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问题研究
马静;孙海凤
【摘要】根据沪市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数据,本文采用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指标,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的程度和手段,认为监管制度对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的限制,“摘帽”公司更注重通过提升主营业务收益来实现扭亏,而未受非经常性损益限制的“摘星”和恢复上市公司则更多地通过做多非经常性收益项目、增加净利润来扭亏,政府财政补贴、资产出售和债务重组仍然是它们做多非经常性收益、实现扭亏的重要手段.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
【年(卷),期】2011(000)011
【总页数】5页(P186-190)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T族公司;净利润;影响
【作者】马静;孙海凤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北京100081;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35
非经常性损益既是重要的信息披露指标,也是重要的监管指标。

1999年以来,中
国证监会就规范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问题发布了一系列公告,根据市场条件和制度环境的变化,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包含的具体项目和披露要求等内容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2008年10月,为进一步增强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帮助投资者正确理解和把握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中国证监会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7修订)进行了修订,并
正式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

根据该公告,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

公告以列举方式,将非经常性损益通常包括的项目由此前的15项增加至21项,还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要求、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要求等问题均作了比较重大的修改。

与中国证监会不断完善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监管要求同步,国内学者也围绕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披露要求以及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在这些研究中,针对不同类型T族公司①基于不同目的,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
利润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沪市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数据,重点对不同类型T族公司为实现“摘帽”、“摘星”、恢复上市等目的,利用非经
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T族
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监管的建议。

二、2010年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指标的整体情况
本文收集了894家沪市上市公司(含50家*ST公司和43家ST公司)2010年年报
中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数据,以这些数据为依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②”指标,研究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重点是T族公司净利润的影响程度。

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
其中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本文分析所用的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数据全部来自Wind资讯。

表1 2010年沪市上市公司完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情况注:“完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以净利润大于0,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小于0为判断标准。

公司总数在沪市公司总数中占比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算术平均值扭亏公司数各类扭亏公司在沪市扭亏公司中占比沪市上市公司894 100% 69.40% 112 100%T 族公司合计 93 10.40% 248.72% 47 41.96%*ST 公司 50 5.59% 354.90% 34
30.36%ST公司43 4.81% 125.25% 13 11.60%
经研究,2010年沪市894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1 407 823 528 293.29元,非经常性损益合计57 480 032 480.47(仅1家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为0),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的算术平均值为69.40%,有112家公司完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其中T族公司47家,占扭亏公司总数的41.96%,大大高于其在沪市上市公司中10.40%的数量占比。

值得注意的是,93家T族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48.72%,其中50家*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的算术平均值高达354.90%,有34家*ST公司完全依靠非经常性损益实现了扭亏,占*ST公司总数
的68%;43家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的算术平均值为125.25%,有13家
ST公司完全依靠非经常性损益扭亏,占ST公司总数的30.23%。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2010年沪市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质量较好,主营业务是构成沪市公司财务业绩的主要来源,但是从整体上看,与沪市其他公司相比,T族公司特别是*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实现扭亏的动机最为强烈。

三、不同类型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分析
本文结合近年来监管部门对沪市上市公司特别处理的有关量化规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指标,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T族公司基于不同目的、利用非经常性损
益调节净利润的情况。

1.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摘帽”分析。

从2010年年报看,有25家T族公司扣除非
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达到了“摘帽”条件(截至2011年6月15日,已有*ST山焦等9家公司成功“摘帽”)。

其中,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起到“重大
影响”、“较大影响”和“略有影响”的公司分别为10家、5家和10家,不存
在非经常性损益起“决定性影响”的情况。

由于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的限制,与“摘星”、“恢复上市”和维持处理类型不变的T族公司相比,“摘帽”公司更注重通过提升主营业务收益,改善盈利质量来达到“摘帽”条件。

2.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摘星”分析。

有25家*ST公司2010年的净利润为正值,
达到了“摘星”条件(截至2011年6月15日,已有6家公司成功实现“摘星”),这25家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的算术平均值为573.41%。

其中,除1家公司
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属于“略有影响”外,其余24家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均有“决定性影响”。

如*ST南化的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竟然达到了2
870.13%,这也是T族公司中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最高的。

由于“摘星”条件中
只规定“净利润为正值”而没有对非经常性损益作出限制,这类*ST公司通过尽可能“做多”非经常性损益、调高净利润来达到“摘星”条件。

表2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沪市上市公司特别处理的有关量化规定类别处理条件是
否考虑非经常性损益T族公司转为非ST(“摘帽”) 主营业务正常,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是转为ST(“摘星”) 净利润为正值否恢复上市暂停上
市期间,在法定披露期限内披露最近一期年度报告,显示盈利否暂停上市连续3
年亏损否转为*ST(“加星”)连续两年亏损否
表3 2010年沪市不同类型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情况损益贡献率%程度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家数比例%100及以
上决定性影响0 0 24 25.81 10 10.75 0 0 0 0 14 15.00 50~100 重大影响 9
9.68 0 0 0 0 0 0 0 0 1 1.08 20~50 较大影响 5 5.38 0 0 0 0 0 0 0 0 0 0-20 ~20 略有影响 10 10.75 1 1.08 1 1.08 1 1.08 5 5.38 5 5.38-50~-20 较大影响
0 0 0 0 0 0 0 0 1 1.08 0 0-100~-50 重大影响 1 1.08 0 0 0 0 0 0 0 0 1 1.08
-100以下决定性影响 0 0 0 0 0 0 1 1.08 1 1.08 2 2.15合计25 26.89 25
26.89 11 11.83 2 2.16 7 7.54 23 24.69
3.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恢复上市”分析。

在2010年“暂停上市”的13家*ST公
司中,有11家公司达到了“净利润为正值”的恢复上市条件(截至2011年6月
15日,已有*ST中农等5家公司成功恢复上市),这11家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贡献
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78.25%,除1家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属于“略有影响”外,其
他10家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均具有“决定性影响”。

与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达到“摘星”条件一样,由于恢复上市条件中没有对利用非经常性损益作出限制,暂停上市的*ST公司尽可能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高净利润来达到恢复上市条件。

4.对“加星”公司的分析。

由于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亏损,已有7家ST
公司被“加星”,变为*ST公司,这7家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的算术平均值为-31.42%,且有5家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属于“略有影响”,这些公司没有明显的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的动机。

5.对维持“ST”和“*ST”公司的分析。

T族公司中,与2009年相比,分别有22家ST公司和1家*ST公司仍然处于“ST”和“*ST”状态没有改变。

其中的ST公司可以明显分为两类,一类是ST国祥等13家公司,它们在2009年均为亏损,2010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且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均具有决定性影响,说明为避免出现连续两年亏损而被“加星”,它们尽可能地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提高净利润来扭亏。

另一类是ST天龙等9家公司,它们在2009年全部盈利而在
2010年全部亏损,且2010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正值,非经常性
损益贡献率的算术平均值为-54.54%,这些公司因为没有“加星”压力,尽可能
利用非经常性损失透支“亏损”,为以后年度扭亏做准备。

6.对*ST博通和*ST海鸟两家被暂停上市的公司分析发现,在主营业务严重亏损、扭亏无望的情况下,它们通过在2010年确认大量损失进行“大洗澡”,为以后年度恢复上市减轻净利润压力。

7.“摘帽”、“加星”轮番上演。

通过对上述93家T族公司2006年以来“摘帽”、“摘星”等事件的分析发现,5年间,经历“摘星”、“摘帽”、“加星”、暂停上市等3次以上处理的公司达到56家,且这些公司在“摘星”和恢复上市年份的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年份。

这说明监管制度对T族公司利用非
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的行为发挥了较强的导向作用。

8.对T族公司扭亏手段的分析。

通过对T族公司年报的分析发现,2010年T族公司扭亏的主要“利器”仍是“老三样”,即政府“红包”、资产出售和债务重组,且在年末“突击运作”实现扭亏的现象比较普遍。

第一,政府补贴“保壳”上岸。

据粗略统计,2010年11至12月,至少有15家*ST公司收到了政府的“红包”,主要包括专项经费补贴,拆迁补偿、财政奖励、财政补助等。

如*ST南化2010年前三季度的亏损额达到2.09亿元,2008和2009年,也分别有2.97亿元和1.39亿元的亏损,公司已濒临暂停上市边缘。

但*ST南化于2010年11月23日收到南宁市政府3.3亿元的巨额政府补贴,计入公司2010年损益,基本保壳无虞。

*ST金化在2010年前三季度亏损额接近9 000
万元,但于12月20日和21日收到两笔政府补贴款合计1.65亿元,为“保壳”
上岸加上了强有力的“保险”。

第二,资产处置拉升业绩。

如*ST源发于2010年12月20日在拍卖中以2 377.5万元成交拍卖股权资产,成为拉升业绩的“命悬一线”之举;*ST建机以3 400.91
万元将三捷物业100%的股权出售给建机集团,增加1 300万元非营业性收入,
使扭亏筹码大增。

第三,债务重组火速救急。

如*ST金花通过债务重组,于2010年12月底获得两家银行利息减免7 925.60万元,成为“保壳’的关键。

可见,对部分T族公司而言,通过政府财政补贴、资产出售和债务重组等非经常性收益项目,增加公司净利润,依然是它们扭亏的“救命稻草”。

表4 对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位居前10名的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序号证券简称证券代码非经常性损益(元)净利润(元)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1 华银电力 600744.SH 668 833 976.40 20 507 276.13 3 261.45%标准无保留意见2 *ST南化 600301.SH 335 995 923.50 11 706 658.11 2 870.13%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3 *ST祥龙 600769.SH 64 547 225.38 3 937 635.73 1 639.24% 标准无保留意见4 ST长信 600706.SH 41 627 785.19 2 738 030.51 1 520.36%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5 莲花味精 600186.SH 255 883 785.90 17 584 517.58 1 455.17% 保留意见6 上海梅林 600073.SH 34 607 779.03 2 686 862.75 1 288.04% 标准无保留意见7 亚星化学 600319.SH 92 555 897.68 7 210 072.73 1 283.70% 保留意见8 福建南纸 600163.SH 121 660 065.20 10 907 129.8 1 115.42% 标准无保留意见9 *ST东碳 600691.SH 29 052 781.99 2 732 811.88 1 063.11% 无法表示意见10 *ST 黑化 600179.SH 170 624 206.10 16 736 905.5 1 019.45%标准无保留意见
研究还发现注册会计师和媒体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问题的外部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的力量也在加强。

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定期报告出具审计报告,涉及非经常性损益时,应当充分关注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金额和附注说明。

汇总注册会计师对2010年沪市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位居前10名的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如表4所示。

2010年沪市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位居前10名的公司中,T族公司占据了5家,
其中注册会计师对*ST南化和ST长信均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对*ST东碳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

分析这3家公司的审计报告发现,注册会计师对它们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及其持续盈利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客观评价和充分披露,对投资者进行了有效风险提示。

同时媒体也对T族公司利用“老三样”扭
亏的现象进行了及时曝光,提醒投资者重点关注T族公司主营业务的持续盈利能力,警惕“见光死”风险。

这些说明,除监管部门外,外界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问题的监督力量在加强。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随着《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等一系
列法规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从整体上看,主营业务收益是构成2010年沪市上市公司净利润的主体,但是非经常性损益仍然是大多数T族公司调节净利润的重要手段;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的限制,符合“摘帽”条件的上市
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明显低于不受限制的“摘星”和恢复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被“加星”和暂停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较低,它们在亏
损年度确认大量损失、进行“大洗澡”的动机比较明显。

政府财政补贴、资产出售和债务重组依然是T族公司扭亏的重要手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
的作用得到加强。

监管制度对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具有明显的
导向作用,有关方面对T族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监管指标体系建设。

鉴于监管制度的导向作用,在坚持现有的对“摘帽”公司要求“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的同时,在*ST公司“摘星”和恢复上市条件中引入非经常性损益指标,可以考虑以“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两者孰低作为“净利润为正值”的评判依据,从源头上杜绝部
分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动机,引导它们减少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真正通过实实在在的主营业务收益达到持续盈利和长远发展的目的。

2.完善对T族公司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在财务指标和经营资质评价方面,除引入经营现金流量指标外,还可以考虑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地位、国家的对该行业的经济政策等,对T族公司进行全方位、多维度评价,弱化部分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的动机。

3.完善退市和转板机制。

由于壳资源稀缺、退市制度不够完善,以及退市涉及诸多方面利益等原因,相关方面在T族公司退市问题上“投鼠忌器”,使得部分T族公司退市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

为此,应逐步完善三板市场建设,为从主板市场退市的公司提供重新发现价格的平台,同时畅通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三板市场之间的流通渠道,解决其在市场徘徊、不肯退出的问题,从而避免部分T族公司在退市问题上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名正言顺地“蒙混过关”。

4.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教育。

对于“戴帽”、“加星”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都会按照有关要求向投资者充分提示上市公司的退市风险,但这种风险提示对投资者很难产生震慑力。

一方面,近年来上市公司最后真正退市的很少(2008、2009、2010年分别为1家、0家和1家),投资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身购买的ST股票不会如同中彩票一样而退市;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不断上演着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因为重组而出现股价飙升的“惊喜”,投资者更看到了ST公司在重组成功后能够带来的巨大投资回报,基于这两方面原因,投资者很容易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潜力。

因此,除继续发挥监管制度的导向作用外,应进一步发挥注册会计师、新闻媒体等专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提高T族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透明度和充分性,引导投资者提高对上市公司盈利持续性及可靠性的关注度和判断力,多管齐下,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注释:
① 本文中,T族公司指沪市上市公司名称前冠有*ST、S*ST、ST和SST标注的所有公司。

② 此指标延用了周勤业、周长青“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的概念。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欧阳爱平,杨有红,黄家英.论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45-446.
[2]史玉光.*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与退市制度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09(5):12-16. [3]许文静.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3):95-96.
[4]赵胜男,叶建芳.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看退市制度——以ST迈亚为例[J].财政监督,2010(3):65.
[5]周勤业,周长青.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1):2.
[6]焦国栋.国际金融报[N].2011-01-19(3).
[7]林铭铭.冲刺摘星脱帽 ST公司变脸[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