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民版讲义:阶段八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课时3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课时3 近代后期的民族工业、社会生活与理论成果
1.近代后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
2.新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
(3)毛泽东*。
3.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变化。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近代后期的民族工业
1.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原因⎩⎨⎧
①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表现: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3)结果: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原因⎩⎪⎨⎪⎧①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破坏。
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
③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致命打击。
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⑤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
(2)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考点二 近代后期的社会生活
1.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2.交通
(1)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航空业开始起步。
(2)1924年,上海开始运行公共汽车。
3.大众传媒
(1)广播⎩⎨⎧①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
②1928年8月,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
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报刊业:中共先后创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
报刊展开斗争。
(3)影视业⎩⎨⎧①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业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
②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影片。
考点三 近代后期的理论成果 (一)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
(2)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
(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含义
(1)民族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4.意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二)毛泽东思想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备受欺凌,军阀混战不已。
(2)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
(3)十月革命后,“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
2.历程
(1)萌芽:国民大革命时期
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2)诞生:井冈山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①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②主要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成熟:延安时期
①标志: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进行了系统论述。
③文献:《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3.意义
(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巧学妙思]
[构图解史]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曲折发展
[图示理解]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漫画解史] 民族工业的困境《破扇难挡暴风雨!》(1930年)
★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面前,提倡国货无法挽救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
[构图解史] 社会生活的变化
[构图解史]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构图解史] 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
[构图解史]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
[构图解史]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1.历史现象——民族工业内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的过程。
在此期间,大量工业企业迁入西南内地,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稳定了中华民族
抗战决心,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构成我国工业布局的一个重大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结构和布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有一定的影响。
2.史实概念——抗战时期的统制经济
统制经济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
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
抗日战争时期的统制经济政策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以国防建设为核心的总方针下,制定和推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政策。
它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形势下,顺应战时的基本思路,针对战时时局的需要,作出的最重要的政策选择。
3.史学观点——新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从倡导者的阶级性质、革命目标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者有着本质区别,但是新三民主义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新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思想等。
主题一民族资产阶级“富强梦”的破灭——近代后期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史料研读]
史料一下图为1913、1919年民族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史料二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
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
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
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 600余吨。
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
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 825吨。
史料三我(刘鸿生: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
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1936年3月,宋子文乘南洋公司资金困难之机,收买股票20万股,占南洋股票总额的一半。
从而控制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烟草公司。
┃解读史料┃
1.史料一图文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表现,反映了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史料三现象反映了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掠夺。
┃运用史料┃
1.依据史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答案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工业发展不协调,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缓慢。
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答案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3.史料三反映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一定程度上依赖官僚资本主义,很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史论归纳]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
(1)工业布局得到一定改善:在大后方初步建立起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使中国的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的改善,也推动了大后方战时经济的发展,有利地支持了中国的长期抗战。
(2)客观上促进了西部的现代化进程。
战争致使大量人口西迁,对于开发当地,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中不乏科技人才,这就为西北工业的发展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加速了西北工业的现代化。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地区教育的发展。
东部工业及人口的西迁带去的种种事物和思想冲击了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为当地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并广泛传播了科技文化知识。
(4)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活动的主旨是满足军事需要,为其政治目的服务。
从整体规划上看,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活动难以从整体角度出发,导致开发后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不合理发展。
主题二与时俱进的民主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
[史料研读]
史料一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
……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
——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
史料二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只有这种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中的政纲,即其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解读史料┃
1.史料说明孙中山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史料说明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反映了新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运用史料┃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思想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变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影响因素: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探寻新的救国救民之路,与时俱进。
2.根据史料二说明新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答案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史论归纳]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
主题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毛泽东思想
[史料研读]
史料一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完成革命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史料二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史料三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
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
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解读史料┃
1.史料一指出了农民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重要性。
2.史料二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3.史料三反映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运用史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中国近现代的三次转变,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再崛起,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次“转变”的涵义,从中你能获得什么认识?
答案(1)涵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
(2)认识:既要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史论归纳]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真题研析]
考法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题】(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由材料“钢琴曲、白纱、蓝袍黑褂、旗袍”可知,婚礼仪式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
“婚姻自主”、“门当户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C项。
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D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从“20世纪30年代”“上海”反映中国近代社会婚俗的变化
历史解释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的仪式、新郎与新
娘的穿戴等”体现了对历史现象的解释
[连线历史专家]
【命题素材】中国通讯业的近代化
晚清设立电报则纯从外国移植,一切器材设备全靠引进。
这在创设初期是必不可免的,但不能长期依赖外国。
郑观应多次向李鸿章等提出:“既各省电线万不能少,必须陆续筹办,以便交
通,所用水陆电线、机器、电气、瓷碗、纸料日多。
应即考选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学生,分别出洋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气等法。
一俟毕业,仍分赴外国制造厂学习一二年,然后返国,自行设厂制造,不独可塞漏卮,而所用材料价廉,成本自然轻减,犹望精益求精,或有独出心裁之新器胜于外国者也。
”这项重要意见格于时势,未克实现,以致始终没有生产电线及电瓶等大量需用的器材。
——摘编自徐元基《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
【解读观点】(1)晚清电报业发展的特征:仿照和依赖外国,全部设备和器材需从国外引进。
(2)晚清电报业发展的局限:始终未能摆脱对外依赖,未能实现自己生产器材和设备的愿望。
【命题预测】
根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在通讯近代化方面的发展困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始终未能改善困境的原因。
点拨第一问: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角度梳理,可从依赖外国、自强设想未果等方面展开;第二问:可从晚清中国社会性质、电讯业近代化阻力和封建官僚素质等方面展开说明。
答案(1)困境:纯粹仿照西方,严重依赖外国器材设备;提出学习西方生产急需器材的设想,但始终未能实现。
(2)原因:晚清电讯业建设受制于封建势力的阻碍和西方国家的垄断;近代中国缺乏电讯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封建官僚的思想观念、科学知识和办事效率都无法适应电讯业建设的近代化要求。
[高考题组]
1.(2016·课标全国Ⅲ,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This document was truncated here because it was created in the Evalua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