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回顾与展望
刘 辉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
1952年10月,党中央领导视察黄河时,第一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根据党中央领导的宏伟构想,南水北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历经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2002年底,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东线一期工程于2002年底开工建设,2013年11月通水运行,目前正在开展东线后续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

1 东线工程前期规划回顾
1.1总体设想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伟大构想。

1958年中国科学院和水电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南水北调研究组,在全面查勘、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引水的十条输水线路,其中一条就是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引水的大运河输水线。

1.2 1976年规划
1972年,水电部成立南水北调规划组开展南水北调规划工作。

1976年3月,提出了《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该规划主要以农业供水为主,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并使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规划供水范围包括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和天津5省(市),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400万亩,向城市供水27亿m3,规划抽江1000m3/s,过黄河600m3/s,到天津100m3/s。

1978年水电部牵头召开审查会议,同意东线调水方案、输水线路和梯级泵站方案。

1981年12月,国务院召开治淮会议,要求东线工程先调水到南四湖。

据此,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规划设计院于1983年1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抽江500m3/s、入东平湖50m3/s的工程布局方案。

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该报告。

1986年9月—1988年5月,国家计委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时要求抓紧编制东线工程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应以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为重点,尽快把水送到黄河以北。

1.3 1990年规划
开展规划修订工作期间,粮食短缺的形势已有了明显改善,受水区内城市用水增加较多,缺水严重,北京市和胶东地区用水紧张。

1990年5月份,水利部组织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重点是补充城市用水,规划供水范围增加了北京市和胶东地区的重要城市,并分别安排了5亿m3的供水量,同时规划灌溉面积由6400万亩减到了4245万亩。

抽江1000m3/s,过黄河400m3/s,到天津180m3/s。

根据上述规划,1992年12月淮委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提出第一期工程抽江600m3/s,过黄河200m3/s,到天津100m3/s。

1.4 2001年规划
2000—2002年期间,水利部部署开展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规划工作,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于2001年12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提出东线工程在2030年以前分别按照抽江500m3/s、600m3/s、800m3/s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抽江500m3/s,入东平湖100m3/s,过黄河50m3/s,送胶东50m3/s。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南水北调工程
总体规划》。

1.5 前期工作的主要科研成果和工作重点
(1)有关环境影响
1978年中科院和水电部提出了有关环境影响的4个研究课题,经过十几年的监测试验和研究,得出了基本肯定的结论。

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河道及长江口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东线工程调水量占长江径流量的比重很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河道淤积和河口拦门沙的位置等影响甚微,对长江口盐水入侵可采取“避让”措施解决。

调水对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黄淮海平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北方灌区次生盐碱化能够预防和控制。

调水能否使血吸虫病流行区北移研究主要结论:如果南水北调将钉螺移至北纬33°15′以北地区,繁殖非常困难,形成新的孽生地基本上不可能。

江苏省几十年的江水北调的实践也证明调水不会使血吸虫流行区北移。

调水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输水干线湖泊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东线调水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水生生物不会有明显影响,对输水沿线湖泊的水生生物是有利的。

(2)大型低扬程水泵的研制
东线工程泵站流量大、扬程低、运行时间长。

针对这些特点, 1983年9月—1991年9月,水利部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研制了4档比转数为代表的15°和45°两种斜式轴流泵新机型,成果获得1992年度水利部科学进步二等奖。

为弥补30°斜轴泵、混流泵及双向泵的模型试验研究的空白,还开展了导叶式混流泵、蜗壳式混流泵、30°斜轴伸泵及双流道双向泵四种泵型的水力模型试验研究,共7个专题,其试验成果于1997年10月通过了水利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鉴定。

(3)穿黄工程勘探试验
穿黄工程是东线调水的关键工程。

经多方案比较,选定在解山(南岸)和位山(北岸)之间黄河河底开挖隧洞的立交方案。

1987年,由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和试验,成功地在黄河河底以下70m开挖了勘探试验洞,解决了隧洞施工的技术难题,证明了在黄河河底开挖输水隧洞完全可行。

(4)水稻节水灌溉试验
从1984年开始,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规划设计院与江苏省宝应农科所合作开展了水稻高产节水试验工作,优选出既高产又节水、适合本地区推广的理想灌溉制度——浅湿灌溉,为东线工程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87—1991年,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规划设计院与安徽省滁县农科所合作进行了水稻亏水受旱试验研究,研究成果对水稻在水资源不足情况下如何优化配置提供很好的支撑。

(5)东线工程优化调度研究
1985年11月—1990年3月,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规划设计院分别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河海大学合作,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优化调度研究》,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对东线一期工程的调度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优化调度的方法、准则和控制线,为工程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随后的工作中,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量调配自优化模型,该模型在规模调算、水量调配等方面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在东线工程规划、2002年南四湖的生态补水、东线一期工程可研、东线一期年度水量调度方案等多方面得到了实际应用。

2 东线一期工程建设历程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论证,200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同年12月27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确定的“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机制运作,现代企业管理,用水户参与”的建设管理基本思路和“国家控股,授权运营,统一调度,公司运作”的运作模式,构建了由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项目法人等组成的工程建设管理组织体系。

历经十余年建设,东线一期主体工程于2013年3月完工,同年11月15日全线通水运行。

东线一期工程自建成通水以来,已顺利完成7个年度调水任务,工程运行平稳、质量安全可靠、水质稳定达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挥,凸显了工程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作用。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不仅在东线工程的规划、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中为技术牵头单位,到了工程建设实施阶段,也是主力军,同时承担了台儿庄泵站、蔺家坝泵站、八里
湾泵站等多项工程的设计工作,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

其中还在工程设计、勘测和科研方面累计获得了全国和省级金奖(一等奖)、银奖(二等奖)等八项大奖,例如蔺家坝泵站工程设计获得了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金质奖、台儿庄泵站和八里湾泵站工程设计获得了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银质奖、台儿庄泵站工程地质勘察获得了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铜质奖、南水北调工程大型高效泵装置优化水力设计理论与应用和大流量泵站高性能泵装置关键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还在东线一期工程水价制定阶段和调度运行阶段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

全程参与了制定水价测算的基本原则、方案和参数,编制了水价测算的相关专题,东线一期工程现行水价政策就是在此基础上出台的;在调度运行阶段,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方案》以及每年的《年度水量调度计划》,保证了各年度调水正常运行。

3 东线一期工程综合效益显著
截至2020年9月底,东线一期工程累计抽江水量420亿m3,向山东省调水45亿m3,对支撑沿线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发挥了重大作用,直接受益人口近1亿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首先是供水效益,东线一期工程改善了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沿线的生活、工业和航运用水保证率可达97%,农业用水保证率可达75%~95%,东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供水量187.55亿m3,其中抽江水量87.66亿m3,工程供水经济效益显著。

其次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三先三后”原则,东线一期工程强力推进沿线治污,安排实施了496项治污工程,顺利实现了治污目标。

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COD和氨氮入河总量比2000年减少85%以上,水质断面达标率由规划时的3%提高到100%。

曾经被称为“酱油湖”的南四湖,脱胎换骨成功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淮安市的里运河、宿迁市的中运河、徐州市的大运河和济南的小清河等输水河道被打造成了城市景观河道;输水沿线还新增了多个湿地公园等。

输水沿线水质生态和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2017年胶东半岛出现较大的旱情,东线一期工程及时向青岛、烟台等地应急供水1.7亿m³,有效确保了胶东半岛城市用水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也彰显了东线一期工程的战略性。

4 东线受水区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经过7个年度的运行,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内水资源状况和水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但是总体上我国水资源还是具有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华北地区和山东半岛近年来出现干旱缺水、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尤其是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和亏空,水生态修复任务很重,随着人口承载量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未达京津冀地区,京津冀是我国的“首都经济圈”,是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GDP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但是人均用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50%。

京津冀地区日益突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亟需外调水源解决。

实施东线二期工程,可进一步完善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南水北调供水保障能力,缓解华北地区和山东半岛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北京、天津等重要区域的供水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有助于提高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格局。

5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展望
在东线一期工程通水运行之前,水利部已经开始组织开展东线后续工程前期论证工作。

前期论证工作经历了补充规划阶段和总体方案阶段,明确了东线二、三期工程合并成二期工程建设实施,目前正在开展二期工程的全面规划。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作为东线二期工程前期论证工作的技术牵头单位,会同沿线各省市规划力量,编制完成了多项论证报告。

2019年12月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规划报告》,提出东线二期工程多年平均抽江规模870m3/s,过黄河300m3/s,向山东半岛调水125m3/s。

水规总院审查认为提出的工程规模、工程布局方案总体合理,技术可行,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

南水北调工程以长江丰富水源为依托,分为东
线、中线和西线工程,通过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了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中国大水网,可以基本覆盖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

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和供水目标,并与四大江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水资源可相互补充、南北调配、东西互济。

中国大水网的建设对北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东线二期工程建成后可进一步完善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缩小东线受水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人均用水量与全国水平的差距,逐步改善由于超采地下水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
引江济淮工程对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作用
詹同涛 常春晓 顾雨田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
引江济淮工程南起长江下游安徽江段北岸,向西北沿巢湖西岸开辟绕湖输水线,接派河上溯跨越江淮分水岭后流入淮河流域瓦埠湖,经淮河干流通过沙颍河、涡河、澥河以及清水通道西淝河—茨淮新河向淮北腹地分别输水。

引江济淮工程的规划建设,是形成流域“四纵一横多点”水资源配置格局的重要一环,该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解决淮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

1 规划历程
20世纪50年代,引江济淮调水线路曾是我国探索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的比选线路之一。

在此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引江济淮工程前期工作主要由安徽省组织开展。

2009年11月,水利部要求由淮河水利委员会牵头、长江水利委员会和安徽省水利厅配合,加快编制《引江济淮工程规划》。

2010年6月,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在“进一步治理淮河近期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开展引江济淮工程前期论证,研究工程的功能、规模和建设时机,缓解淮河流域有关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012年4月,根据《引江济淮工程规划任务书》《引江济淮工程规划工作大纲》,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提出《引江济淮工程规划(初稿)》。

2012年5月,淮河水利委员会在蚌埠主持召开了《引江济淮工程规划(初稿)》成果讨论会,根据会议意见,项目组对规划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

2013年12月,水规总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会议,对《引江济淮工程规划报告(修改稿)》进行了技术审查。

2014年3月,水利部印发《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引江济淮工程规划报告审查意见的函》(办规计函〔2014〕211号)。

2 工程作用
2.1 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规划范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14个地级市,主要受水区域为淮河中游沿淮及淮北广阔平原地区,与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以及引黄供水范围相邻。

2010年规划范围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总人口3220万人,有灌溉面积2659万亩,粮食产量2137万吨,分别占淮河流域的19%、17%、21%。

本区域经济发展对安徽、河南两省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2010年规划范围GDP总量8145亿元,2040年将达到64149亿元,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