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承载力——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
旅游承载力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
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
二.分类
旅游承载力由社会心理的承受能力,经济承载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构成。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即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旅游区的认识和兴趣等,包括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能力和旅游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两个方面。
经济承载能力,即旅游区的接受能力超负荷时是否愿意和能够增加基础设施的认识水平和实施能力;具体反映在旅游目的地愿意而且能够为发展旅游业的投资大小,这些投资可涉及到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一切直接和间接设施。
技术承载能力,指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它包括物质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
三.旅游承载力衡量指标(常见)
游客接待:例如特定旅游地域的高峰期接待量、小时接待量、日接待量周接待量、月接待量、年接待量:等等。
接待量的单位有的是人数,有的是人天数或康夜次,等等。
游客密度:旅游目的地或各类旅游活动场所的单位面积容纳人数,例如,游客量/单位面积海滩、游客量/单位面积的景点接待空间,等等。
主客比例:例如,游客量/当地人口.当地公共设施的游客使用量/居民使用量,等等。
三.旅游承载力与旅游效益
1 物质承载力与经济效益
如表1所示
以公式表示
其中M 为游人可涉足面积(单位:平方米);为最佳游人密度,为极限游人
密度(单位:人/lOOm2);T为旅游点开放时间(单位:小时/天);t为旅游者在旅游点的平均停留时间(单位:小时);x 为旅游点最佳日游人量(单位:人/天);y 为旅游点极限日游人量(单位:人/天)。
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随着接待旅游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其数
学表达式如下:旅游经济效益=旅游者人数(N)×人均旅游花费(E)且:旅游
人数(N)正比于旅游目的地物质承载力,因此有: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目的地承载
力成正比。
这种正比关系可以通过图2反映:
2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效益
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人某个旅游目的地,会毁坏该地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环境效益是指旅游者人数多少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的影响。
旅游人数增大
时,对环境的负影响也随之逐渐增大,因而环境效益随着N的增大而
逐渐减小。
当N 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严重衰退,急剧下降。
见图2。
3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与社会效益
目前对旅游者心理承受能力测定的主要方法是摄像与问卷结合的方法,人们选择特定时间,从空中拍摄像片,发现实际的稠密度和分布情况,同时利用问卷征求旅游者意见,通过比较分析,得出10m2/人的旅游者心理容量。
对于旅游的目的地居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衡量,也只能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主观的推测。
社会效益是指旅游者数量对旅游
目的地文化、宗教、道德、治安等诸方面综合影响。
旅游不可避免带人异地不良社会风气,造成环境衰退、交通拥挤等负面影响,使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双方产生心理压力,社会效益
随旅游人数N增加而下降;当旅游人数N超过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时,
双方产生相互抵触的心理, Ys急剧下降。
见图2。
4 旅游承载力与旅游效益的关系(总)
若孤立地看物质承载力,它是以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的。
在一定的经济规模条件下,
曲线是无严格上限的。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承载能力,应在兼顾三种
效益的前提下确定。
经济效益受制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铺相
成的,如图2所示,当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没有交叉之前,如果停止刺激旅游承载力,则环境得到保护但人们的社会效益没有发挥出来,整体旅游效益不理想;而当环境效益急剧恶化,而社会效益也趋于下降时,尽管经济效益呈现上升,但整体旅游效益水平很低。
所以
合理的旅游承载力应该在N0~N1之间。
显然,在N 点,由于物质承载力所产生的旅游效益
将接近饱和状态,而环境承载力还没有出现急速恶化的现象,此时,社会承载力可能会达
到最大,也可能没有达到极限,但他对整个旅游效益高低影响不大,因为社会承载力是一
个变量,可由于人们思想的更新和物质条件的提高而得到较快适应。
由经济效益、环境效
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构成的旅游效益,最佳值则在N ,因而N 为适合于旅游目的地承载力的
旅游者人数。
四.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旅游景区因超量接纳外部的强制输入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旅游承载力指标对旅游景区接待地的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如接待人数、空间分布、旅游者行为等作出了一定的规定,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是景区规划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是景区接待游客量的前提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大大削弱了旅游景区资源所能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
有些旅游资源是遗留下来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景区资源的保护必须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头等要事,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考虑资源保护的合理承载力要求。
第二,旅游心理容量是以服务旅游者的满意度为基础
旅游心理容量包括旅游者的直接旅游心理容量(感知容量)和旅游地居民的相关旅游心理容量,即游人
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和心理快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的目的。
第三,景区环境承载力的把握是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以在一定的旅游时间、地域内的生态环境不会导致恶化,在以此为前提的条件下所容纳的旅游活动强度。
生态承载力是衡量景区生态环境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四,承载力是游客与景区居民增强交流的渠道
社会承载力是指接待地的构成、宗教信仰、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化程度等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纳和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景区居民与有关多种背景人的接触与交流加强,增强了彼此的了解。
旅游者的意识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各种观念,同时也给居民带来了上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样就会使居民对旅游者的接纳能力在不断提高,承载力也在不断增加。
第五,经济承载力是提高景区效益的有力保证
旅游经济承载力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有设施承载量、旅游开发的能力、当地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投入旅游业的资源、发展旅游业对某些产业的限制等。
一般以设施承载量作为旅游经济承载量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接受游客的数量、旅游活动强度以及旅游经历的质量。
旅游景区的设施应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基础,这样在旅游高峰期,景区其食宿设施和容量能够供求平衡,不会造成景区的困扰,限制景区的发展。
五.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饭店瓶颈、瓶颈,主要是数量上的制约。
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者意识与品位的提高,旅游业与国际的接轨,质量制约就显得越来越突出。
质量制约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上。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
但作为旅游产业链上中心环节的旅游景区,却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其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快速扩张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旅游景区承载力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第一,经济水平较低、景区不善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速发展,但由于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业在开发中遇到的旅游容量饱和、超载的问题远比发达国家严峻得多。
旅游景区容量的超载,会对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破坏,降低旅游景区的质量,影响游客的出游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黄金周政策的实施加重了景区负荷的压力
我国三大黄金周期政策的实施更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各个热点的景区也随之出现负荷不了的局面,景区承载力也随之下降。
旅游者的大规模转移,尤其是假日旅游的火暴更是加深了景区承载力的压力。
第三,旅游旺季热点景区人流过于集中
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著名的景点周围是人流最集中的地区,在旅游旺季往往形成人流过于集中,负荷过重的局面,给造成极大的压力。
例如:“瑶琳仙境”溶洞高峰时日游客量达1.5万人,不但危及旅游环境,妨碍正常观赏游览,而且由于近几年洞内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酸雾污染导致许多晶莹的石钟乳色泽变黑,亿万年造就的自然奇观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危险境地。
这些景区都是在没有以旅游承载力为依据可承受的情况下过度地接待游客而造成的后果。
六.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与调控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
第一,依据景区承载力的特性,确定游客接待量
确定合理的游客接待量,要求我们把握景区承载力容纳量的尺度,强化旅游景区承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到景区承载力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相协调。
游客过多超过景区负荷能力则势必对景区造成破坏,影响到游览质量,另外有些景区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过多的游客涌入具有危险性的地段则会威胁到游客游览的安全。
例如:桂林主要风景点芦笛岩长约500米,而高峰时的日游客则达到万人,这种超负荷接待如同赶庙会,游客量与景区的承载力已严重失调。
这就必须在衡量景区的承受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把握多少的游客量才是合理的接待。
第二,在管理组织规划中,应设立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
管委会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对旅游景区承载力进行监测和,以便于及时发现旅游活动中的饱和与超载的现象,避免在旅游开发中因景区承载力长期处于负荷状态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的后果。
第三,在景区资源开发规划中,应加强导游队伍的服务与责任
对导游队伍的建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导游在做好导游服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两方面的责任:一是对游客加强旅游生态观、旅游资源观和古迹保护意识的宣传,起到一个旅游宣传员的作用。
同时也要制止和纠正旅游者不良的旅游方式和行为,起到监督员的作用;二是推出景区的新特色,通过导游的讲解,引导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体验旅游转移,让游客懂得怎样去赏析景区的前提下提高保护旅游资源的观念。
第四,在旅游景区经营规划中,从旅游入手
实府下的景区周围居民或村民的切身利益与景区长远发展利益联系起来,将居民或村民参与纳入到景区经营管理中,加强村民的素养、价值观念的培养,做好景区与旅游者、村民等各自利益保障的情况下,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承载力的调控
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饱和与超载的调控措施是防止景区承载力的负荷进一步加深的重要手段。
对于景区承载力的调控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考虑的有一下几方面:
第一,协调好旅游景区的供给关系,适当引流
针对整个景区承载力长期连续饱和或超载的,应适当地采取分流性措施:一是通过大众媒介,告诉潜在游客由于超载给其带来的诸多不便与危害,所造成的景区破坏等后果,让游客改变景区的选择决策。
二是允许或以法规的形式要求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采取浮动价格,如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等费用,以使部分游客因原因而改变流向。
三是替代性开辟新的旅游景区,选择景区总体的旅游效果近似,而在时间上,价格上更节省的旅游地以替代其他景区饱和或超载的旅游地。
四是选择本身具有较高吸引力,区位远中,价格较低的邻近旅游地,通过强大的传媒促销吸引旅游者,从而减轻景区整个连续性饱和或超载的压力。
第二,淡季的休养生息与景区环境补给
对短期旅游饱和或超载的景区应充分重视旅游淡季的休养生息和环境补给。
由于在旅游旺季,景区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消耗过量,在旅游淡季时,就不能仅靠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去休养生息,还需要人工的补给大量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来促使景区环境尽快恢复保持其容纳能力。
第三,轮流开放景区,分区恢复
对局部性旅游景区饱和或超载的景区,除了上述“排斥”游客进入饱和与超载旅游景区以及划分区引流外,还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方法就是为避免饱和或超载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采取轮流开放,分区恢复,其措施是:将该景区关闭一段时间让受损的旅游环境系统有一个恢复阶段,以保持可持续发展。
在轮流开放时,要注意开放的景区类型的搭配,不要同时将同一类型、同一功能的景区全部关闭,以免影响游客游兴和整个景区的形象。
旅游景区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本要素或重要基础,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旅游业的发展和景区资源的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使景区承载力不出现超载而被破坏的情况,必须对景区开发规划和管理中考虑到承载力的压力情况,这样才能够使旅游业快速发展,景区资源才能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