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8-2019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题,共48分)

1. 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

B. 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

C. 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

D. 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官办与民办书院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至清,官办数量逐渐增加直至占主导地位,而民办日益缩小,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文化控制日益加强,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2. 《吕氏春秋》中载:“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这一观念

A. 充分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

B. 可为反君主专制提供依据

C. 与当时的指导思想相违背

D.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体现出天下不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这是与君主专制理论相悖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充分”二字上;C选项说法错误,当时百家争鸣,没有所谓的指导思想;D选项错在本题考查的是君主专制问题,而不是中央集权问题。

3. 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与此意相符的是

A. 万物齐一

B. 超然旁观

C. 鄙视权威

D. 顺应自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之相符的是鄙视权威,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

点睛: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

(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

4. 郑人游于乡校,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毁掉乡校。子产说:“何为?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郑子产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重视民意和與论

C. 有意加强中央集权

D. 具有早期民权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乡校”是百姓对国家政治发表意见的场所。

材料中子产的意思是百姓认为好的我们就实行,百姓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可见,子产重视民意和舆论,B正确。材料说的是子产重视民意,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本题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民权是指人民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力,民意与民权并不相同,排除D。

5. 成书于南宋的《论学绳尺》包含了156篇科场范文,该书首卷《论诀》为名家的文章心得,心得之一便是“‘性’、‘理’、论易晦,宜明白”。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 科举制度逐步僵化

B. 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C. 八股文体初具雏形

D. 科举推动理学的通俗化

【答案】D

【解析】“论易晦,宜明白”等字眼强调了在科举制的推动下理学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了,即科举推动理学的通俗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科平制度逐步僵化是在明清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社会对科举制度重视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南宋时期还没有八股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6. 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A. 君权神授皇权至上

B. 推崇理学剪除异端

C. 忠孝伦理家国同构

D. 先富后教开明统治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极力推崇程朱理学,大兴文字狱,严厉惩治思想犯罪,剪除“异端”政治思想,B正确;A是汉朝政治文化的特点,排除;B是宋朝政治文化的特点,排除;明清实行极端严厉措施,加强思想控制,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时“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指程朱理学,“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指文化专制。

7. 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 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 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顾炎武(1613- 1682年)生活在明末清初,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是早期启蒙思想家,两人大约生活与同一时期,即17世纪。郭守敬生活在元代,大约是13世纪,牛顿是17世纪的科学家;曹雪芹生活在18世纪的清朝中期,薄伽丘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关汉卿生活在元代,大约是13世纪,莎士比亚(1564---1616年)。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

8. “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A. 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 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C. 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D. 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中国的科学研究体现的是经验主义,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是材料所叙述的主要内容;B选项不符合“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思想”;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的内容。

9. 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

A. 三国时火药已经发明

B. 武器优劣决定战争的胜负

C.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D. 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