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冀中的地道战 语文A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中”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强调“厕”是平舌音,“辣”左边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要封口。
比较:妨-纺惑-感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
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板书:不计其数(形式多数量多)
敌来敌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⑴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层讲地道有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
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
⑵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的每一段都有“孑口”。
)“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
“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
“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
形容孑口之险窄。
)
⑶“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
⑷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通讯联系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们一一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
)(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许多办法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
3.总结段意。
(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3.填空:(书后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那么,课文的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构造有得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放毒气,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
3.教师总结。
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一步步深入地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板书:
位置高度
大洞小洞气孔
出口
迷惑洞
孑口
土沙灭火
吊板挡毒气
连通沟井放水
通讯联络
作业设计:
一、抄写词语。
(课后第四题)
二、多音字组词。
横h唍g( )h坣g( ) 搁g ( )g ( ) 都d島( )d ( )
三、把括号里不合适的词划掉。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
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⑴冀中人民(创建创造建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⑵在(宽大宽阔广阔)的平原的地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四、填空。
(书后第三题)
五、造句。
如果……就……不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