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科技创新水平,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水平,科技创新领域的分布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本文通过扬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梳理,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加快推动扬州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科技创新水平,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水平,科技创新领域的分布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本文通过扬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梳理,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加快推动扬州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1扬州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扬州加大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1.1科技投入和产出水平不断提高
科技投入稳定增长。
财政科技拨款、科技经费投入和R&D经费均呈每年稳步增长的趋势。
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9.81亿元,比2010年提高44.7%,2010-2012年年均增长20.3%,在全省各省辖市中位居前列。
在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全社会科技投入也大幅度增加,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96.73亿元,比2000年增长9.4倍,是2010年的1.7倍,2010-2012年年均增长32.1%。
R&D经费为57.44亿元,比2000年增长12.5倍,是2010年的1.4倍,2010-2012年年均增长20.3%。
扬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4%,创历史新高。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事R&D活动人员达2.18万人,是2010年的1.17倍。
2012年,扬州将市本级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由4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专门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等,累计有26名“千人计划”专家来扬创业创新。
2012年度省“双创计划”,扬州共有42名引进人才入选,位居全省第五,获得省财政2150万元资助。
13个团队申报省“创新团队”,两个“创新团队”入选,获得省财政600万元资助。
共35名博士人才入选申报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列全省第四,获得省财政525万元资助。
其中企业创新类人才23人,列全省第一。
实现了人力资本的投入增长高于物质资本的投入增长。
科技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全市已拥有省部属院所2家,市属科研院所1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
2012年,扬州新批准建立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家。
通过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扬州科技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改善了科技基础条件,创新服务方法和手段,满足了我市科技进步对科技资源的需求,为科技事业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产出水平不断提升。
自主知识产权情况是衡量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2012年,扬州市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授权数分别为1.90万件和0.81万件,比2010年分别增长1.9倍和2.1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222件、授权量482件,比2010年分别增长2.0倍和2.3倍。
申请量、授权量位居全省第6和第7位。
2012年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市级科技进步奖82项。
共争取国家各类科技项目177项,争取国家专项经费1.44亿元。
与此同时,工业产品得到更新,涌现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829.86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11.3%,比2010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的大幅增加,新产品产值和销售额不断提高,说明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强。
1.2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扬州企业创新活动活跃,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中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的主体。
2012年,全市开展R&D活动的规模工业企业有804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31.4%;研发机构数920家,相比2010年增加了575家。
R&D人员21760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77.3%,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1.46万人年,是2010年的9.5倍;R&D经费投入强度0.83%,比2010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扬州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完成了研发机构全覆盖。
研发机构数和研发人员的快速增长,说明了企业深知科技创新才是企业发展唯一生存之道。
1.3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2012年扬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为57.44亿元,同比增长20.0%,3年年均增长20.3个百分点,高于GDP年均增长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已达1.96%。
科技创新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基础加强,创新环境改善,创新绩效凸显,科技创新发展为抵御金融危机,推动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擎作用。
2012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98.44亿元,增长17.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3.5%。
其中“三新”产业累计完成产值976.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3%,同比增长21.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6.9个百分点。
其中,86家新材料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78.6亿
扬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王寅(扬州市委党校)
143
. All Rights Reserved.
元,增长27.5%;69家新光源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19.7亿元,增长30.6%;61家新能源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77.9亿元,增长6.6%。
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36家。
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入库企业10家,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795个。
新增两站三中心82家,累计达304家。
专利申请总量18996件,增长31.4%;发明专利申请4222件,增长33.9%;专利授权总量8091件,增长51.4%;发明专利授权总量482件,增长69.7%。
西安交大扬州科技园建成开园,七二三文化科技园正式落成,东南大学扬州科技园和研究院启动建设。
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江苏省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都区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孵化器孵化面积达65.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92家,当年毕业企业超过40家。
1.4科技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
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产业链布局逐渐完善。
产业结构正向着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
并形成了一大批国家特色产业基地。
在智能电网建设、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加工、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半导体照明研发生产、绿色新能源等方面形成了有区域优势地位的特色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扬州市的工业生产进一步实施节能减排,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在和高校、研究所技术合作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技术进步。
2扬州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扬州市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R&D投入强度偏低,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R&D经费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强度的主要指标。
国际上通常认为R&D经费占销售收入1%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3%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能力。
科技部门也将R&D投入强度5%以上作为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从2012年科技统计数据来看,扬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的投入强度为0.83%,远低于5%的标准,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也仅为0.93%。
从去年的销售收入10强行业来看,投入强度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业也只有1.46%,过半的行业都没有超过1%。
低水平的R&D 投入强度说明扬州的工业企业以产品代加工居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相对较少,企业产品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竞争能力。
2.2高层次和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紧缺
高技术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成为世界各国的争夺对象。
省内经济发达地区,也凭借着其优越的待遇,吸引了大量人才。
从扬州的情况看,2012年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波动性偏大,整体水平偏低。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中博士占3.08%,硕士占13.06%,本科占55.03%。
扬州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均少于其它发达地区。
R&D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以及企业R&D活动人员占企业职工的比例,均列全省倒数第二。
2.3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不多
专利是科技创新最为直接的产出成果形式之一,专利的质量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
2012年,扬州授权专利总量中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居多,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比重仅为22.2%。
自2000年以来扬州还从未获得1项国家发明奖,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是空白,而2011年同期却有6项。
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不多,说明扬州以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仍显不足。
2.4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力度还较弱
一方面,由于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跟风仿效之风盛行,模仿多于创新产品,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现象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主要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相当部分是靠吸引港、澳、台与外商的技术引进和投资。
另一方面,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名牌企业不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些知名品牌被境外抢注,为企业开发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增加了障碍,提高了成本。
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①体制机制问题
由于对市场、企业的认识角度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同一致和分工合作的机制,造成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效率低下。
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缺乏紧密的衔接,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消费政策与科技政策不匹配。
追求规模、速度的发展思路尚未真正改变,重国外品牌轻自主创新产品,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重要素投入轻科技投入,重短期效益轻长期积累。
②结构问题
近年来,扬州积极引进外资,实现了跨越发展,经济结构中外资比例较高。
但当前最大的困惑也在外资,开放市场并没有换来核心技术,引进的大多是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外资通过挤压市场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本土产业的发展空间,如果过分依赖外交,扬州建立起来的产业体系就有可能长期固化在分工的最低层。
因此,只有依靠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③文化问题
扬州文化底蕴丰厚,其精髓是追求完美细致,办事稳重,但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意识不强。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扬州技能型人才较多,一流企业多,但缺少领袖型的企业和企业家。
3扬州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扬州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主动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自身创新力度,以内生创新催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3.1政府要转型,要突出服务特色,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144
.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提供市场运作需要的产权基础设施,包括界定与注册产权、提供产权交易平台、保护产权、化解产权纠纷、监管金融市场及提供宏观经济管理等制度。
于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不再是“多一点政府还是多一点市场”的问题,而是政府如何提供支撑市场发展秩序的制度框架。
在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中,了解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演进对企业决策者和政策决策者都非常重要,政府首先要自我定位,明确自身职能。
要实现有管理型角色向服务型角色的转变。
把市场能做的统统交给市场去做。
政府要为市场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基础设施方面为企业打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同时还要简政放权,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建设廉洁政府,减少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
对于中国这样正处于转型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大国,过去、现在及未来,政府都扮演重要的多重角色。
在不同发展阶段,政府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正是中国市场经济成长过程中制度变迁的动力。
不同阶段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角色转换及调整有其历史原因,有时会促进增长秩序(到位、补位、退位),有时会破坏增长秩序(缺位、越位、错位)。
为促进增长秩序,需要管好政府看的见的手,用好市场看不见的手,促使中国实现公正、规范、有序、透明与法治,释放改革红利。
3.2拓宽创新资金来源,鼓励社会各界资金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健全创新机制
合理引导社会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合理使用私募股权基金、创投基金等融资方式。
鼓励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完善权益分配机制,厘清全责义务。
3.3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三来一补到内生型增长
要大力支持民营独资自主创业,发展出混合经济成分、以自主设计、自主生产、自主营销为主,门类相对齐全、产业价值链基本完整、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加工制造业。
内资主导保证了经济增长内生性和可持续性,在充分竞争行业实现民企为主有利于发挥企业家才能、释放企业经营活力、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3.4引入外来竞争压力,政府间合作互补
政府要敢于引入外来竞争压力,各级政府引导鼓励差异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镇,并且不同村镇之间进行合作形成了跨地域的产业链,提升扬州作为制造业城市的实力,使之能够有实力与外部对手在市场上竞争,确立了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国际需求为辅的市场结构。
政府要引导与市场作用的相互配合和有效互动,奠定制造业发展的扬州模式。
3.5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是鼓励科技创新发展,特别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
一是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到科技、经济、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二是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
大力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和科技、经济、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公安等有关部门,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法律的情况进行联合大检查,重点查处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知识产权侵权大案,督促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执法不严和对侵权行为处罚不力的现象,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案件。
3.6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吸引外来人才及投资
政府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利用外资来建设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财力比较雄厚时期,进一步完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侧重对社会事业发展,如社会保障等,进一步为市场的运转提供良好支撑与外部软环境。
养老保险、医疗卫生、义务教育、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在政府支出中所占比重要逐步提升。
同时,扬州市可以尝试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本地各种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同城发展、同城生活、同城便利、同享成果。
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高地。
①将引进项目和引进人才相结合,重点引进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信息技术、机电装备、石油化工和资本运作、科技管理等方面成熟型专门人才,特别是引进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造就一批创新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②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供产业、事业发展机会等措施,吸引国内外人才创新创业。
③深化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知识产权人格化,人力资源资本化,建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评价体系,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观念,形成人才竞争机制,让创新人才成为创新利益主体,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3.7培养创新文化
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要创新发展就要培养一种鼓励创新的价值观。
硅谷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这里汇聚了优秀的企业家,除了他们的才华和能力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硅谷人具有昂扬的创业精神和宽容失败、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创新文化。
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积极倡导自主创新的文化,大力提倡开拓进取、大力拼搏、不断创新的氛围,构筑起自主创新的人文环境。
将扬州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形成有扬州特色的创新文化。
努力构建倡导创新价值体系,使自主创新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尚,为自主创新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一种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政策和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创新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与载体,广泛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技知识和科技
145
. All Rights Reserved.
摘要:娄底市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是物流发展的关键,
是社会化开放型高效物流体系的重要体现,可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推动第三方物流成长,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物流园区发展规模与对策
娄底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基地,有良好的
工业基础,钢材、煤炭、电力、建材、机械、化工是娄底市的6大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销售物资主要有钢材、煤炭、水泥、化工产品等,便于组织大批量运输,降低物流成本;市内工业品质产销过程中自营物流比重大,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销售两头在外、库存量大;信息化程度低,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采用传统信息交换方式或较低层次的信息技术进行业务往来。
1物流发展规划根据《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娄底市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现有产业基础,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有效整合和集聚物流资源,推动现代物流业全面发展,形成湘中区域性物流中心。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商贸物流,打造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培养一批物流骨干企业。
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
2娄底经开区区域协作条件分析湘中国际物流园区所在地娄底经济开发区区位和地理环境优势独特,铁路、公路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优良,区内产业集群效益明显,特别是物流园区发展所依托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区内工业项目的逐步投产,已开始释放出对物流服务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2.1区域经济概况。
娄底经济开发区位于娄底城区北面城乡结合部,比邻涟钢,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分为“一廊五区”,即:工业走廊、金融商业区、
商贸物流区、文化教育产业区、旅游度假区、高效农业产业区。
2.2交通条件。
娄底经济开发区紧依娄底市城区,东接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核心区,
区内铁路、公路运输便捷,距长株潭城市群、益阳、
衡阳、邵阳等城市均在150公里内。
公路方面,S312、S209两条省道在此十字交叉;
已开工的长韶娄高速公路位于其北面,
娄底经济开发区可经北连接线和娄底北互通快速出入高速公路;
在建的益娄衡高速公路位于园区东面,建成通车后娄底经济开发区可经
娄底东互通和S312(湘阳街)快速出入高速公路;
铁路方面,洛湛线、湘黔线和正在建设的安张娄衡铁路相交于此,
辖区内设有办理铁路货运到发的娄底东站,并正在其附近
筹建铁路口岸。
水路方面,涟水河流经娄底经济开发区,
具备建设码头和港口的条件,待涟水复航后,
涟水河将成为娄底经济开发区的黄金水道。
3娄底湘中国际物流园区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3.1完善全省城市物流节点布局结构,
支持省域经济发展。
湖南省北枕长江,南临粤港,
东通沿海,西邻渝蜀,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交通优势,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一批重点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空港机场、内河码头的开工建设和建成,使得我省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
备,综合运输体系更加健全。
3.2完善省域物流中心结构布局。
湘中国际物流园区在推进娄底地区物流节点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一核
三区”、重点物流区域之间联系,使得区域性物流基地和配
送节点布局更趋合理,形成层次清晰、
衔接合理、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
展、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相适应。
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
势,推进集聚发展,防止同构竞争,
实现科学发展。
3.3促进“3+5”城市群的“两型”社会建设。
“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要求娄底在发展现代物流的过程中必须更多地注重物流规划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和整合既有社会物流
资源,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和压力的同时,
构筑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
面对国内外物流业加速整合、物流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强的趋
势,对娄底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既是应对来自国内外各地物流巨头竞争的需要,也是降低物流服务成本及满足区域对全程物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
湘中国际物流园区的建设将使娄底市物流服务设施与物流服务企业在园区娄底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探讨
赵品瑞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
工作的典型经验,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全民科技意识,夯实自主创新的基础。
4结束语在分析了扬州市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的基
础上认为扬州市必须要把握住市场经济全球化、
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通过把政府的财
权事权下沉到最基层的村镇,把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权分
散到最微观的乡镇企业和个人,把政府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企业创业的手和外来竞争压力的手结合在一起,推动市场经济内生性增长因素的萌芽不断培育成长、转型和发展。
经济的高增长必将得益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市场之间明确的角色划分与良性互动。
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引导和培育市场因素的形成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市场又反过来推动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
社会服务,推动政府改革,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1]扬州市统计局:扬州市统计年鉴,2009年-2013年.[2]孙亚范.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提升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
[3]胡艺.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月.
[4]杜华章.江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
[5]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
京:科学出版社,
2010.(上接第145页)
146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