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今锲.而不舍雕栏玉砌.
A.休憩迄
..
短流长斐.然可观
B.扉.页王妃蜚
..
C.伫.立贮.存自出机杼铸
就辉煌
..
D.躬.行内讧.曲肱.而枕觥.筹交错
解析:A.“锲”读qiè,其余读“qì”;B.“斐”读fěi,“扉、妃、蜚”读fēi;C.均读zhù;D.“讧”读hònɡ,其余读ɡōnɡ。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浩瀚杀戮尺椟残羹冷炙
B.惊诧踌躇祭祀矫揉造作
C.祈祷寒暄斑斓畏思不前
D.惆怅喧嚣付梓祟山峻岭
解析:A.“椟”应为“牍”;C.“思”应为“葸”;D.“祟”应为“崇”。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感觉到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这个冥冥世界。
(2)一些科学家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3)我是一个愚庸的俗子,虽然有过羡慕道佛的念头,内心里却没有真正过什么。
A.熟习鄙视信仰B.熟心漠视信服
C.熟悉漠视信仰D.熟悉鄙视信服
解析:“熟习”指对技术或学问了解深刻;“熟悉”指知道得清楚,多指对人对事。
“漠视”指冷漠地对待,不重视;“鄙视”指轻视,看不起。
“信仰”指极度相信和尊敬,“信服”
指相信和佩服。
答案:A
4.下列标点使用错误的是( )
A.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B.凤蝶就替花效劳——它替花做媒,所以凤蝶是祖传的花媒呢。
C.这位工人的屋里,书籍、衣服、杯、盘、碗、碟等都放得井井有条。
D.我很欣赏哈佛校训上的一句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
”中国青年也应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解析:“科学家”应加引号。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的行为如果不停止,将会毁掉自己的家园。
A.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作茧自缚
....
B.这份文件清楚地表明,纪委已下决心花大力气来惩治这个单位内部长期存在的东拉
..结党营私的宗派主义的不正之风。
西扯
..
C.成渝两地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联袂出击
,不互挖墙脚,不互设障碍,在相互合作
....
中加快双方的发展,努力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面。
D.教者乐此不疲,学者自然不敢怠慢,一味地循着这种思路去某某学步
,误入歧途也
....
就不足为奇了。
解析:“东拉西扯”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杂乱无章,用错对象。
答案:B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动物不但具有独特的性格,而且性格相当复杂,它们性格的复杂性甚至能够与人类的相媲美。
B.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知识和人才方面。
C.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在印
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
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
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
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
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甲:①好奇②勤奋),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的未完成的理论。
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
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
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
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
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
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
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乙:①必然②可能)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
8.在文中甲、乙两处的括号内分别选一个词,填在括号前的横线上,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1)甲处选:。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处选:。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甲处选:①好奇。
理由:“好奇”,因为上文说“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我想弄清楚这一系列的“神秘”问题,因此应该是儿童的好奇心使作者入迷。
(2)乙处选:②可能。
理由:“可能”表推测,一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二是说明了对二者的关系在当时确实不能理解,因为还有很多理论性的问题不能解决,特别是“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不能理解。
9.请解释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决心把前人未竟的研究继续下去,这就意味着必须在理论物理方面有高深的研究。
理论物理是深奥的,甚至是枯燥的,但为了自己的追求,作者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10.第二段中说“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这种记忆”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温暖如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种记忆”是指“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
”说它“温暖如春”,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便被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了,阅读他的书,是为了寻找答案,童年的作者对科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并享受到了求知带来的无穷乐趣。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1~12题。
人世间,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应该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统一体。
所以,一个人除了具有生物生命基因以外,还会有文化生命基因。
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民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的。
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里,并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的言行中,成为构成我们人类种族、民族、族群、区域人群中个人文化生命的特征的重要标记。
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分析道:“谁也不会以一种质朴原始的
眼光来看世界。
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
即使在哲学探索中,人们也未能超越这些陈规旧习,就是他的真假是非概念也会受到其特有的传统习俗的影响。
”生物生命基因几乎一致的人类,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的差异,其原因昭然若揭,那就是人类生命孕育成长期,不同族群由民俗构成的文化生命基因所然。
过去,由于学术的偏见和学科自身研究的不够深入,民俗常常被误解为没落的文化遗留,是农民、陋民、落后人群的专利,对现实和现代化进程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民俗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割不断的联系。
民俗与人俱来,与族相连,是人生永恒的伴侣。
一种民俗一旦形成之后,就会以一种特定的思考原型和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在民俗圈内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有意无意地整合接受具有共同心意民俗的规X。
总之,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虽然不像生物生命基因有物可凭,但是,还是有迹可寻的。
现实中,人的生物生命基因激活了生命的活力,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规X了生命的走向。
两者从各自的基因密码出发,共同构建了人生的生命里程。
(节选自《民俗是人类文化生命的基因》)
11.下列对文中“文化生命基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生命基因和生物生命基因共同构建了人的第二生命系统。
B.文化生命基因无处不在,但它是深藏不露、令人难以感受把握的。
C.文化生命基因是由民俗构成的,它使不同的族群在生活中产生差异。
D.文化生命基因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生物生命基因。
解析:A.“和生物生命基因共同构建了人的第二生命系统”有误;B.“是深藏不露、令人难以感受把握的”有误;D.“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生物生命基因”有误。
答案:C
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如果只重视自身的生物生命,而不关注文化生命,那是不完整的。
B.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影响着人类不同群体对世界的认识。
C.民俗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
D.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有迹可寻的,它规X了人的生命的走向。
解析:“极大地推动了”有误。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作家的“假性影响”
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
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至少在所谓文坛上广为人知。
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后,仍能“继续”有作品问世,仍能“不断”以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这是可持续写作的最基本的含义。
所谓“继续”、所谓“不断”,当然不意味着每月、每季、每年都必定推出新作。
“十年磨一剑”也是在可持续写作,甚至还是更值得信赖更值得尊敬的可持续写作。
也许有人会说:“十年磨一剑”算是可持续写作,那么,“一生磨一剑”算不算?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一部优秀之作,难道不是比那种用一生的时间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人更值得称道吗?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去经营一部作品。
只要这数十年间他的确是处于一种文学性的“经营”状态,就应该认定,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可持续写作状态。
如果可持续写作可以是一种不考虑质量的写作,那所谓“可持续”,就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谈论这样的事情也就毫无意义。
因此,当我们谈论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是把平庸和蹩脚的持续性写作也作为一种问题来看待的。
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的作家,人们对之的期待是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
如果很快就销声匿迹,人们对之的反应是遗忘。
如果不断写出些平庸和蹩脚的作品,人们对之的反应是失望。
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这原因也不止一种。
当我们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这样的作家时,那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就会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
而并不是所有曾经产生影响的作品都经得起时过境迁后的再度审视的。
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既可能是文学性的,也可能是非文学性的。
如果一部作品完全是,或主要是因为非文学的原因产生影响的,那这个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
这部作品并没有显示出这个作
家有可持续写作的文学才华,而人们对之寄予的可持续性写作的期待,本就是出于一种错觉。
在当代,这种因“假性影响”而让文坛内外人士对其抱有希望而最终又令众人失望者,细数起来,其实是很多很多。
13.下列对作家“假性影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位作家的最初影响完全是或主要是因其作品中非文学的原因而产生的。
B.某位作家曾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但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
C.某位作家并没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其作品只是因媒体的炒作才产生了影响。
D.某位作家成名后,人们普遍对其产生的一种将来还定能再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期待。
解析:由“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几句话可知。
答案:A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家的可持续写作”的一项是( )
A.某位作家成名后仍能凭其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
B.某位成名作家每隔一段时间即有力作推出并产生新的影响。
C.某位成名作家虽再未有新作问世但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
D.某位成名作家“十年磨一剑”或用一生时间完成了一部优秀之作。
解析:据原文知,“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只能说是有写作的欲望或可能,而只有在成名后又有优秀之作问世才能称为“可持续写作”。
答案:C
1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家成名后虽也不断有作品推出,但质量不高,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写作。
B.作为一位成名作家,只有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才能不被人们遗忘或是不令人失望。
C.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是考察某位成名作家昙花一现原因的惟一可靠手段。
D.从当代文坛来看,作家的“假性影响”并不是一个极为个别的现象,而是比较普遍。
解析:据原文知,作家“昙花一现”的原因不止一种,只有当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时,才涉及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