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奥运精神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结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奥运精神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结合
2004年世界第二十八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圆满闭幕了。
我国代表团以32金、17银、14铜的优异成绩,荣获团体第二名。
捷报飞来,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人人都感受到国家的日益强大和富强,人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每一枚奖牌的背后都凝结着汗水和泪水交织成的故事,每一枚奖牌的诞生都孕育着一种精神的提炼与升华。
奥运精神所承载的内容太多太多,更快、更高、更强是他的特质,自信、拼搏、进取、永不言败是他的关键词。
奥运精神,不但激励着体育健儿奋勇争先,也是鼓舞着各行各业的人们美好追求的不竭动力。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奥运健儿所展现出来的“奥运精神”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德育资源,如何把这种奥运精神融入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工作与奥运精神的有效结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把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与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民族振兴而读书”的理想相结合。
奥运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夺取金牌并平世界纪录的“神奇飞人”刘翔在谈及归国感受时动情地说道“祖国我爱你。
”王义夫曾说过“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会去为国争光”。
这些话表达了所有中国运动员的爱国之心。
爱国主义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动力,正是这种爱国情怀激励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奋勇拼搏。
而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目前还不具备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的身体素质,但他们都拥有一颗为国争光的爱国心。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要把强烈的爱国之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在校园里学好知识,练好本领,才能在激烈的民族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应当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民族振兴而读书”理想,这才是学生们抒发爱国情怀的主要途径。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通过校内宣传和校外活动,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民族振兴而读书”崇高目标。
第二、把奥运“重在参与”的精神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相结合。
奥林匹克精神的意义就在于:世界各地的人民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合而为一。
大家在一起平等竞争,无论你来自哪个种族;皮肤是什么颜色,;从事何种职业;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可使人们建立如此水平的友谊。
奥运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竞技活动,更是一种特别的参与文化的代表;奥运提倡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更提倡一种参与精神。
在本届奥运会的金牌榜上,依然有26个“弱势”国家和地区的金牌数甚至奖牌数为零,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运动员在场上拼搏。
屡败而能屡战者也是英雄。
参与就是胜利!在田径场,她们跑得很慢很慢;在游泳池里,她们被远远甩开;在柔道馆里,她们只拥有数十秒的时间。
她们虽不是胜利者,但人们为她们所感动,记住了她们的参与精神。
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需要具有这种大胆的参与精神。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的。
“重在参与”的口号,拿来作为德育教育的立脚点是最合适、最恰当的。
德育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有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着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所以,一切德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
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成长和得到发展。
而现状是,许多中学生怕失败、怕丢面子,不敢参加学校、班级的各类活动。
我们要通过对奥运参与精神的宣传,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使学生了解“参与”的内涵,不再惧怕“参与”,发自内心的产生对“参与”的渴望,从而培养其探索精神,提高其主人翁的意识。
第三、把“我能”精神与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品格相结合。
中国运动健儿们奋力拼搏,使中国在奥运金牌榜上居于第二位。
从昔日的“东亚病夫”到今天的体育强国,凝聚了无数体育健儿的艰辛努力,正是他们不顾一切地拼搏进取,正是他们自信自强的“我能”精神,才铸就了今日中国在奥运赛场的辉煌,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地飘扬在赛场上空。
我能,是信心的体现;我能,是实力的彰显;我能,是坚持梦想,不懈追求的动力;我能,是坚忍不拔,超越自我的勇气!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这样为人类诠释了最积极的生命状态。
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是自信的丧失。
”随21世纪的到来,到处充满激烈的竞争,没有自信心根本无法接受挑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说:“我能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通过办刊物、板报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奥运健儿的成长经历,使其相信:无论是在奥运赛场上还是在人生赛场上,自信创造奇迹,努力铸就辉煌。
第四,把奥运“创新精神”与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开拓创新”相结合。
在各项竞技体育中只有弘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更高、更快、更强。
今天你创造了世界纪录,如果不再创新,明天就可能被别人所打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最高的领奖台上。
我们中国健儿始终坚持了创新精神,成绩越来越好,本届奥运会中有407名运动员奔赴雅典向我们展示了创新精神。
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射击新秀杜丽为中国射得首金;老将王义夫作为六朝元老,多次获得奥运会奖牌,今天重新站在这最高的领奖台上,依旧是泪流满面,充分感受到创新的艰难;李婷、孙甜甜之所以赢得女子网球双打世界冠军就在于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大赛,博采众长,不仅积累了比赛经验,而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掀开了中国网球历史新的一页。
中国真正成为体育强国是通过创新。
事实证明:只有创造出更新、更难的动作,才有可能战胜众多的对手,只有顽强拼搏,不断战胜自我,挑战极限,才能夺得好的成绩。
奥运会后,学校可以围绕奥运中的创新精神开展演讲比赛、征文等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艰苦的努力,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开拓创新取得某种成就。
作为青少年更要增强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以青年人革故鼎新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这种德育知识通过奥运赛场的一番生活化、趣味化解读后,学生将易接受和易吸收。
第五、“女排”精神与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品质相结合。
在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队在先输两局的不利情况下,后来居上,反败为胜,最终以3:2战胜了俄罗斯,勇夺奥运会冠军。
她们打出了风度,打出了气势,更打出了国威。
出师不利的情况下能够顽强崛起,转败为胜,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胜利,这正是“女排精神”的回归和再现。
女排的胜利,是实力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
一次次的生死逆转,一次次完成“不可完成”的自救,没有什么比“团结拼搏”更能充当女排的标签。
女排精神里少不了团队精神,这是今天社会中伙伴关系的最佳表象。
团结拼搏也是我们周南中学周南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依靠团结拼搏,我们的男子、女子排球队连续十几次蝉联湖南青少年锦标排球赛的冠军;依靠团结拼搏,我们
的高考也取得了节节胜利,周南学子足迹遍布了全国各大重点高校。
我们教育者可借奥运会女排夺冠,校运动队夺魁之机,开展一系列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文体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
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化对女排精神的理解,培养其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同时也使周南精神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第六、把奥运“追求完美”的境界与号召学生“尽我所能,做到最好”相结合。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是人类挑战极限,渴望完美的孜孜追求。
奥运会的一个重要产物是其对青年人产生的影响。
运动员们致力于追求完美,攀登体育技术高峰,这种精神激励年轻的新一代坚信公平竞争,团结合作,追求完美。
作为80年代的新新人类—刘翔,在赛场上自信专注,追求完美,丝毫不怯场,这使他成为中国新一代运动员的典范。
在赛后,他把自己成功归结于追求完美,一连说了几声:“完美、完美,太完美了!”而当前,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难题。
其原因之一就是青少年缺乏对完美的信仰。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学生沉迷于网吧、电游厅等娱乐场所,抽烟、喝酒、打架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他们在学习上不努力,未尽其所能;在生活中也懒散、懈怠,从未想过要做得最好。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引导青少年,要求他们把“追求完美”的奥运精神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号召他们: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生活,有了清晰的目标,就要努力追求,全力以赴,尽力而为,做到最好。
奥运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们看到了运动员们对胜利的渴望,看到在逆境中依然不屈不挠的精神,看到了团结,看到了勇气,看到了民族自豪感……。
时下,教育部正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我们教育者要从奥运精神中汲取资源,使之转化为中学德育工作的养料,来推动这两项教育工程的顺利进行,为教育事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周南实验中学教育处、团委
2004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