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间质瘤合并异位胰腺一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肠间质瘤合并异位胰腺一例
患者女性,56岁,以“下腹部肿物3个月为主诉入院”。

3个月前无意中发
下腹部肿物,约“鸡蛋”大小,无腹痛、腹胀等不适。

专科查体:腹部平坦,未
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其蠕动波,无压痛,无搏动,下腹部可扪及1个
大小约9cm×8cm的囊实性肿物,质中等,边界清楚,位置较固定,无压痛,无
搏动,肿物区听诊无血管杂音。

辅助检查:全腹部平扫加增强扫描示:下腹部见
一不规则状囊实性团块状混杂影,与相邻小肠分界不清,周围脂肪间隙尚清,病
灶范围约73mm×61mm×42mm,考虑:小肠间质瘤可能。

病理大体描述:(小肠及肿物):肠管2段,其中1段呈灰红色长14cm,直径2.1-2.5cm,于该肠管中段见一灰褐灰黄色肿物,肿物源于小肠黏膜下,向浆膜
面突起,形成多囊性肿块,并与对侧小肠肠系膜黏连,肿物距一切端7.2cm,距
另一切端5cm,切开肿物呈多房囊性,肿物大小:7.5cm×6.9cm×6.0cm,内含大
量鲜红液体及坏死物,囊壁厚约0.5cm-0.7cm,切面呈鱼肉状,质软,无包膜,
界限不清,呈浸润性生长,其余肠壁皱襞存在,未见明显病变。

被黏连小肠肠约
44cm,直径1.2-2.0cm,距一切端2.9cm,距另一切端40cm处小肠黏膜下见一突
起于浆膜面肿物,大小1.7cm×1.7cm×2.0cm,边界清楚,吴包膜,切面呈灰黄色,局部见多发小囊腔,其余肠皱襞存在,未见明显异常。

华银远程会诊报告:(小肠及肿物)主要两个部分病变:1、肠壁胰腺异位;2、肠壁梭型细胞肿瘤,结
合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符合高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伴出血囊性变。

免疫组化:EMA-,CD31-,CD117+++,Ki-67热点10%,desmin-,S-100-,CD34-,SMA++,DOG1+++,STAT6-,B-catenin-。

大体图异位胰腺间质瘤区 DOG1
讨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成年人,约30%的病例出现在小肠,发生于腹腔者可有纤维性假包膜包裹,根据肿瘤
细胞的形态和所占比例,分为梭型细胞为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和混合型三种
类型。

切面一般呈灰白/灰红色,可见出血、囊性变或坏死。

60%-70%的病例可表
达CD34,90%以上的病例表达CD117,呈包膜或者胞质的弥漫强阳性,18%-40%的
病例可表达SMA。

本病例发生部位,年龄,肉眼所见以及镜下HE和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诊断间质瘤明确。

异位胰腺常单发,多呈淡红色、淡黄色或灰黄色,圆形
或不规则形,很少多发。

质地一般较硬,多分布于消化道的黏膜下层
(50%~60%),有些甚至可深入至肌层(20%~30%)或累及全层;异位的胰腺无包膜,不能剥离,直径一般为0.5-5.0cm之间,直径大于5cm有囊变或癌变的可能[1]。

小肠异位胰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5岁居多。

异位胰腺多位于粘膜下层,其次为肌层和浆膜层,少数可侵及全层。

异位胰腺具备正常胰腺的所有成分,包括组织学上的腺泡、胰管、胰岛,但缺乏主胰腺的解剖结构及血管的连续性。

因此产生分泌各种胰酶和胰液,也可发生急性、慢性胰腺炎甚至囊肿、肿瘤等正
常的胰腺可发生的任何病变。

因为其通常无典型临床症状,有时也可出现临床症状,其中最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贫血及体重下降。

大多数异位胰腺缺
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在手术和尸检时发现。

异位的胰腺组织位于黏膜下并向
肠腔内突出性生长,形成一个息肉状肿物,镜下可见两种组织学形态:一种以胰
腺腺泡和导管组成的小叶结构组成,并可见胰岛组织;另一种形态由胰腺导管和
平滑肌组成,胰腺导管管腔大小不一,导管周围有增生的平滑肌组织;以这样的
结构为主要成分,这样的病变呈被称为腺肌瘤[2]。

此病例表现出异位胰腺特有的形态学特征,诊断明确,但是很容易被年轻的
病理医生漏诊,希望通过分享该病例特点以及结合文献资料以提高病理医师对本
病的认识,以期充分认识此病的特征,对此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1.
叶欣,赵洪川.异位胰腺的临床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9,23(3):180-182
2.
Dolan RV,ReMine WH,Dockerty MB.The fate of heterotopic pancreatic tissue.A study of 212 cases.Arch Surg1974;109:762-7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