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明山土壤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与意义:
为进一步掌握土壤地理学知识,学会辨认不同海拔不同地质条件形成的土壤不同种类及其特征。

在此过程也增强对土壤地理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也锻炼了我们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一现象追跟寻底,分析各个地理要素对土壤的影响,同时进一步了解土壤对植被的影响。

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

2.实习时间与路线:
2012年5月30日—2012年6月2日
南宁市→大明山大门周边→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上林→宾阳
3.实习主要内容:
(1)土壤类型与特点
(2)土壤类型分布状况、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
(3)土壤的开发利用
4. 仪器设备准备:
锄头,铁铲,土壤ph速测箱,皮尺,标本夹,照相机、笔记本、地图册等。

正文:
【摘要】: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并结合植被类型选择土壤剖面取样点,并对土壤剖面观察记载,记录取样地点、土壤形成环境、海拔高度、成土母质及植被类型,用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来判断土壤类型及大明山土壤的分布规律。

以及结合土壤与植被的分布特点,分析出两者间的紧密关系。

【关键词】:大明山土壤特征分布规律
1.大明山概述
大明山地跨23°10′ ~23°38′N ,,108°18′ ~108°45′E,属南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兼有海洋性气候和山地气候特征,且气温和热量都较高。

该区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降水量2600mm。

山体中心主要由寒武纪的变质岩—石英砂岩、板状页岩、千枚岩构成,旁边为泥盆纪的砂页岩组成。

大明山的生物气候条件随山地海拔高度上升而发生相应变化,其完整的植被垂直带和土壤垂直分布带在南亚热带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海拔600m以下以八角林、常绿阔叶人工林为主;在600m—1200m的植被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海拔1400m以上的植被为苔藓、杜鹃、矮曲林。

2.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明山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高,温度比较高,属于温度高降水量丰富的区域,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地带性的土壤就会形成赤红壤。

此外,也有形成非地带性的土壤,非地带性的土壤有可能有地形的、母质的等等的因素。

母质因素是形成土壤的一个基础,石灰岩、砂岩还是页岩对土壤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个因素是生物因素,生物主要参与土壤形成过程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是腐殖质,这个重要的成分腐殖质是由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可以进一步改变它的结构性和它的肥力等等状况。

第四个是地形因素,坡度坡向,主要是通过能量和供水条件对土壤产生间接影响,越陡水的流动速度快,能渗到土壤里、影响形成土壤的能力就越弱,这是水的因素。

第五个是人为因素,施肥,退耕还林等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的形成、肥力、组成等。

第六个是时间因素,关键是看土壤的发育是否会被打断,比如说来自山顶滑坡,先有的土壤就会被覆盖的,在滑坡下来的堆积体的表层,重先开始土壤发育过程。

发育的时间越长越接近地带性的土壤。

3.土壤剖面分析
3.1剖面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对剖面的要求: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剖面
方法:首先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的,二是周边植被类型有代表性
观察内容:颜色、疏松程度、颗粒大小、粘性、层次结构、气味、湿度、PH 值测定
3.2各个抽样剖面周边环境汇总分析
从上表中可看出,不同的土壤有着不同的植被。

大明山的地带性土壤是赤红
壤,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有白茅、岗松,桃金娘;人工植被有马尾松、八角林、杉木等。

从调查地看,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的植被主要是认为破坏后人工种植的马尾松、杉木林。

3.3各个剖面的土壤类型、特点及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从上图中,剖面DM1赤红壤,有以下特征:(1).剖面层次分异明显,具有腐殖质表层(A 层)、粘化层(B 层)和母质层(C 层)。

(2)A 层湿态色调呈灰黑色,土质疏松;B 层湿态色调呈棕红至红棕,其色调与粘粒游离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赤红壤是
富铁土,铁和铝的富集程度就决定着土壤的颜色,土质较疏松,粘性较高;C 层受母质影响大,与母质相近。

(3)土壤质地多壤质粘土。

A 层因粘粒机械淋移或地表流失,质地稍轻。

B 层固粘粒淀积,质地稍粘。

(4)自然植被下表土层结构多为屑粒状和碎块状;B 层块状和棱块状,在结构面和孔壁上常见铁铝氧化物胶膜淀积;微形态观察,多见弯曲短裂隙,少数孔道状孔隙; C 层多块状和弱块状结构,一般没有或少量胶膜淀积。

(5)总孔隙量较大,微团聚性和渗透性较好。

对此种现象是解析:从宏观上,剖面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周边环境是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桃金娘、蕨类。

枯枝落叶的来源多,A 层的腐殖质就多,它的颜色就深,土壤层就厚。

A 层下面的B 层是一个淀积层,很多东西都积累在这个层,同时也存在流失,重要在水分。

这里热量丰富使反应速度快,风化快;
水分丰富使溶解的量多,不断地向下移,A层也向下移,久而久之,A层不断地补充,它的颜色会比较深,那么A层的下层不断的向下迁移的过程中它的颜色就会慢慢的变浅,出现层次,也就是这个淋溶层E(图中将E划为B层)。

它的物质随着水流失,脱硅、盐基的强烈淋失,铁铝相对富集,而铁和铝的氧化物颜色都呈现红色,即为所见的B层。

此外,土壤里面的一些细小的颗粒,叫黏粒,在水丰富时也会流失;水少了以后流动性降低,所以黏粒、细颗粒会下移,在淀积层聚集。

适耕性很差,这种地种出来的产量很低。

C 层比较厚,由于整个土壤很瘦,所以上面生长的植物也比较有限,岩石到土壤到植被形成一个链条,互相影响,那么碳酸盐岩大多数是碱性类,因为比较多硅质。

剖面DM3的特点:(1)腐殖质层A 比较薄,量比较少且疏松;(2)A 层孔隙比较多,B 层孔隙比较致密;(3)母质层、母岩层很厚,且两者有些难区分
解析:首先这是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300m,周边环境是铁芒萁,芒草,山茶树等。

土层腐殖质层比较薄,量比较少。

原因有二:一是剖面处于坡面上,二是是这里降水量很大。

其实相对来讲降水量越大越有利有机物的积累的。

但是这个地方是高热,比较开敞,
分解较快;处于坡面上使没有积累水分的条件。

母质层与母岩层难区分的原因是:这边的主要就是砂岩与页岩。

页岩是变质的,在这里,我没有看到变质的,所以基本上是砂岩。

既然是砂岩的话,它是沉积而成,就应该看到一层一层的。

所以我们看它是不是基岩主要是看它的结构是不是有比较明显的层次变化。

我们从这边可以看到这一块就是它的母岩层。

我们这里很明显的划出母岩层。

B 层结构致密,原因是盐基、硅和细黏粒往下堆。

那些粘土颗粒往下迁移了,在下面堆积起来,所以下层的土壤很致密,一个是它有自然压力,一个是它迁移下来的粘土颗粒全堆积在这一个层次。

剖面DM4的特点:(1)B
层土壤颜色变浅,没有那么鲜艳了,呈黄色;(2)A层相当薄且颜色很深;(3)C层颜色较浅,含有小颗粒,粘性差
解析:从宏观上看,剖面的位置处于海拔近700米,植被类型为山地常绿阔叶林。

但由于人为破坏,已变成菜地,有果园,板栗之类植物。

呈黄色的原因是这地方的海拨比较高,温度降低了,而降水量升高,热量减弱,能量减弱,使土壤的风化速度减慢,一是它的粘性颗粒的迁移还是非常猛烈;二是由于水分充足,土壤里面的氧化铁、氧化铝含量会弱一些,会形成一些亚铁,比如说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这些类型的它的表面产生,它没有氧化铁颜色那么鲜,所以过度成黄色。

A层很薄是由于经常耕种,翻动,施肥,积累一定质量的有机质,所以颜色会比较深。

C层颜色浅,含有小颗粒,粘性差的原因是:剖面的母质是砂岩页岩,含有很高成分的泥质,这些泥质成分使整个母岩岩性比较软,颜色也比较浅一些,粘性差一些。

剖面DM5的特点:(1)腐殖
质层很厚;(2)自然层颜色偏黄Array解析:剖面处在接近700m高
山的农作物地上,属于耕作土,
显而易见地,这是人为经常翻动、
施肥、种植农作物造成A层很厚。

至于B层显黄色的原因,就如DM4
解释的黄壤形成原因一样,是降
水量大、温度降低,使Fe(OH)2
含量增高的结果。

DM8
剖面DM6的特点:(1)A 层挺厚,颜色很深;(2)B 层颜色呈红色,艳度较赤红壤浅、较黄壤深;母质层;(3)C 层很薄,呈偏白色。

解析:剖面DM6处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分界线,海拔为400m ,周边有芭蕉、枇杷、草地等植物。

根据其特点,结合土壤分布规律,可判断DM6属于山地红壤。

A 层较厚,颜色深,
从周边环境科判断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影响。

B 层呈红色的原因是:高温高湿条件下,由中度富铁铝风化作用,Fe 、Al 相对富集,形成的酸性至强酸性、含一定铁铝氧化物的红色土壤。

C 层的特点主要是由母岩类型决定的。

至于剖面DM7,与剖面DM6基本一致,只是厚度与倾斜度有些差别,主要原因是两者坡度不一致加上高低度不一致,特别是认为扰动,剖面DM7由于较倾斜处于坡面,腐殖质在A 层堆积,较厚。

剖面DM8的特点:(1)A 层颜色较暗,湿度大,粘性差,颗粒较致密;(2)B 层颜色较亮,黄色,湿度较A 层低,颗粒致密;(3)C 层颜色鲜红,风化程度高,有细沙,粘性差,有明显的分层。

解析:PM8与PM1差不多,都是赤红壤,周边环境亦是马尾松—桃金娘—铁芒萁的典型植物群落。

再次不再做详细解析。

4.不同土壤类型分布规律
根据实地考察,加上老师的辅导,结合资料的收集、整理,可获得大明山的土壤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大明山的气候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高,温度比较高,属于温度高降水量丰富的区域,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地带性的土壤—赤红壤。

但由于土壤形成最重要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母质,母质不同,造成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马山、上林、大化、都安一部分区域的土壤的母岩就是石灰岩,我们的实习地弄拉自然资源保护区的母岩为石灰岩,在其他因素一影响下就形成了石灰土。

在砂岩页岩为母岩的其他区域,则形成地带性土壤赤红壤。

(2)垂直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的增高,温度随海拔的高度增加100m而降低0.6℃的规律递减,降雨量亦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升高的规律,温度与水分的变化,特别是水分的变化,使砂岩页岩Array的风化程度不同,基质、硅质的淋失
程度不同,使铁铝的富集度随海拔的
增高而降低,Fe(OH)2的富集度随海
拔增高而降低,从而出现了随海拔增
高依次出现赤红壤、红壤、黄壤的规
律。

如右图:
5.实习心得与体会:
大明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或生物地理上具有突击的代表性,保护区境内多样性山地混合森林和珍贵稀有生物物种资源,其森林植被保存良好,植被类型较为完整。

山里空气质量高,负氧离子丰富,身在其中可是心情愉悦,豁然开朗,是放松心情旅游兼科研学习的不可多
得的好地方。

此外,在实习中,我们发现不同海拔地区的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率、土壤类型特点不同,我认为引起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除了自然因素不同导致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外,还有植被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山上存在大片大片的草地,这主要是由于在大明山是林场的时候过度砍伐导致山上出现大片空白地,而又有些空白地地势低洼,下雨后积水,造成了草地适宜生长的条件,于是就形成了大片的草地、次生林或灌木林。

至此,在进行开发决策时,政府须慎重考虑,在人为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必须注意保存纯生态环境。

当地民众在进行生产经营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大明山上道路开发,约五米宽的大道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加上道路开通后会加重人为因素的介入,对大明山的动物带来更大的生存威胁力。

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应尽量避免大尺度的道路开通,山里本不适合人类生存,对此为方便山里居民的生活,建议迁移出适合居住的平原地区。

参考文献:
[1] 李天杰,赵烨等著.土壤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