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地理(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突破练三 水体运动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突破练三水体运动规律

(建议用时:45分钟)

(2023·山东济南一模)在大尺度的流域易形成复杂的水汽自循环。若流域两端海拔高程差比较大,在温差和气压差作用下,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实际效果与“烟囱效应”类似,一定程度上会对水汽产生影响。下图示意干旱半干旱区大高程差流域水循环模型。据此完成1~3题。

1.“烟囱效应”直接加强了()

A.地表蒸发

B.大气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

2.随着流域地表植被的增加,中下游地区地表反而呈现干裂化现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下游地区水分因蒸腾迁移而失衡

B.上游地区地下水蒸散量大于补水量

C.流域内植被恢复增大了蒸腾水汽量

D.“烟囱效应”将上游水分输送至下游

3.要缓解局部干裂缺水症状,中下游地区适宜()

A.降低植被覆盖率

B.进行生态调水补水

C.增加人工降雨量

D.降低流域两端高差

(2023·河南郑州一模)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地区的内陆湖,有多条河流注入,伊犁河是最重要的水源。1970年,位于伊犁河干流的卡普恰盖水库建成。下图示意1960—201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巴尔喀什湖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是()

A.水面蒸发

B.湖水下渗

C.湖水外流

D.人类引用

5.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较大,原因可能是()

A.伊犁河入湖水量减少

B.湖区降水量减少

C.湖区地下水位下降

D.湖区蒸发量增多

6.1960年至201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整体呈现()

A.不断减少

B.不断增加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2023·湖南邵阳二模)下图为2020年8—11月南海中沙群岛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垂直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7~9题。

7.该海域温跃层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8.若该海域温跃层深度达一年中最深的季节,下列说法与之相符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9.温跃层会导致()

A.底层海水出现严重贫氧现象

B.海面舰艇更易发现水中潜艇

C.海洋下层冷海水更容易上泛

D.出现海中断崖导致潜艇沉毁

(2023·福建三明高三期末)潮流是指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海水垂直涨落时水体的周期性水平运动现象。按运动形式分为往复流和旋转流。图1示意海南岛中东部海域水深分布。图2示意海南岛中东部海域最大半日潮潮流椭圆(某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潮流矢量终点连接起来的接近椭圆的封闭曲线,长半轴和短半轴分别代表最大流速和最小流速,长轴方向代表最大流速方向,椭圆扁率越大的为往复流,扁率越小、越接近圆形的为旋转流)。据此完成10~12题。

图1

图2

10.关于海南岛中东部海域最大半日潮说法正确的是()

A.海域越深潮流流速越快

B.旋转流以逆时针旋转为主

C.海域越深旋转流越明显

D.最大流速方向与海岸平行

11.潮流形成旋转流的主要原因是()

A.海底地形的变化

B.地转偏向力影响

C.海水的往复运动

D.海水的涨落幅度

12.下列关于潮流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沿岸气候

B.形成大型渔场

C.塑造海岸地貌

D.不利污染扩散

13.(2023·山东青岛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海洋上层平均密度较小、深层平均密度较大,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垂向热力结构,这种结构会抑制水体的垂向混合过程,进而影响热量的垂向输送。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有无河流径流输入对

北冰洋海水性质有显著影响。图1示意北极地区大洋环流,图2示意楚科奇海和拉普捷夫海有无河流径流输入时的平均温度。

图1

图2

(1)在图1中用箭头标注洋流方向,将北极地区大洋环流补充完整。

(2)从海水运动角度,分析关闭北极河流径流后楚科奇海海冰面积减少的原因。

(3)简析关闭北极河流径流对拉普捷夫海表层水温的影响。

专题突破练三水体运动规律

1~3.1.C 2.A 3.B解析第1题,“烟囱效应”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以水平方向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水汽产生影响,而大气的流动会挟带一定的水汽,所以“烟囱效应”会增强水汽输送作用,C正确;地表蒸发是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不能体现流域两端气流的水平运动,A错误;大气降水是水向下运动,B错误;地表径流是由高处向低处流,D错误。第2题,“烟囱效应”会导致大气挟带水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而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植被蒸腾的水汽向高海拔地区流动会导致本地区水汽减少,从而导致地表水分减少而出现干裂化现象,A正确;水汽向较高海拔的上游地区输送,上游水汽的补给量会增加,且上游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深,地下水蒸散量相对较小,对中下游地表干裂化影响小,B错误;若流域内植被恢复增大了蒸腾水汽量,会导致气候变湿润,降水增多,地表不应出现干裂化,C错误;“烟囱效应”会导致大气挟带水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上游较下游地势高,水分不会向下游输送,D错误。第3题,降低植被覆盖率会导致气候失衡,生态恶化,A错误;为回补中下游地区的缺水问题应设法增加水源补给,进行生态调水、补水,以缓解缺水问题,B正确;人工降雨只能解决短时缺水问题,中长期对缺水问题影响很小,C错误;降低流域两端高差工程量大,且会破坏地表生态环境,D错误。

4~6.4.A 5.A 6.C解析第4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巴尔喀什湖水量变化中蒸发量占比最高,因此水面蒸发应是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A正确。第5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入湖径流显著减少,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增加,A正确;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都没有明显变化,B、D错误;结合图中信息,并不能看出地下水位的变化,C错误。第6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巴尔喀什湖蒸发量变化不大,但是入湖径流量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减少,导致湖泊水量先减少;20世纪80年代之后,入湖径流量开始增加,因此湖泊水量增加,因此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C正确,A、B、D错误。

7~9.7.B8.D9.A解析第7题,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图中②处水温上下变化最大,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第8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述的是春季;“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是夏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秋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冬季。南海温跃层深度达一年中最深的季节,表层水温也最低,对应冬季,D正确、A、B、C错误。第9题,温跃层会导致底层海水难以与表层海水进行交换,导致严重贫氧现象,A正确、C错误,跃温层无法改变海水透光率,B错误;密度跃层会导致出现“海中断崖”使潜艇沉毁,D错误。

10~12.10.C11.B12.C解析第10题,长半轴代表最大流速,北部水深较浅的海域潮流流速快,南部水深较深的海域潮流流速慢,A错误;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旋转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B 错误;东南部海域深度最大,潮流椭圆扁率小,更接近圆形,说明该海域旋转流最明显,C正确;长轴方向代表最大流速方向,由北部海域潮流椭圆可知,最大流速应是南北方向,与海岸线不平行,D错误。第11题,潮流是指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海水垂直涨落时水体的周期性水平运动现象。其周期性水平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水平偏转,来回周期运动,使潮流出现旋转运动,进而形成旋转流,B正确,A、C、D错误。第12题,潮流是水体周期性水平运动,与海水的大规模定向运动不同,不会形成寒暖流,不会影响沿岸气候,A错误;不会形成渔场,B错误;作为海水的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