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限时规范特训: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规范特训15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广东梅州一模,6~7)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B.乙
C.丙 D.丁
2.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
1~2.解析:第1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则D正确。第2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B表述正确。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表述错误。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表述正确。
答案:1.D 2.C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行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4.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海拔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臵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3~4.解析:第3题,从北京至哈萨克斯坦沿途的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土耳其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发育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德国柏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育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选C。第4题,该旅游线路位于中纬度,经历了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的过程,沿途自然带的变化主要受水分的影响,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选D。
答案:3.C 4.D
5.(2018·北京文综,8)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下题。
6.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7.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 B.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