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雄:诸子百家的形成渊源及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百家的形成渊源及简介
刘向雄
诸子百家,百家实际上只有十家,百言其多。

据《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将诸子百家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

而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只重视记录民间民俗议论而没有自己理论的的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这是“十家九流”说法的来源。

诸子在诸侯分立、求贤若渴的历史机遇下,根据所学和自身经历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周游列国游说君王或重臣采纳自己的观点治国,另一方面,各学说之间出于各自需要,相互交流和攻讦,也进一步完善了各自的学说,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相较之前的散乱不成系统的表述,更具有理论特征和合理性,进而也形成士人的文化知识专属的特征。

以下简要地对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进行论述,通过把握其主要观点和源流发展,对于理解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以及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助益。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

其以继承和发扬周礼为己任,崇尚仁义和礼乐,试图通过重新恢复礼乐制度来结束社会动乱。

在具体的政治主张上,强调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以及个人的自身修养。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儒家发展至战国时期,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又称“道德家”。

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

其理论学说的重点是关于“道”的理论,认为天道无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合理的发展规律,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处雌守柔。

在政治主张上,提倡无为而治,反对各种仁义道德的宣传教育,并提出“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创始人为墨翟。

墨子提倡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在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试图通过博爱与非攻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同时还身体力行地强调强本节用,反对天命,认同个人依靠自身力量生存发展。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明确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阴阳家: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立“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

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

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杂家: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而得名,并没有统一的政治伦理思想。

农家:《孟子》记载许行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该学派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诸子百家根本上属于士人,其中一部分来自于贵族或没落贵族,如老子、孔子,也有一部分来自下层庶民,如管子、墨子,在《汉书·艺文志》的总结中,认为诸子百家的来源都是王官之学,其认为,九流十家源自官府之学,可以在官府之学中找到根源。

如儒家出于司徒之官,道家出于史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法家出于理官,名家出于礼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杂家出于议官,农家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出于稗官。

《汉书》的总结为诸子百家找到源头,但不一定是历史事实,因为这种总结只是根据诸子百家的学说,反观周朝的官吏设置,并与之相配的。

其历史源流正如上文所说,其形成的历史大环境在于诸侯分立、私学产生、王权没落,而具体的则在于精英人物的学习、自身经历的结合,以及对现实态势的认识和把握,精英人物个人所处的阶级地位属于个人的经历之一,但对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来说,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尚属于次要地位,与其学说有着可能性的联系,不能用阶级意识直接套用到精英人物的思想观念和学说上,更不能认为其观点在维护某个阶级的利益,经营人物所做的,是试图通过自己的认识合理地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学派的渊源,有官学的因素,也有学派领袖个人的经历和努力,其中,个人的经历和努力是主要因素。

诸子百家虽然观点各异,但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动乱。

其对于现实的关注,进而提出具体措施则是普遍的共性,这是后世所称道的士人的入世情怀。

学说与政治、伦理的紧密联系,对当时具体政治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刻地影响着之后的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规定着思考的范围,同时也限制了知识分子的视野,不仅仅是儒家如此,其他学派也没有能开出类似西方文化的哲学-科学系统。

另一方面,诸子百家在具体政治社会问题上的宽泛性,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伦理道德的自我体验的特征,知识分子也很难在这些问题上超越诸子百家,更多只是采用解释、注等方式去沿袭、发展或补充,即使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多数也是以诸子百家的论述作为佐证。

虽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文化时期,主要是将孔子及其儒学作为核心,但,实际上,这一时期的整体思维方式,目光都集中在现实的世俗社会,不独儒学使然。

这种内在的、现实的文化系统,有别于西方的外向的、超越的文化系统,成为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在诸子百家之后,中国文化的方向、发展方式定型了,在两千多年的时间内被延续着,形成超稳定结构,被巩固,延至现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