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因斯坦的思想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5期2001年10月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Science。

TechnologyandDialectics
VoJ.18No5
0et.,2001
从爱因斯坦的思想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杜斌
(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广东广州510641)
摘要:皋丈试图以爱因斯坦的思想为出发点,研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哲学是科学之母,科学在正确的认识诗指导下发展,相反,科学的发展又促进哲学的发展;更进一步.思辨不仅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而且被认琦是包括科学理论在内的一切理论思维的本质;科学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科学与哲学;恩辩:科学的本质
中围分类号:N03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680(2001)05—0031—03
爱因斯坦为人熟知是因为他在科学上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光量子理论、分子运动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以及穷后半生而未竟的统一场论。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杰出思想家的爱因斯坦其认识论思想却常为众人所忽视。

其实爱因斯坦认识论思想的重要性决不亚于他的科学成果,这种影响甚至是更为本原性的,他的科学理论在某种程序上可以视为他的哲学思想的延伸和自然产物。

在他的认识论思想中,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认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揭示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它的思想。

哲学和科学的起源是什么?哲学和科学的目的屉什幺?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源于惊奇,外部世界一切为人所见的都是变化的,既存在又不存在,既可能如此又可能不如此.然而在变化中必有持久常在的东西。

通过对这种不变的探究,我们就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科学是一凹事,科学尚未M哲学巾分化出来,哲学即是广义的科学,它小在于剐事寓表面的认识,而在于认识它们的理由、原因或根据,认识它f『J必然如此的情况。

这种研究事物的终极原因的科学或哲学即“第一哲学”,旦被称为形而上学。

叔本华则认为形而上学屉人类的一种认识本能。

对于爱幽斯坦米说,科学显然也是源于“惊奇”,源于对“惊奇’的不断撰脱”…,源于对外在的“伟大而永恒的谜”的小断探索。

于是“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围里,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L2j。

无疑这个外在的世界是不
断产生的惊奇的对象和源泉。

爱因斯坦毕生沉提于解“进”.
这个“谜”是莱布尼兹的“先定和谐”,是“世界的可理解性”。

“即使这个理论中(牛顿引力理论)的公理是^造的,但是理
论的完全成功暗示了客观世界的高度规律,这是人们不可能
先验地预先设想的,这就是我说的奇迹。

”∞J。

尽管在两干多年中科学与哲学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比较亚里士多德和爱因斯坦的观点,无疑它们非常近似:科学和哲学都是振
干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本能的惊奇,源于一种主客体二分的
西方坪降卡望传统。

毕选哥拉新把八分为三类:求名者,求利者,求真者。

【4】爱困斯坦类似地也把科学家分为三种:一种是功利主义者,
另一种视科学为错山游戏者.而第三种是“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

刈比较两种划分,虽有所不同,但对于第三种人的划分址然足一致的,并且他们各自把自己归于第三类—追
求直理的^。

真正的哲学家和真正的科学家的奋斗目标是
相¨的,他靠J都迪求着客观世界的永恒真理。

走向真理是科
学和哲学共同的目标和归宿。

通过上述所作的粗略比较,可以看出在科学家和哲学家
的这两种观点中,科学和哲学有着内在的历史关联,它们与“惊奇”相关,与真理相联。

对哲学和科学的这种同源同归的宿命,这种血脉相连关系的认识在爱因斯坦的著作中隐约可见,虽然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没有直接提及。

爱因斯坦是当时少数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和哲学密不可
【收稿日期】200103—02
【作者简介】杜斌(1968一),男.:zr-aa樟树人,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助教,研究方向为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

分的科学家之一,这似乎是他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本能,哲学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他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他一生花费大量时间研读哲学著作,在身后留下许多关于认识论思想的文章,反映了他深厚的哲学索养。

他不J丫l有理论上的深刻认识,而且在科学实践中身体力行。

爱因斯坦始终自觉地关注认识论问题,既是他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科学与哲学内在关联使然。

他终生都在谈认识论,尽管谈认识论是“踏上哲学的薄冰”,但他认为这种冒险是必须的.因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生部科学研究之母。

”哺】科学的最初萌芽孕育在哲学中,虽然它逐渐发展趋向成熟而从母体中脱落出来,但这种血缘关系是割不断的。

在爱因斯坦心目中,作为科学之母的哲学显然是与科学有关的形而上学——主要是认识论。

在科学中认识论是不可或缺的,而离开科学谈认识论只能是空谈,周为“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蔓是没有认识论,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70同时他指出,如果没有正确的哲学思想作指导,科学家就会迷路。

“即使是有勇敢精神和敏锐本能的学者.也可能因为哲学上的偏见,而妨碍他们对事实做出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奠过于马赫了,爱因斯坦一直把马赫视为相对论的先驱,认为只要马赫在思想上再迈进一步,狭义相对论就可能归ii}}于他的名下丁,但马赫是如此顽固地说:“我不得不断然否认我是相对论的先驱者。

”旧1更有甚者他竟“不承认今天的相对论”。

【10]对此,爱困斯坦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他的遗憾。

哲学不仅能影响科学家对事物做出相应的解释.爱因斯坦甚至进一步把哲学看作是一种对昧有的科学基础进行批判,为科学寻找更为可靠基础的根本方j击.“……当物理学上的这些基础本身成为问题的时候,……经验迫使我们去寻找更新、更可靠的基础.物理学家就不可以简单地放弃对理论作批判性的思考,……在寻找新的基础时,他必须在自己的思想上尽力弄清楚他所用的概念究竟有多少根据,多大的必要性。

”[“]哲学这时成为一种科学对自身的反思,一种科学从之出发的基石。

他所批判的这个成问题的基础,足当时作为物理学基础的牛顿力学。

爱固斯坦对牛顿力学的批判一方面是经验的批判.因为牛顿力学对越来越多的现象不能加以解释,如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这就是所谓“现代物理学危机”。

另一方面是哲学上的批判,他说“(相对论)全部研究的中心是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着物理学上看来是特殊的(特别优越的)运动状态?(物理学的相对性问题)”“副牛顿力学突出了某些特殊性的优越地位,如惯性系和匀建运动、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而更为普遍的性质被特殊化了,更为复杂的被简单化了。

牛顿的这种选择在认识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认识的全面深入,势必要从事物的率米面目去看问题。

从牛顿力学到狭义相对论再到广义相对论,惯性系、匀速运动、绝对时间空间概念被更具普遍性的概念所代替,知识建立在更为牢靠的基础上。

石里克就是把爱因斯坦对科学基础的研究视作一种哲学工作,他认为:“爱因斯坦从分析32有关时间、空间的陈述的意义中获得的成就,其实足一项哲学成就。

”m1并且“伟大的科学家也总是哲学家”。

『l41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不仅是对爱因斯坦科学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认识论思想的认同。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是那些范围远远超出有限科半领域本身的问题的哲学观点发生变化。

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

可是哲学的推广~经建立并被广泛地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他们能够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着手的路线中选择一条路线。

”[15】物理学史和人类思想史一再证实了这种观点,哲学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受科学的反推动。

”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l酬这种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对科学理论本身所蕴涵哲学实质的认识,另一方面反映为科学家的思想对哲学家的直接影响上。

虽然如此,我们很难把两种影响完全区分开来,明确地说出什么只受其中一种影响,而不受另一种影响,因为二者似乎是混合作用。

爱因斯坦本身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他的科学理论以一定的哲学预设为前提,而他的科学思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哲学的发展,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当时许多哲学家都对他的科学理论做出哲学解释,然后得出不同的结论上。

他曾和许多哲学家通信,探讨认识论问题,他的巨大影响力使得一些哲学家把自己的思想渊源归诸于爱因斯坦。

维也纳学派在他们的一份纲领性文件中把爱因斯坦奉为“科学的世界观”的创造者[1”.这个学褫的哲学则被爱因斯坦看作是“从物理学中产生出来的哲学”【l引。

学派首领石里克是最早对相对论作哲学解释的哲学家之一,并且爱因斯坦发现直到1915年石里克关于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哲学家以如此清楚的方式指出丁他的新理论的本质¨”。

石里克说“我现在试图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坚持爱因斯坦的主张,不承认它有任何例外。

”啪1因为他认为爱因斯坦在建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对同时性的分析和他的哲学主张相吻台,是对该学派意义理论的最好说明:同时性的意义“就是确定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实验方法”性“。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哲学预设被理解为如下原则:“在自然科学中只有实际可观察到的东西才可眦被当作解释根据”-丑】,进一步卫解释成:不能证明的东西就不应假定为是存在的。

从石里克的解释我们似乎可以相信他的看法,即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主要来源是爱因斯坦,但是爱囡斯坦对量子力学的不满就是因为它不能对世界做出究备的解释.“我实在完垒不喜欢死抱住可观察的东西这个当时正时髦的‘实证论1倾向”∞J,显然这两者的看法并不一致,爱因斯坦明确表示他不喜欢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的同题在于把爱固斯坦理论中的经验主义成分绝对化了。

另一个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建立在爱因斯坦科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是波普尔。

波普尔曾多次表示.他平生埔钦幕的一
个人就是爱因斯坦,他的科学哲学就是爱因斯坦的科学态度和哲学思想的某种体现和发展,他说“我所做的工作就是使暗含在爱因斯坦工作中的某些论点明确化。

”E24J他认为爱因斯坦的思想精髓是他的“怀疑忐度”羊u“批判精神”,“科学足由尝试性的、假设的、猜测的理论所纽成,这是科学的基车原则”,“即使是那些得到充分证实的科学理沧总归还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测”,因此任何理沦都是可以被推翻的,牛顿力学也不例外。

而令波普尔印象最深刘的是罡世斯坦对自己理论具有高度的批判精神.一旦理论与宴验的结果小相符.爱因斯坦随时准备放弃他的相对论。

的确.爱固新坩是这样的观点:“感觉经验是既定的素材。

但是霉说I!lj感觉绎验的理论却是人造的。

它是一个极其艰辛的适应过程的J舡物:假设性的.永远不会是完全最后定论的,始终要遭到质问和怀疑。

”怛纠在爱因斯坦和波普尔间,他们的思想是非常契舍的,渡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显然得之于爱因斯坦。

但在石里克和波普尔的哲学之间却存在着很深的缝隙,波普尔坚决反对石里克的意义理论及证实理论,而他们都声称其哲学源自于爱因斯坦。

这里有个误解需要澄清,许多人甚至费耶阿本德也这样认为,爱因斯坦的思想发展由两个界限分明的阶段组成:前期的实证倾向很强的经验主义和后期的批判实在论或理性主义。

但是这种看法似乎没有充分的证据,如果我们考虑到思想的连续性,再仔细考察爱因斯坦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

这一点从爱因斯坦那段非常著名的关于科学家的认识论的阐述中也可以看出来,他认为科学家对认识论所采取的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既是实在论者又是唯心论者,既是实证论者还可以是柏拉图主义者12引。

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完全的实证是没有地位的,他工作始于对牛顿的批判.自一开始他就认识到不存在绝对知识,经验只是起检验作用。

同样,认为纯粹理件能蟹把插宴在的理论性也是在一定意义(启发性)J:有效。

无论如何,许多哲学家都试㈦理解他的思想,从他那里吸取思想的营养,尽管每个人的理解币同.每十^都接自己的需要去理解。


最能说明爱因斯世的科学和哲学紧密相连思想的,是他一再强调在科学基础中离不开哲学预设,在科学方法巾离小开哲学思辨。

一般而言,“思辨”这个词使人联想起形而上学,并且很多时候二者被交替使用,有时被等同起来。

仔细分辨一下,我们知道思辨是一种思维方法,形而上学是思辨的一种结果。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科学作为精确的知识体系与形而上学风牛马不相及,与思辨毫不相干。

自休谟以来的经验主义者都把形而上学看作应被“奥卡姆剃刀”剃掉的多余之物,逻辑实证主义者奉爱因斯坦为他们的“科学的世界观”的创造者,却同样弃形而上学如敝履,把反对形而上学作为他们的中心任务,思辨被看作无益的空想。

爱因斯坦断言“任何理论研究都有思辨的性质”旧J.“思想中,特别是科学思想中本质上是构造的和思辨的性质”,_2副这是因为“感官知觉只是间接地提供这个关于外在世界或’物理实在’的信息.我们就只能用思辨的方法来把握它”【29J,这将导致“我们关于物理实在的观念决不会是最终的”。

I圳这是他的一种思想创见和洞见。

思辨一词就其本义来说,有凝视,洞察,沉思,想象之意.可以引申为透过现象去发现事物的本来面貌,从字面上看,如果能直接看到本质,就无所谓本质现象之分了,这样看来思辨就意味着认'龊的闸接性。

恩辨的目的是通过概念表达系统,构造出一幅合适的世界图景,对世界的变与不变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

思辨不是玄而叉玄的东西,是一种实现从经验到理性E跃的小可或缺手段,这种形而上的思辨是“直觉”,是“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13“,同时也是一种“离经验越来越远的抽象”,是一种想象力,一种灵感。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32J爱因斯坦把思辨的作用推崇到几乎是极至。

在现象与本质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非经验与理性自身能够跨越,惟有思辨才能在这道鸿沟上架起桥梁,科学中思辨的本质作用显然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对于一般人而言,思辨仅仅是与哲学有关的思维方式,在爱因斯坦这里,这个同的意义则广泛得多,它与直觉、灵感、抽象,想象力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的.如果不作这样的理解,那么要理解爱因斯坦的“思想中,特别是科学思想中本质上是思辨的和构造的性质”这句话是不可能的。

爱因斯坦对思辨的理解是独特的,由此我们可以说,思辨并不是哲学所特有的方法,思辨对于科学同样足本质的。

l司样地,某些思辨的结果,某些形而上学说,如“科学实在论”、“先定和谐”、“因果性假说”等等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念和动力,是构成他的科学理论的预设和基础。

结语
爱困斯坦对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是他对人娄思想史的重要贡献之一,它有助于从根本上澄清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错误观念:科学与哲学不是截然分开的,形而上半丑思辨更不是思想的残渣余孽。

科学和哲学从它们的源头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它们永远都不可能完全分开。

,科学哲学的现代发展继承了爱因斯坦的思想,从波普尔到库恩,从费耶阿本德到拉卡托斯,都自觉地承认形而上学在科学中的作用。

思辨一词又回到了其素朴的本意,不再是贬义词,不再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

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中,思辨是一条重要的纽带,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通过它来平衡。

【参考文献】
[1][2][3儿5儿6儿7][8][9儿10][11][12][15][16儿18][23][25][26][27][28][29儿30][31][321许良英等鳊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4、2、533、lOO、519、480j22j74774、341j181374j519j628,336j384、480、310、lO、292、292、102、284(下转第44页)
33
的生存境遇也并非最广阔、最澄明的,人类生存的真理在其中仍然隐于晦暗之中而未达到“无蔽”之敞开。

_1引
然而,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笔者认为,正如海氏曾诗云:“有伟大之思者,必有伟大之迷漫”。

【l叫如粜说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已经对人类生存造成丁灾难性影响的观点在西方社会有一定台理性的话,那么照搬到现阶段的中国,我们就得认真思考、仔细斟酌一番。

因为中闻现宴的国情是: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1世的初考!l阶段.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较为落后,正如邓小平同志所l随的,“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根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川。

这就决定了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引进、开发、发展高新技术。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现代技术还充当着天使与恶魔的双重角色,不论我们愿不愿意正视它,技术不舍理运用所造成的悲剧总在一幕又一幕上演,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拒斥现代技术,抛弃和离开我们的强国之路。

同时,虽然我国消除了技术异化的社会根源.但海德格尔的技术生存论还是能对我们有所启示的。

它替醒我们在利用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应该时刻保持一种“狼来了!”的“忧患意识”,并注意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加强人文精神若怀。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也不仅仅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艺术、宗教、诗,而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

总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试图阻碍历史进步者就犹如螳臂挡车而不自量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会放慢,科学技术向一切领域的渗透其会越来越强。

现代网络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正在给人类的生存方式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置身于时代的潮流,我们有时砷有身不由己的感觉。

但只要我们在保持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加强以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走出“科技万能论”,人类终会向“无蔽”领域“敞开”我们自身,走向自在、自为地生存的“澄明之境”。

【参考文献】
[1][3儿4]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着[M]部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124、125、125.
[2][7][8][10][11][13][14]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C]上海三联书店,1996926、901、932、945、945、946、947.
[5]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R-K[M].北京:中国社会种学出版社,1996128
[6]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M].上海三鞋书店,199423旷一231
[9][15]转引自王守昌新思潮——西方非理性主卫评速[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42、145.
[12]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译北京:商务即书馆.1996.38.
[16]转,gl自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23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
[18]张曙光.生存之维:经验视域与超验视域的分化与融合[J]天津社会科学.2001(1)
[19]转引自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编者引论)[C]上海三联书店,1996(1)
[20]xF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0
(责任编辑殷杰)
}}}}}}}}}}}}卅**}}槲*}}蚌槲*}}}}州*}扑}}扑}}’}}}卅州书*}}抟啪*}}卅*}}}}荆*}}}}}}}}}}抟卅**持}}}}Ⅲ**挣搠**卅*
(上接第33页)
[4]PaulEdwards(editorinchief)The勘:灿'舭妇∥Philosophy(volume6)[z]NewYork./Ⅵtactlfillml.Inc.1972216.
[13][14][22]MoritzSchlick.PhilosophicalPaWs(Volume1)[1923~1936][C]DordrechtDReidelPublishing
Company.1979158,159,343[17][19][奥]苷道夫·哈勒新实证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03、136
[20][21]洪谦主缟.逻辑经验主义(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1
[24]纪树立编译波普尔著.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7.49.
(责任编辑殷杰)
从爱因斯坦的思想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作者:杜斌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广东广州,510641
刊名: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2001,18(5)
被引用次数:3次
1.许良荚爱因斯坦文集 1977
2.Paul Edwards 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volume 6) 1972
3.Moritz Schlick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ume I) 1979
4.鲁道夫·哈勒新实证主义 1998
5.洪谦逻辑经验主义 1982
6.纪树立.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1987
1.期刊论文李君亮.LI Jun-liang实证科学与哲学:认识论、方法论特点的比较分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19(2)
实证科学以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可检验性为其认识论、方法论特点.哲学以抽象性或思辨性、丰富性或歧义性、难以检验性为其认识论、方法论特点.实证科学与哲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由相互渗透走向辩证综合:哲学家不再眨斥科学的功利与浅薄.科学研究出现哲学化现象.于是,哲学研究科学化趋势和科学研究哲学化趋势齐长共进.
2.学位论文陈爽哲学的二维透视——从哲学与科学和宗教的关系论起2006
本文源于对“哲学是什么”这一根本性的哲学问题的追问与思索,古今中外对此问题虽已有无数解答,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已有的答案并不排斥新的思考。

哲学到底是什么?解决之道各有不同,有人试图从界定哲学的内涵去阐释哲学“是”什么,有人则尝试从反向的视角去论证哲学“不是”什么,这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

我的思路与这两种研究路径皆有差异,既不是就哲学本身去界定它的内涵,也不是去否证哲学“不是
”什么,而是试图从哲学之外去找寻哲学存在的位置和意义,受罗素先生“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这一思路的启发,我的研究就从哲学与科学和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入手,来讨论哲学的特性是怎么样的。

然我并不妄想能够给出一个明确无误的标准答案,因为哲学并不是一有固定形态之物,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

我只希望自己的一家之言能够引发人们对“哲学是什么
”这一重要问题的关注和重新思考,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探讨哲学与科学精神。

这部分从了解科学的涵义入手,然后从科学的“范式”推及科学的“理念”,继续探讨科学与理念的联系;因为“理念”已经涉及哲学观念,故而接下来的篇幅详细论述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但是,这个关系还不是全部,也不是最为内在的关系,所以在第一部分的最后,进入到对哲学的科学精神的讨论。

这里从判断一个理论是否科学所要符合的四套标准(逻辑的、经验的、社会学的和历史的)中总结出科学精神的六大内涵,即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开放精神。

而这些精神无疑是真正的哲学所应当部分或者全部具有的。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哲学与宗教精神。

首先说明宗教不等于迷信,从而澄清这里所称的“宗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偶像崇拜相连的世俗的宗教,而是蕴含着信仰原则和超越追求的生活德性指导和行为模式。

在探讨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的时候,从“超越”与“信念”这两个根本性概念入手,说明超越基于信念,而这种基于信念或日信仰的超越性就是哲学和宗教本质上最为相通的地方。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预设了这种绝对超越存在,而在于这种绝对的超越性存在者是不是具有人格神的特征。

最后,综述宗教精神与哲学,说明二者都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部分“哲学是一座桥梁”,是在前两个部分的分析基础上,综合解析哲学在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位置和意义。

哲学不是科学,但是它的骨子里有着真正的科学精神;哲学也不是宗教,但是它又有着真正宗教的超越气质。

如果没有科学精神,哲学很可能变成一种世俗的宗教;如果缺失宗教气质
,哲学又极可能倾向于实证的科学。

哲学之所以成为独立的学问,就在于科学精神和宗教精神这两种内在特性的巧妙融合,使得它焕发出人类感性、理性和神性的多彩光芒。

哲学是一座桥,一座贯通科学和宗教的桥梁。

单纯的科学或者宗教都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哲学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在科学的务实和宗教的务虚之间保持一种难能可贵的清醒,既不盲目自满,也不绝对自信,它怀疑、它思辨、它批判、它超越、它开放、它突破,所以,举世皆醉而哲学独醒。

这一部分承前启后,也是连通前面两个部分和后面两个部分的桥梁。

第四部分是在前三个部分的基础之上,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精神和超越精神。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它内涵的科学精神,其次以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为例,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精神。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弥补了以往的旧哲学或偏向科学手段,或偏向宗教气质的先天不足,使得科学精神和宗教的超越气质都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最为科学的哲学,也是最具超越性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五部分将视野拉回到中国社会,简要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图强之路,提出我们在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要批判地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括性分析,说明我们并不缺乏内在的超越精神,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外在超越的自觉和科学精神的觉醒却迟迟没有进入我们的思维习惯,这种隐性的缺失导致科学的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

所以针对中国实际,我们要虚心学习西方哲学精神特别是曾经指导了我们国家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迄今最为科学和最为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不断将其深化和发展。

3.期刊论文邢立军.Xing Lijun从哲学与科学关系出发对马克思思想本质的再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21(4)
只有通过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角度,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思想的真正本质.马克思的思想不是实证意义上的科学,它也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以探讨普遍性为目的的思辨哲学.事实上,对马克思思想本质的界定必须超越科学与哲学的简单对立.
4.期刊论文闫顺利.敦鹏马克思与怀特海过程思想比较研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