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本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29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本)》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29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 题2分,共10分)

1.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良好评价时,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这种泛化倾向被称为()o

D.晕轮效应

2。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

()也叫小群体意识,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解决办法作 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决策的现象。

D.群体思维

5o 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现象的存在。

B.从众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6 .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 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

7 .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8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9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10 .解释攻击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IL 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12 .根据服从的对象,服从一般可分为:对规范的服从和对权威他人的服从。

13 .斯腾伯格认为所有爱情体验都包括三个基本组成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

14 .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15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6 .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7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A. 整体性

3. 凯利提出了(),用以推断行为的原因。

B. 三度归因理论

4.

18,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9.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20.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如何形成较准确的自我评价?

答:(1)全面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与成败。

要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既有长处又有弱点,学会调整自我评价,准确进行自我定位。(3分)

(2)多角度地评价自我。

积极地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如把同学、老师、父母等对自己的评价综合起来分析,有助于对自己形成一个较准确、客观的认识与评价。(2分)

另外,要多角度地进行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一一将现实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理想的自我进行比较;也可进行横向比较一一和比自己优秀的、相似的及比自己稍差的人比较。(2分)(3)确立适当的目标与期望。

当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时,就有可能遭到失败与挫折的打击,若个体还没觉察到自己设的期望过高,那就会影响到个体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2分)所以,个体可以把远大的理想分成多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加以实现。(1分)

22.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1)劝说宣传法: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播一定的信息来改变人的态度。(2分)

(2)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的态度。(3分)(3)团体影响法: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改变人们的态度。(2分)

(4)活动参与法: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3分)

23.转移与消除攻击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答:(1)宣泄:攻击是人的本能,应当寻求社会容许的有效方式来达到宣泄的目的,比如参加体育活动等。(2分)

(2)习得的抑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到了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包括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等。(3分)

(3)置换:当个体遭受挫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又不能对引起挫折的来源进行直接还击时,个体就会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攻击行为。比如“寻找替罪羊”出气等。(3分)

(4)培养同情心:通常的做法就是对人们进行移情教育。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

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培养人们的同情心,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2分)

五、应用分析题(20分)

24.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女子在晚上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案发的三十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旁观、见死不救”的现象及其原因。

答:(1)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旁观者效应,即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5分)

(2)原因可能有(结合案例说明,只要合理即可)

①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5 分)在吉诺维斯案件中,因为知道还有他人在场,但是却不能和其他人谈话也不能看到别人的行为,个体会倾向于假设其他人已经提供了帮助而不再采取行动。(2分)

②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在这个案件中,邻居们不知歹徒和吉诺维斯两人的关系,不知该管不该管。(5分)

③对利害得失的计算:怕受到歹徒的伤害。(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