤独是对人性的践踏”,鲁滨逊在岛上以动物为自己的伙伴和臣民,来实现自我作为一个生物集体的发展。
星期五是鲁滨逊的伙伴,在很多关于《鲁滨孙漂流记》的研究中都将鲁滨逊与星期五理解为主仆的关系,事实上这种试图理解与分析的方式是不全面的。
作品情节表现为鲁滨逊与星期五一起度过了一年的时间,对于鲁滨逊个人来讲,相对作为个人财产或者作为仆人给他带来的快乐远不及星期五给他的快乐多,因此可以说,在那个岛上,鲁滨逊需要星期五,星期五也需要鲁滨逊。
随着岛上人员的增加,一个小社会也悄然而生,作为国王的鲁滨逊十分高兴自己的国土有众多的臣民。
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笛福笔下对乌托邦的描述更多的是通过一种类似于社会契约类的形式通过政治形式而表达出来的,通过一种社会契约的形式不断建立王国的政治体制,通过公民对某些个体自由、利益等的放弃来得到王国的保护,并最终以法律形式将这种兑换形式加以确定,以形成有规模和体系的政治团体。
另外鲁滨逊与西班牙船长的契约,包括口头契约与“合同”等,均体现了那样一个国度英雄角色的体现。
鲁滨逊社会契约的建立只是一种民主性统治价值与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产物,并不存在任何
实体的组织与管理机构,只是众人内心或者口头上对鲁滨逊的认可与臣服,而鲁滨逊作为“国王”也并没有真正想过要建立一种保障政治体系运行的机构。
他们一起生活是为了岛上有更多
的臣民,这种情节的描述主要是为了建立一种充满智慧且十分简单的生活形态,虽然这一点与《鲁宾逊漂流记》之间所描述的生活状态是基本一致的,但对鲁滨逊个体的描述事实上反应了
一种发展的动态过程,鲁滨逊在臣民对岛屿享有拥有权之后,独自返回英国,并显示出其对臣
民的不在意及对伊甸园国土的不留恋。
作者这样设计故事的情节发展实际上是对一种无政府主
义的描摹,《鲁滨逊漂流记》中关于乌托邦的描述相对《理想国》及《乌托邦》来讲,动态的
发展过程更加明显。
在此之后,也有很多学者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分析,但这种研究相对笛福笔下的描述
来讲,呈现出了诸多不同,更多的是一种潜在乌托邦的描述。
尽管存在许多质疑或者不纯粹的
内涵表达,但鲁滨逊所建立的乌托邦理想国度的事实是真实存在的,虽然这种乌托邦的思想与《理想国》及《乌托邦》中所描摹的有很大的差异,但真正的乌托邦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并没
有人能够真正总结或者归纳出来,因此《鲁宾逊漂流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后世关于乌托
邦思想及其发展方向以及整个乌托邦的文学体系。
后世有关乌托邦的描写更多地超脱了其文本色彩而体现在乌托邦思想的实践性方面,从最
初学者要求建立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团体,到后期产生的乌托邦思想,再到最后慢慢地将乌托邦
的社会变成一种潜在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
《鲁宾逊漂流记》从某种程度上讲,体
现了一种潜意识层次的文学性,即常识性地建立一种所谓的乌托邦,而在笛福之后,卢梭又发
展了乌托邦思想,从自然状态理论角度出发,对纯自然状态下的乌托邦思想进行了神话色彩描摹,构造出了爱弥儿的角色,以鲁滨逊为角色原型,通过主人公与自然的解除而获得一些知识,最后构造出爱弥儿文明社会之后的第二层次价值观。
自此《爱弥儿》作为一部启蒙时代的重要
教学内容被广泛流传到欧洲各国,进一步深化了乌托邦思想的研究。
后来还出现一些新的作品,比如《珊瑚岛》、《金银岛》、《蝇王》等,均对乌托邦思想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深刻的描摹
与再现,很大程度上外化了乌托邦的基本思想内容,更真切地体现了追求美好社会的愿景,体现了一种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
四、结论
《鲁宾逊漂流记》通过构造海上历险故事,描摹再现了主人公动态的、主动的构建乌托邦
王国的过程,这部作品为文学历史上建立乌托邦社会奠定了基础,同时以此为起点,不断发展
并完善了西方的乌托邦思想体系,对后期乌托邦体系及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了解到《鲁宾逊漂流记》对整个乌托邦思想体系所产生的巨大意义,同
时也方便我们从更广泛的空间、更广阔的角度立体的、多元的、全方位的去了解并诠释《鲁宾
逊漂流记》的内涵及其乌托邦思想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王忠祥.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意义[J].外国文学研
究,2006(2):18-31.
〔2〕李丹.异化的继承与美学的救赎——论马尔库塞美学乌托邦思想[J].北方论
丛,2011(4):133-135.
〔3〕牛红英.《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7(5):84-89.
〔4〕李茜,丰云.普鲁斯特·博尔赫斯·纳博科夫——构筑时间的乌托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25-227.
(责任编辑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