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1、章太炎(1869-1936)
2、梁启超(1873-1929)
3、王国维(1877-1927)
4、鲁迅(1881-1936)
5、胡适(1892-1962)
6、朱光潜(1897-1986)
7、徐复观(1903-1982)
8、钱锺书(1910-1998)
9、李泽厚(1930- )
10、刘再复(1941- )
1、理由一,章太炎是中国清末近代传统诗学和文学理论的最后一位代表,现代文坛复古主义思潮的领袖、政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学术大师;理由二,作为民族主义保守派文人,他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亮出“文学复古”旗号,但其实质是革新,包含了社会危机时刻改革文化的良苦用心,其文论立足于经史子集,但却有经世治国的宏图大志,将传统小学发展成语言文字之大学,对历史悠久的汉语文化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反思,用以振兴民族文化,其理性求真的严谨态度让人敬佩;理由三,在诗学上,他推崇建安风骨的壮怀激烈和阳刚之气,鄙夷近代诗文,认为诗贵在形容和情性,在文学理论上,他主张借鉴西学充实和改造国学,从整体文学角度强调雅俗兼容、平等相待,他力主普及真理,重视文学介入当代生活的现实关怀,他是古典文论向现代转型时期不可或缺的一环。
2、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和美学家中的先驱者和佼佼者、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动机、现代文艺理论革新转型的主要代表;理由二,他率先引进西方理性哲学来改造传统国学,毕生从事文化普及与思想启蒙,追求“新民、新政、新国”的救赎理想,作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促使中国现代化思潮形成文化主流势不可挡,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理由三,他振聋发聩的“三界革命”口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规划了方向,其“诗界革命”论全盘否定了失真旧美的清代诗坛,为白话新诗铺平了道路;“文界革命”论抨击了空
虚雕琢的桐城古文,并自创“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论第一次使小说压倒诗文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号召小说家干预时政,鼓吹小说启蒙救国,为现实主义流派占据中国现代小说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不断调整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以与时俱进,但其破坏性影响要大于建设性。
3、理由一,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美学文论转型期最重要的批评家、现代学术和西学中用文论的奠基人、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他率先建构了以五大学说为中心的跨文化诗学体系;理由二,其价值论上的艺术独立说,既吸收了康德叔本华的审美无功利说,也传承了道家的无为思想,突破了封建正统的“文以载道”论和工具论,主张文艺与功利拉开距离保持独立,具有革新意义,其审美范畴论中最有独创性的是强调艺术形式价值的“古雅”论,其功能论上的文艺慰藉苦痛说提倡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并重,扬弃了尼采“艺术是人生之花”论,提升了中国文化长期失落的信仰;理由三,他文艺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完美总结了体现汉语诗学最高品质的“意境”,补充了西方的典型论,并推广到人生三境界说,其著名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十分精辟,他的纯学术态度和比较方法为中国文艺理论的现代化并走向世界立下了头功。
4、理由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坛泰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小说、散文、文艺理论批评的主要奠基人;理由二,他以兴国救民为现实主义文艺出发点,志在以民本思想启蒙,改造落后的国民性并培养新型理想人格,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人生关怀,由此而批判隐逸出世、独善其身的道释学说和形式主义文风;理由三,他全面清算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儒家正统观念的危害,用罗马诗人的“发愤抒情”论来反对孔子的“以理节情”“中和”论,在文艺发展观上,以进化论矛盾论对抗传统审美文化的和谐论,他以“拿来主义”原则借鉴西方文化“非物质,重个人”的思想,以反叛权威张扬个性的摩罗(恶魔)浪漫精神或尼采式超人的阳刚之气来扭转汉语诗学的阴柔之美,具有美学革命的里程碑意义;理由四,他对中国官方文艺瞒和骗的“十景病”深恶痛绝,力主文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发挥匕首和投枪的战斗作用,推崇西方悲剧的崇高气质和喜剧的讽刺精神,唾弃中国文艺虚伪的大团圆俗套,他重视文学意识形态性质的唯物论影响深广。
5、理由一,胡适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文学理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和学术大师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实用主义哲学的中国代表;理由二,他以实用主义进化论解释文艺发展与时俱进的历史规律,以“质文代变”的命题抨击了传统文学和复古主义思潮,鼓噪文学革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为文学的现代化立下大功,他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文学工具革命”,首倡用活文字写活文学的白话文,并创作出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为自由体新诗占据主流地位铺平了道路;理由三,他率先提出单一文化固步自封难以顺利进化的观点,论证了异质民族文化交流符合文化优生学的原理,从而为中国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西合璧的文化转型进程,他借鉴西方古典主义“三一律”规
则,改革传统戏曲的散漫拖沓,以西方悲剧精神改造传统戏剧虚假的大团圆格局,使中国现代舞台剧面貌焕然一新。
6、理由一,朱光潜是中国现代唯一享有崇高国际声誉的杰出美学家,学贯中西的文艺理论家,多才多艺的学术大师,主观派美学的中国代表;理由二,他的美学思想经历了从主观审美体验向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位移,把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作为文艺的核心本质,他引入西方表现主义美学和移情说与中国诗学的意境论嫁接,从而牵引中国现代美学走向中西合璧的新路,他的得意之作《诗论》是对汉语古典诗词最精辟的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包括他的对手在内的当代整个汉语诗学界;理由三,他的《西方美学史》填补了中国学术领域的空白,他著名的“美在意象”论突出了审美主体创造的能动性,合理地将艺术美与自然美统一起来,并兼顾美的社会性,他以美学观指导宏观写作理论,高屋建瓴地把宇宙四大范畴“情理事态”概括为写作对象,分别对应于四种写作手段“抒情说理叙事描绘”,深入浅出地启发了年轻作家。
7、理由一,徐复观是中国当代大器晚成的美学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台湾新儒学文化学术界的领军人物;理由二,从政治转向学术历程以后,他对现实人生情有独钟,始终把孔子开掘的“内在的人格世界”的核心“仁学”作为文化洪流的源头,其发自“心性”的“忧患意识”糅合了儒道两派的精华,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为独立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和公义担当提出了衡量标准;理由三,他的最高美学理想是“在最深的根底中”体现美善通融,他将中国文学艺术精神总结为祛除私欲、实现主客体和谐统一(而不是一边倒式的统一)的完美境界,用代表这一修炼至境的庄子“心斋”概念,反对西学的“迷狂”说和“移情”说,提出了“心与题材合而为一”的新见解,他尤其推崇古典艺术的“气、风、骨”形态和品质:浩然之正气加鼓荡之情风,再加峭拔之铁骨,就构成了汉语诗学的审美品质。
8、理由一,钱锺书是中国现代最渊博的学术大师之一、杰出小说家、文艺理论批评家,中国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理由二,钱学的主要特色与朱光潜相反,属于“汉语古典文体-西方现代思辨”型,主要贡献是构建中国现代跨越语言、民族、时代、学科的东西融通学术体系,其“文心”“诗心”论致力于探寻世界总体文学“一贯万殊”的规律,为汉语文化诗学的话语转型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广泛国际影响;理由三,其体大思精的《管锥编》堪称当代比较文化、比较诗学的世界名著,像枝繁叶茂的智慧树,满树英华硕果。
他采用以言去言的范式解构了本质主义文论传统,这种中西互释、古今互补的方法具有极大张力和包容力,是可持续开发的一座文化宝库,其《谈艺录》既是中国诗话的巅峰之作,又是终结之作,把散点透视的印象式点评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言意论、阐释论、文体论不乏真知灼见,他对汉语诗歌(尤其是宋诗)的评注精彩绝伦。
9、理由一,李泽厚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哲学美学家、思想史家、文艺理论批评家,中国实践论美学的主要奠基人;理由二,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根基是人类学本体论,
不遗余力地从社会实践出发论证“文学是人学”的重要命题,表达了他对普世价值的重视和对现实人生的关怀,他用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康德的主体创造论补充改造马克思的社会客体论,他将自己的唯物史观命名为“吃饭哲学”,将实践的重心由总体转移至个体关注,形成了不断微调发展的李泽厚式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理由三,他主要的三个美学分论“人化自然”、“审美积淀”、“艺术主情”都令人信服地演绎了人学核心命题,他深入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谱系,并力图证实中国美学的“巫史文化”、“儒道互补”、“天人合一”传统性格和特色,其真善美三元调适论博采众家之长而自成一格,作为杂家而非专家,既是李泽厚美学的优势,又是他备受攻击的软肋。
10、理由一,刘再复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80年代文艺新潮的理论代表,人文美学大讨论的发动者;理由二,他的文艺思想由震撼文坛的“三论”建构成不断修正的体系,他把现实主义核心的典型论改造为自成一格的“性格组合论”,通过精辟分析阿Q和安娜个案,把人物性格的美学特征概括为“两极性”“整体性”“深层性”组合的动态结构,催生了五四以后式微的人文主义思想复苏,由此言路他扩展到人学研究,将“文学主体论”作为理论“支撑点”,重申“文学即人学”命题表现出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切关怀,批判了极左思潮的模式化人物,明显影响了中国反思文学热潮,他的“国魂反省论”深化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猛烈抨击了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核心的儒家仁学;理由三,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从文化学术位移到政治学术,在异国他乡继续建筑学术金字塔,表达出不屈服专制统治的学术民主自由精神和冒险担当社会公义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