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
文学编
一、文学史篇
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 论“革命传奇”小说
9 论“样板戏”
10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12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13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 论“文革”叙述模式
17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文学思潮论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 论“朦胧诗”
7 论“后朦胧诗”
8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 论新历史小说
10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 论“寻根文学”思潮
12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作家论
1 鲁迅小说创作论
2 鲁迅散文创作论
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 郭沫若创作论
5 茅盾创作思想论
6 茅盾评论特色论
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 巴金小说创作论
9 老舍的平民观探
10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13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
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15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
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20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22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作品篇(小说)
1 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6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9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12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 钱钟书《围城》失探
14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15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
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 论方方的小说
18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
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22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论杨绛的《洗澡》
24 论贾平凹的《废都》
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
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
29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
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
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
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
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
35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
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
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
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
39 论刘震云《手机》
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
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
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
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
44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
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46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
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
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
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
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
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
53 分析茅盾之《子夜》
作品篇(诗歌)
1 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
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3 论戴望舒的诗
4 论徐志摩的诗
5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
6 论小叶诗人
7 论穆旦的诗
8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0 论顾城的诗歌
11 论多多的诗歌
12 论海子的诗歌
13 论郭小川的诗
14 论冯至《十四行集》
15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
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
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
作品篇(散文)
1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
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
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
8 论刘白羽的散文
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10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
11 论素素的散文
12 论石娃的散文
13 论史铁生的随笔
14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15 论巴金的《随想录》
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
作品篇(剧本)
1 曹禺《雷雨》周萍论
2 蘩漪悲剧探
3 论郭沫若的《屈原》
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
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
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
五比较论
1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2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
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
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
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
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
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
六古代文学篇
1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12 论骈文的艺术美
13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
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
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
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
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19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
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
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
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
24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
26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
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
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
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
30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
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32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
34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
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
36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
38 杜甫韩愈比较论
39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
41 《诗经》雅颂诗试论
42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
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
45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
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
47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
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
49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
51 论阮籍的《咏怀》诗
52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
53 “文笔之辩”之我见
54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
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
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
59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60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
61 李白与民歌
62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
63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
64 “以文为诗”刍议
65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
66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
67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
68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
69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
70 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
71 论苏辛词的不同
72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3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74 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
75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
76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
77 董西厢论
78 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
79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80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
81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82 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
83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
84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
85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
86 杜十娘形象浅析
87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
88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
89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90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
91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
92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93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94 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
95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96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7 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98 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
99 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
10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1 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02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
103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104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
105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06 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
107 《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
108 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
109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110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
11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七外国文学篇
1 “卡门”新论─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
2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
3 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
4 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
5 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
6 《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
7 《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
8 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9 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
10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之比较
11 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12 美狄亚与《氓》中弃妇形象比较
13 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
14 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15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16 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
17 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
18 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
19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20 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
21 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
22 安娜与娜拉形象比较
23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4 《高老头》人物形象论
25 论《飘》斯佳丽形象
26 论《雪国》中驹子形象
27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28 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较
29 苔丝形象之我见
文论与写作篇
1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 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3 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4 综合性学习新思维、新策略
5 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6 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7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8 教学从教师“独白”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的条件
9 如何看待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班主任工作艺术
12 金庸与古龙比较研究
13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
14 言情小说研究
15 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比较研究
16 王小波小说研究
17 陶渊明诗歌研究
18 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19 佛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0 儒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1 小说结构学研究
22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23 苏东坡诗词研究
24 王维诗歌论
25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26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27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艺思想比较
28 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
2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
30 鲁迅的“革命”观
31 《野草》研究
32 鲁迅杂感的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
33 现代主义诗歌在当代的发展
34 论现代性汉诗的“民间”性质
35 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歌新格局及其意义的研究
36 “中间代”诗人研究
37 “70后”诗人研究
38 中国古典诗学之现代性转换
39 论我国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40 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嬗变研究
41 论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态势
42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研究
43 新时期文艺思潮嬗变浅论
44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发展研究
45 中外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46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缺失性研究
47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适应性研究
48 论教师专业化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49 美学与教学实践
50 美学与教育实践
51 美育与素质教育
52 大、中、小学美育状况调查
53 美学与人生
54 论述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55 论述某一美学原理、美学命题或美学概念的涵义及价值
56 对当代某一文化现象(如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
57 审美心理研究
58 中西美学比较(某一角度)
59 识字教学的情感探索
60 论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61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自由式写作
62 语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定背景分析
63 高中新课标中的诗歌阅读指导探索
64 高中新课标中的戏剧阅读指导探索
65 王安忆创作研究
66 池莉创作研究
67 徐坤创作研究
68 陈染创作研究
69 李肇正创作研究
70 孙惠芬创作研究
71 女性小说创作类型研究
7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研究
73 马列文论相关专题研究
74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关专题研究
75 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
汉语篇
1 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
2 谈古今汉语词形的演变
3 《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
4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5 试论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
6 试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7 古今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
8 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9 谈避讳与中国古代文化
10 论汉语的言语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11 汉字结构与汉文化
12 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
13 试论偏义复词的类型及成因
14 常用汉字文化解析
15 汉字与汉民族的美意识
16 从“示”部字看古代信仰崇拜
17 汉字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
18 述宾结构带宾语研究
19 词性变化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20 试论省略与语法结构的发展
21 名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及区别
22 汉语成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关系
23 汉语新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结构特点
24 论兼语句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式的主要区别
25 庄子的修辞观
26 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
27 谈谈钱钟书《围城》中的修辞运用
28 广告语言的艺术美
29 小议教育评价语
30 谈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1 网络语言
32 老舍语言风格谈
33 汉字中的阴阳文化论
34 论广告用语的修辞效果
35 试析上古语音至中古演变规律
36 近体诗格律论
37 谈谈“之”的用法
38 论词义与现实的关系
39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40 论推广普通话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41 《说文》读后
42 “平仄”刍议
43 现代汉语语义场研究
44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45 语言的文化现象研究
46 粤语次方言研究(或湛江地区粤方言研究)
47 现代汉语义素研究
48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研究
49 同义词研究
50 修辞格的比较研究
51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
52 普通话测试研究
53 素质教育的哲学研究
54 从文学的意象角度赏析毛泽东诗词作品
55 从汉字的特征看汉民族思维的特点
56 论苏轼的作品与人品
57 汉字与文化
58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含蓄美
59 《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特色论
60 《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管见
61 试论人文素质之重要性
62 老舍的语言艺术
63 陈染作家作品论
64 池莉小说的艺术特色
65 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
66 亦舒小说的艺术特色
67 三毛小说论
68 《围城》的比喻艺术
69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比较
70 余华小说论
71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
72 古汉语特殊语序述论
73 论古今称数法之异同
74 《围城》语言艺术论
75 广告语言艺术/广告修辞艺术
76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77 论矛盾语义的文化成因
78 论文学语言与民族文化
79 论汉语谐音修辞与民族文化
80 汉字构形与文化研究
81 试论某个虚词的用法
82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过
83 试论传统“六书”的优缺点
84 老舍的语言艺术
85 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的语言特征
86 白话与粤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87 湛江地区口语对古语词的保留
88 自由诗对格律诗借鉴和发扬
89 汉语成语中传统文化的透视
90教师语言风格类型研究
91 高师教育教学对中学课改的适应
92 语言课教学中的文学和文化
93湛江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
2009-03-31 15:15
文学编
一、文学史篇
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 论“革命传奇”小说
9 论“样板戏”
10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12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13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 论“文革”叙述模式
17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文学思潮论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 论“朦胧诗”
7 论“后朦胧诗”
8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 论新历史小说
10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 论“寻根文学”思潮
12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作家论
1 鲁迅小说创作论
2 鲁迅散文创作论
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 郭沫若创作论
5 茅盾创作思想论
6 茅盾评论特色论
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 巴金小说创作论
9 老舍的平民观探
10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13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
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15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
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20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22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作品篇(小说)
1 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6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9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12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 钱钟书《围城》失探
14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15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
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 论方方的小说
18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
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22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论杨绛的《洗澡》
24 论贾平凹的《废都》
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
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
29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
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
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
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
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
35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
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
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
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
39 论刘震云《手机》
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
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
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
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
44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
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46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
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
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
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
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
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
53 分析茅盾之《子夜》
作品篇(诗歌)
1 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
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3 论戴望舒的诗
4 论徐志摩的诗
5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
6 论小叶诗人
7 论穆旦的诗
8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0 论顾城的诗歌
11 论多多的诗歌
12 论海子的诗歌
13 论郭小川的诗
14 论冯至《十四行集》
15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
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
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
作品篇(散文)
1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
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
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
8 论刘白羽的散文
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10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
11 论素素的散文
12 论石娃的散文
13 论史铁生的随笔
14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15 论巴金的《随想录》
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
作品篇(剧本)
1 曹禺《雷雨》周萍论
2 蘩漪悲剧探
3 论郭沫若的《屈原》
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
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
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
五比较论
1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2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
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
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
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
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
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
六古代文学篇
1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12 论骈文的艺术美
13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
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
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
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
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19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
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
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
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
24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
26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
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
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
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
30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
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32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
34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
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
36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
38 杜甫韩愈比较论
39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
41 《诗经》雅颂诗试论
42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
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
45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
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
47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
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
49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
51 论阮籍的《咏怀》诗
52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
53 “文笔之辩”之我见
54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
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
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
59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