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建设海上象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建设海上象山》发布时间:202x-11-
5信息
近年来,世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大大高于整体经济增长水平,已成为世界经济主要增长点之一。

省委、省政府也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

这为象山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
1.海洋是融入世界经济的大通道
海洋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的主通道。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面走向国际市场,海洋的通道功能进一步增强。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近90%的进出口货运量将由海运承担,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口地区港口群的吞吐量,将超过全国海运量的三分之二。

象山可以充分利用海洋通道,为构建经贸主枢纽发挥积极作用。

2.海洋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新舞台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当今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正日益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重要区域。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无疑是今后象山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海洋是长三角经济圈陆域和海域两个扇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象山在服务于长三角经济圈整体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优势,是构成长三角经济圈海域扇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象山完全可以
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全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现代渔业、水产品加工出口、滨海旅游和临港型产业四大基地。

3.海洋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新动力
象山经济要实现新一轮的扩张,必须提升综合竞争力,其核心是提高素质、强化特色。

一方面,要着力提高现有产业层次,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另一方面,要强化海洋特色,开拓新领域,寻求新突破。

海洋产业特别是许多新兴产业,如海洋旅游、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能够很好地切合绿色消费、清洁生产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趋势。

象山可将这些海洋产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新的竞争力、新的区域特色优势。

4.海洋是可持续发展的新保障
象山地处象山半岛,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56亩,是全国的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资源和环境已面临严峻压力。

而从海洋来说,象山是个资源和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海洋面积是陆地面积的4.56倍,滩涂面积29万亩,海岸线接近全省的1/8,港口航道资源也较为丰富。

加快海洋开发,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陆域经济面临的压力,而且可以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二、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象山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2002年,象山国内生产总值实现92亿元,财政收入8.2亿元,人均GDP173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9元,农渔民人均收入5715元。

列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第71位。

海洋经济增加值达23亿元,占GDP的25%。

2.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
象山县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海岸线占全省的1/8,-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占1/8,滩涂资源占1/14,拥有深水良港——象山港和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的石浦港、浙江省六大海湾之一的三门湾,有各类旅游景观300余处,是华东地区具备“滩、岛、海、山、景、特”资源优势的最佳地区之一。

3.较强的海洋特色产业群,为象山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拥有全国最大的群众性海洋捕捞船队,全省最大的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基地,水产品产量列全国第五位。

拥有全国农产品加工特色园区——水产品加工园区,水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4亿元。

海洋旅游、海鲜餐饮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华东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国开渔节连续六届成功举办,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4.日益改善的基础设施,为象山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近三年来,对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多亿元,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尤其是高标准海塘的建成、铜瓦门
大桥的完工和三门口大桥的启动大大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今后随着象山港大桥、浙江沿海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彻底改变象山区域环境,使象山直接融入大都市,为加快象山县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
根据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象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全面建设“海上象山”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确立海洋经济在县域的经济形态地位。

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发展象山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把利用发挥海洋优势作为提升和加快全县产业发展的推动器。

2007年全县海洋经济总收入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5%,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20%,占GDP比重达到30%。

——确立海洋经济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海洋综合开发上的先行地位。

实现从渔业大县向海洋经济强县的跨越,使象山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全国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海洋一、
二、三产业比重优化为40∶35∶25,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科技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确立建设“海上城市”的发展理念。

立足6525平方公里的区域,构建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打造美丽富饶的“海上花园”。

2007年,海陆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海洋生态环境得到较好改善,海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使象山成为最宜人居住
的城市之一。

根据上述目标,今后一个时期象山县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大力实施海洋开发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海洋文化为灵魂,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港口城市和中心海岛为依托,发展五大产业,实施四大联动,建设两大经济区,努力推进工业园区化、渔业现代化、旅游特色化、港口开发规模化,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全面建设“海上象山”,把海洋经济培育成为象山跨越式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象山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一)开发五大优势资源,发展五大优势产业
大力开发和利用港、渔、景、岛、涂五大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海洋旅游、海洋工业、海洋渔业、港口海运业和海鲜餐饮业,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五大产业大发展大提高,形成县域海洋产业的综合优势。

——海洋旅游业。

以发展海洋生态和休闲度假旅游为方向,以百里黄金海岸旅游带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营造特色,加快三区(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环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区、大塘港生态观光旅游区)、六大重点产品建设,逐步形成以名牌景区为核心、以旅游热线为网络、以优美环境为烘托的海洋旅游新格局,打响“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品牌,把象山海岸真正打造成“游海水、观海景、食海鲜、住海滨”的百里黄金海岸旅游带,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滨海旅游度假基地,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主导产业,创建全国旅游大县。

到2007年,年接待游客25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2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海洋工业。

以象山产业区和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引导海洋工业向园区集中。

重点突破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保健食品、化妆品、海洋生物化工、海洋生物工程材料、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从捕捞产品加工为主向养殖产品加工拓展,从粗加工半成品为主向精深加工、最终产品拓展。

充分利用和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能源、钢铁、修造船等临港型工业。

通过努力把象山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海洋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到2007年,海洋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海洋渔业。

以推进渔区经济综合发展为重点,继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产业纵深化和产业“宽带化”相结合,全面推进海洋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按照主攻养殖、调整捕捞、发展远洋、深化加工和流通,鼓励转产转业的思路,延长深化渔业产业链,实现渔业发展四大转变,即由资源型渔业向设施生态型渔业转变、速度型渔业向效益型渔业转变、劳动密集型渔业向科技型渔业转变、生产型渔业向服务型渔业转变,努力把象山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现代渔业基地。

到2007年水产品总量达到70万吨,水产品总产值达到40亿元。

——港口开发建设。

象山港要以拟建的象山港大桥、规划中的浙
江沿海高速公路以及浙江沿海电厂和象山产业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开发建设。

石浦港要充分发挥全国二类对外开放口岸、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作用,加大水产品等外贸产品出口运输,成为全国渔业大港和较大商业港。

大力提升港口档次,使石浦港成为全国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使象山港成为宁波北仑港的重要配套港;融入长三角港口群,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提高海上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海上运输。

加强规范无人岛的开发和保护。

——海鲜餐饮业。

以建设大型海鲜餐饮美食城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内外档次较高的餐饮集团,培养造就一批业务精、思路活、服务优的餐饮业队伍,以沪、杭、甬等地象山海鲜坊为龙头,加大内外促销力度,打响象山海鲜餐饮品牌,做大做强海鲜餐饮业,把象山海鲜餐饮业培育成为长三角特色餐饮的典范。

到2007年,县内海鲜餐饮业营业额达到25亿元,增加值达到5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10%。

(二)实施“四大联动”,促成海陆一体
海陆经济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海洋经济发展的加快又将大大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同时陆域经济只有借助海洋优势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也必将促进海洋开发的深入。

海陆一体,“四大联动”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联动布局发展海洋产业为核心,以联动发展沿海城市连绵带为依托,以联动发展各类园区为抓手,以联动建设基础设施为支撑,形成大产业、大城市、大园区联动的发展模式,促进海洋
经济快速发展。

1.联动布局发展海洋产业
一是做大做强渔业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深入推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水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改进捕捞作业方式,缩短滞洋时间,做好保鲜文章;提高精养水平,加快发展生态型、工厂化养殖。

加强中国水产城建设,提高水产品销售水平和货源组织能力。

二是以海洋旅游为先导,在加快旅游景区开发的同时,加快海陆交通运输、海鲜餐饮、宾馆服务、商贸等滨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这些产业的联动发展。

三是充分利用和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港口开发,发展海洋运输业,在加快临港型产业发展的同时,布局发展针织服装、汽车(配件)等外向型产业和加工产业,实现海陆产业的联动发展。

四是发展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效益显著、市场容量大、技术容量高的核心企业,一批高质量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高、精、专”小巨人企业,通过集聚、提升,实现大中小企业的联动发展。

2.联动发展沿海城市连绵带
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与推进沿海地带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联动发展沿海城市连绵带。

合理布局海洋产业,促进协调发展,为沿海地带推进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从形成关联度更大、布局分工更加合理、整体竞争优势更强的海洋产业带发展要求出发,突破现有的城镇区划限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规划建设与产业带相配套的沿海城市连绵带。

抓住城市化推进的历史机遇,加快沿象山港经济
区和环石浦港经济区城市化进程,形成象山北部工业港口城区和南部渔港旅游城区,创造最佳发展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

3.联动发展各类园区
从沿海地带各类园区发展的现状出发,进行整合提升,集中精力抓好两大工业园区、三大旅游区和四大养殖区建设。

象山产业区在加快提升针织服装、汽车(配件)、农副产品加工的同时,加快电力、船舶制造、钢铁等临港型产业的发展。

依托石浦水产品和定塘果蔬、晓塘畜禽的特色优势,整合园区,建设成为全国特色食品加工基地。

松兰山旅游度假区依托松兰山海、滩及周边岛礁,重点发展旅游度假;石浦渔文化旅游区深入挖掘渔文化,重点建设石浦渔港、中国渔村项目,联动建设红岩、花岙、风门口等景区,规划开发檀头山、南韭山、渔山等岛景;大塘港生态旅游观光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建设知青度假村和新桥影视城。

象山港海域名贵海产品养殖区,重点发展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石斑鱼、大黄鱼等海珍品;大目涂围塘和紫菜养殖区重点发展围塘养殖对虾、海水鱼、梭子蟹、条斑紫菜等创汇品种;三门湾海水综合养殖区重点发展鱼、虾、贝、藻综合养殖;渔山海域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区重点发展大黄鱼等名贵海产品。

4.联动建设基础设施
要从增强共享性和网络化效应出发,加快对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网络,完善沿海地带内部网络建设。

对接长三角网络的重点是:积极争取尽早启动浙江沿海高速公路,早日上马象山港大桥,使象山进入宁波半小时交通圈和上海3小时交通圈;加快象山港和石浦港的
开发,加大港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快完善港区必备的基础设施条件,使象山港和石浦港融入长三角港口群;建设浙江沿海电厂,健全高压电网。

完善沿海地带内部网络建设的重点是:加快建成沿海南线象山段,建设象山港沿海公路,完善环石浦港陆岛交通工程,建成三门口大桥,尽早实施东门大桥、下湾门大桥,促成海陆一体,改善沿海地带发展环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结合沿海城市连绵带建设规划,全面完成沿海地带高标准海塘建设;针对水资源短缺状况,加快“内建外引”步伐,建立水事业长效发展机制,加快上张水库、军民塘水库取水工程和石浦引水工程建设,规划兴建一批小型水库,动建白溪引水象山供水工程。

(三)建设两大经济区,营造发展高地
沿象山港区域和环石浦港区域是海洋资源优势的主要集聚区且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

整合沿象山港区域和环石浦港区域的产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沿象山港经济区和环石浦港经济区,形成海洋产业两大集聚区,提升海洋产业,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1.沿象山港经济区建设
沿象山港经济区包括西周、贤庠、涂茨、黄避岙、爵溪等五个乡镇、街道。

港口资源优势明显,拥有象山港岸线条件最好的南、西两大港区,南港区岸线长19.2公里,其中10米以上深水岸线8.7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3000-5000吨级泊位35个;西港区岸线长12公里,拥有10米以上深水岸线6公里,可建万吨级泊位5个,3000-5000吨级泊位19个。

对外交通
便利,陆上同三线象山连接线经过该区,海上可通过西泽轮渡到宁波,今后随着象山港大桥、浙江沿海高速公路及甬温铁路支线建设,该区域将成为交通枢纽地带。

产业基础较好,规划面积达84平方公里的象山产业区已列入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规划,汽车(配件)、针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浙江大唐乌沙厂电厂也落户该区域。

城市化推进较快,西周镇是县中心镇,爵溪街道是中心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沿象山港经济区的发展要以环杭州湾产业带象山产业区建设为契机,紧紧依托象山港港口资源优势和拟建的象山港大桥建设效应,立足于系统整合,致力于量的扩张,着眼于质的提升,构筑大交通、发展大产业、推进大配套、强化大载体,不断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力争通过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临港型工业为主导的一体化、国际化、差异化、集约化的海洋综合产业区。

到2007年,全区完成产值200亿元,形成象山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和新兴工业城,成为象山北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2.环石浦港经济区建设
环石浦港区域包括石浦、鹤浦、高塘岛、定塘、晓塘、新桥等六个乡镇。

该区域港口特色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明显,集中了大部分的旅游资源,拥有半边山—皇城、石浦渔港、花岙、檀头山、渔山、南田等六大景区和大塘港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海上交通便利,石浦港是对外主要交通港口,沿海南线贯穿石浦
全境,环石浦港陆岛交通工程蜊门港大桥、铜瓦门大桥已建成,三门口大桥正在建设。

产业特色明显,渔产业比较发达,该区域几乎集中了县域全部的海洋捕捞产量和大部分养殖产量,拥有规划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和华东地区水产品交易量最大的中国水产城;旅游业发展较快且优势已初步显现,中国渔村、石浦渔港、花岙等景区开发已粗具规模;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具有相当规模,晓塘畜禽和定塘果蔬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该区域中心石浦镇是我县中心镇,建城区面积达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万人,流动人口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60%。

环石浦港经济区的发展要紧紧依托港口和旅游资源优势,以港湾为轴线,以港口为依托,以旅游为载体,大力实施“渔、港、景”联动开发,推进“城区西扩、旅游北进、沿港开发、跨港发展”,深化发展现代渔业,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海洋旅游业,积极培育发展临港型产业,努力实现从渔业大区向海洋经济强区的跨越,通过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特色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渔港旅游经济区。

到2007年全区实现GDP60亿元,形成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洋旅游区和技术领先、结构合理、活力较强的现代渔业区,成为象山南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四、强化保障,形成发展动力
1.发挥规划龙头作用
一是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出发,充分利用和发挥海洋
资源优势,充分考虑象山港大桥、浙江沿海高速公路、浙江沿海电厂、象山产业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港口开发利用规划,修编完善海洋功能区规划。

二是完善旅游、海洋工业、渔业、海鲜餐饮业等海洋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象山港经济区和石浦港经济区发展规划,完善象山港工业区、水产品加工园区及三大旅游区和四大养殖区发展规划及相关控制性详规。

三是调整完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实现“三规合一”,充分体现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做好交通、水利、电力等相应规划的调整,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2.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

成立象山县海洋开发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一协调管理海洋开发建设,解决条块分割与多头管理问题;建立沿象山港经济区管委会和环石浦港经济区管委会,专抓本区域海洋开发建设,解决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的矛盾。

二是创新发展机制。

在经济区范围内以利益协调为重点,制订统一的财政、税收、土地利用等相关政策,采用“经济飞地”等形式整合园区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

三是创新开发建设机制。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政府的引导下,谁投资、谁受益,充分利用民间和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海洋开发建设。

四是创新服务体制。

下放管理和审批权限,使经济开发区具有县级管理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代理制、告知制、委托制,千方百计提高效率、优化服务。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建立更优的招商队伍,完善县、部门、乡镇招商机构体系,培育一批“懂外语、懂专业、懂法律、懂公关”的人才充实到招商第一线,为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打下扎实基础。

二是搭建更高的招商平台。

提升园区发展档次,力争使象山产业区成为宁波经济开发区的南区,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成为全国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

以经济区为主要载体,强化园区招商,以产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为主力军,强化企业招商,以民引外,使象山海洋经济带成为集聚外资、民资的重要平台。

三是推出更有吸引力的招商项目。

强化传统优势产业(水产品加工、针织服装)招商,做足产业链;强化资源和发展优势,加强旅游项目招商;加快港口开发,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加强临港型产业项目招商。

四是创造更优的发展环境。

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目标,强化配套服务和创新机制,把行政推动优势转化为综合环境优势,努力降低外商投资的综合运营成本。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一是大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建立技术先进的海水育苗、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三大技术中心,形成技术优势。

二是加大对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装备水平,尤其是大力引进国内外海洋科技成果,争取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关科技成果的推广基地。

三是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吸引,采取联合办学等模式在高教成职教园区建立水产院校,形成中高等教育体系,重点培养县域急需的海洋管理、海水养殖以及水产品加工技术人才等;创造引才、用才、留才机制,通过有吸引力的政策和环境,吸引全国各地优秀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