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大地震的预测、预报、预防--纪念海城7.3级地震40周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城大地震的预测、预报、预防--纪念海城7.3级地震40周

高继宗
【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3页(P6-8)
【作者】高继宗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这次大地震的Ⅶ-Ⅸ度区,人口比较稠密(总人数834.8万),经济比较发达,但由于震前有预测、预报与预防,灾情大大减轻,震亡人数只占Ⅶ-Ⅸ度区人口总数的0.16‰,经济损失也至少减少了数十亿元。

这是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地震工作方针,实行群众、专家、领导三结合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地震测报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是他们为地震科学史和防震减灾史书写的光辉篇章。

辽宁南部地区的地震预测,可以追溯到1970年初。

1970年1月17日至2月9日,在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沈阳—营口地区就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之一。

当年5月,在辽宁省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上,营口、海城等14个县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

1974年6月,国务院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批转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渤
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

报告指出:渤海北部地区一二年内可能发生5~6级地震。

1974年11月25日,东北三省地震趋势会商会明确指出:“营口、大连等地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区,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监视,充分做好捕捉大震的准备。


1974年12月20日,辽宁省地震形势会商会提出:近期在丹东、金县、盘山-营口等地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

1975年1月10日,辽宁省地震形势会商会认为:各种宏、微观异常还在继续发展,以后还可能有更大的地震发生。

会后,省革命委员会于12日下发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等地区仍有发生五级左右地震的可能,但具体时间和地点尚难以判断。

各专业台站和各地区要继续加强观测,认真做好防震工作。

1975年1月13日,沈阳地震大队提出《关于七五年大震趋势意见》:1975年上半年,或在一、二月份内,在辽东半岛及沿海海域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

在稍后召开的全国震情会商会上,营口至金州、丹东一带又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

1975年1月16日,国家地震局辽宁考察工作组向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提交了《对
当前震情的判断及防震工作落实情况的报告》,再次指出:微观异常还在继续发展,宏观异常在辽南大量出现,辽东半岛、特别是辽南地区,可能孕育一次较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凌晨,辽宁省地震办公室(简称省地办)业务组向省委各常委、省
革命委员会、国家地震
局上报了第14期《地震情报》,其中明确提出:很可能后面有较大的地震。

当日上午8时,省地办刘益民等向省革委会办事组组长华文汇报后,华文当即指示:“现在震情很紧张,你们打算派人下去看一遍再布置防震工作,怕来不及!你
们最好确定个地点,由我们通知有关市、县到那里集合,立即研究防震措施和布置防震工作。


随后,省革委会中止了常委扩大会议,专门商讨了防震问题。

全体常委一致同意:马上公开发布临震预报;鞍山市、营口市的领导同志马上回去抓好防震工作;当天下午,由省地办在海城县召开海城、营口两县紧急防震会议。

10时30分,省革委会召开电话会议,向各地、市及沈阳铁路局、锦州铁路局、东北电力管理局发布临震通报:从二月三日十八点起至现在(四日八点),营口、海城交界的周家—牌楼—岔沟公社连续发生一百八十余次地震,其中,三级以上12次,最大4.7级,当地强烈有感,并有墙裂缝、震倒烟囱等轻微破坏现象。

从地震发展趋势看,震级尚在不断加大,地震活动异常频繁,各地区、各台站要提高警惕,加强值班、巡逻,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预测预防工作。

辽宁省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1970年成立了省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和地震办公室以及各地、市地震管理机构;1971年4月组建了沈阳地震大队,当年建成7个专业地震台并投入地震监测;1972年又增建6个专业地震台,这时,辽宁地震台网共有13个专业地震台、10多种监测手段。

到1973年底,全省已建成业余地震测报点8495个;国发[1974]69号文件下发后,进一步扩大了群测群防队伍,截止7.3级大震发生前,全省已有群测人员27400人;已建防震机构——县、区级76个,生产大队级9230个,厂矿企业级1106个。

防震机构一方面制定防震方案,准备防震物资;一方面组织专业性的抢险、抢救、抢修队伍,以及各项抗震救灾的准备工作。

国发[1974]69号文下达后,省地震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防震常识,以具体实例使群众知道防与不防的区别以及防的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自身生命财产的安危。

大震前,共发放地震知识图书、画册120多万册,放映地震科教电影、幻灯5900多场,利用广播宣传防震知识3400多次,受众约1400万人次。

1974年夏,按行业系统分别进行了重点工程设施抗震普查鉴定,对于较大的工矿企业、水利、电力、铁路、煤矿和市政设施等,选择重点部位进行补强加固。

如辽
阳参窝水库大坝,原无抗震设防,工程质量也有问题,1975年1月对大坝进行了抗震加固,7.3级大震后坝体仅出现一些裂缝。

1975年1月4~5日,在辽宁省防震会议上,与会领导都一再强调:要立足于有震、有大震,要认真落实好震后的各种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1月下旬,省革委会批转了《关于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应急方案》,要求各市、地参照执行。

方案要点是:各地各级都要建立防震组织机构,或指派专人管理防震工作;广泛开展防震知识教育,进行防震训练,要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市、县要组织落实抢险、救护、消防、运输、物资、治安等专门队伍,大震发生后要能立即投入救灾;对运送易燃、易爆、有毒物资的容器做全面检查和加固;各种要害部位,必须实行临震安全措施,准备好震时抢修材料,组织好抢修队伍;矿山要制定井下作业人员临震撤至地面的方案,井口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震后能采取紧急措施,设法营救井下人员;对房屋抗震性能做一次普查,尤其是对医院、幼儿园、中小学校等要重点调查,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组织人员疏散;邮电部门任何时候都要保证通讯畅通,机务、话务室要设防加固,保证话务员的安全;大中型水库做好抗震准备,临震及震后是否放水,必须请示省委决定;在人口稠密地点附近,凡储存有易燃、易爆、有毒物资的单位,要将各种危险品进行转移、分散或严加看管。

这些应急方案,大震前得到了各地的认真贯彻执行,一些生产易燃、易爆与有毒物质的工厂停止了生产,并将各种危险品转移到安全地点,仅庆阳化工厂就转移易爆产品4950吨。

临震前,各地均层层布防。

如海城县决定:防震会议首先安排,防震电话首先接通,防震车辆首先派出,不开大会,不开放公共娱乐场所,不开放公共浴池;城镇实行机关干部分片包干,动员群众室外避震;农村实行社、队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挨家挨户动员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点;同时利用有线广播传达防震指示,动员群众采取紧急避震措施。

2月4日8时15分,营口县召开常委紧急扩大会,作出决定:从现在起,城乡停止一切会议,城乡停止一
切文体活动,停止一切营业,停止一切生产。

会后向各公社下达5条指示:(1)今晚为非常时期,务必做好防震工作;(2)要百分之一百提高警惕,民兵巡逻,领导值班;(3)房屋不坚固的住户要避险转移;(4)各大队要规定信号,准备好报警工具;(5)要安排好抢救工作。

同时要求企、事业单位都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防震措施,水利部门要加固大坝,医院将病人迁到室外,矿山组织防震演习,化工厂要转移化工产品,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

4日上午,营口市也召开了全市紧急防震动员大会,要求卫生局组织医疗队、救护车,指派专人负责待命;电业局要组织好抢险维修队伍待命;邮电局要保证电话时刻畅通无阻;交通、城建部门要准备货车、客车100辆待命;各房管部门对危险房屋再检查一次,并配合街道动员群众撤出;告知群众晚间睡觉不脱衣服,街道组织适当人力待命,准备及时救人,组织人员巡逻。

4日10时30分,省革委会召开电话会议,发布临震通报。

14时,省地办刘益民等3人从沈阳驱车赶到海城,召开海城、营口两县的紧急防震会议,传达省革委会副主任李伯秋的防震指示,要求各级干部坚守岗位,采取紧急措施,组织昼夜值班巡逻,房子不坚固的,要出外借宿;工厂、矿山、水库、桥梁、坑口、高压线等要有专人守备、看管;有问题要及时报告。

海城地震是地震短临预报尝试中的一次成功案例。

1970年2月7日,周恩来总理曾对地震科技工作者说:“邢台地震到现在不到4年,已有不少经验和资料了,再搞4年就会放异彩。

相信在70年代,在这个战线上也要放一颗原子弹!”周总理说的“放一颗原子弹”,就是指成功的预报一次大地震。

海城大震的成功预报,只比他说的“再搞4年”多搞了一年。

由此,很多地震科技工作者相信,有些大地震确有前兆,既有宏观前兆,也有微观前兆,只要
合理布设地震监测网络,实行专、群结合,就能系统的观测到各种宏、微观异常,加以综合分析判断,就可能比较准确地预知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

效益一:减少了数万人震亡。

7.3级地震共破坏震区城镇各种建筑物500多万平方米,占原有总面积的12.8%;农村民房破坏87万间,占原有面积的27.1%。

直接震亡者1328人,震亡人数只占Ⅶ~Ⅸ度区人口总数(834.8万)的0.16‰。

而1966年3月8日河北隆尧6.8级地震共震亡6983人,其中隆尧县震亡4628人,为全县人口数(271751)的25.7‰,震亡率为海城7.3级地震人口震亡率的
160余倍。

海城大震时,海城县人口有90万,营口县人口有55.3万。

若以隆尧县的震亡率(25.7‰)计算,海城县则可震亡23130人,营口县则可震亡14212人,两县
合计则可震亡37342人。

而海城7.3级地震震亡的1328人中,多数是因畏惧严寒、不肯到室外避震的老、幼、病、残者,以及一些不相信会发生大地震的人,还有少数是没有听到临震通报的人,如果这些人都到室外避震,震亡人数还会大大减少。

效益二:减少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由于一些重要的工、农业生产设备、危险的化工原料与产品,震前都转移到了安全地点,大震后没有发生任何工业次生灾害,这项减灾效益十分巨大,但其价值难以估算。

由于人员伤亡较少,重要的工、农业生产设备没有损坏,使震后恢复工、农业生产的速度大大加快,大部分在震后10天就恢复了,震后两个月内已全部恢复。

假如震亡人数像邢台隆尧地震那样多,工、农业生产全部恢复则至少需要6个月。

海城地震前,灾区每日的工、农业总产值约
为2600万元,若以少停产4个月计算,就减少损失31.2亿元。

效益三: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不仅海城震区的民众,就连辽宁全省乃至全国民众也都相信震灾可以预防,防震确实能够减轻灾害。

效益四: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日本、德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以及联合国十
年减灾委员会,先后派出百余位专家学者到海城震区考察,了解海城大震的预测、预报、预防经验,辽宁省地震局的朱凤鸣研究员还应邀到联合国总部作了海城地震预测、预报、预防的专题报告。

海城震区在预防震害的过程中,忽略了当地的严寒可能造成的冻害。

2月4日前后,海城震区还是冰天雪地,最低气温还在-10℃~-20℃。

如此寒冷,民众到室外避震,如何取暖御寒?由于没有周密的计划与妥善的安置,以致很多人躲过了震害,却没能躲过冻害,震后有372人冻死、6578人冻伤;还有不少人躲过了震害、冻害,却没能躲过火灾,因防震棚失火,341人被烧死、980人被烧伤。

我们千万
不能忘记这个沉痛的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