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读了《论雅俗共赏》后,我深有感受,在《论雅俗共赏》中,朱自清先生认为俗人和雅人的生活都是相互交织,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雅俗化各有发展,但终究是雅俗化相差无几,大众化取而代之。

朱自清先生在《中国的三种型》中提到郭绍虞先生根据体演变把中国学史分成了五个时代:“春秋”以前的诗乐时代、“战国”至两汉的辞赋时代、魏晋南北朝的骈时代、隋唐至北宋的古时代、南宋至现代的语体时代。

隋唐以前,语言和字由接近到分离,再到魏晋南北朝充分发挥字特点,但无论是字与语言的在当下时代的影响如何,由语言改造后而成的字始终由“雅人”掌控,因为士大夫(一般为雅人)皆大都出于习雅事的门第且出仕之后,亦相聚“赏奇析疑”,所以俗人几乎是没有欣赏雅事的。

唐宋以后,尤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社会门第逐渐瓦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更多底层社会的农工商户朝知识分子的方向发展。

俗人慢慢接到雅人的化,与上层社会的雅人共同欣赏一些雅事并乐在其中,但"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和蜕变那些俗的,因而雅俗化发生碰撞,雅俗观念不断迁就着、融合、发展。

中唐时期禅宗的和尚讲究禅真时的“语录”,以如实、直接、自然的口吻去化俗,争取到更多群众。

宋朝出现的"笔记"和后的"小说"也原本是记录一些趣味杂事,以助谈论。

而后,唐朝的”传奇"和古运动皆于民间。

宋朝时“做
诗如说话”,语体更加明显,连许多诗大家皆主张以俗为雅,似乎都是雅人迁就着俗人。

但即便如此,至始至终,雅俗共赏都是以雅为主的。

以俗为雅暗含了将俗事雅化的行迹,以提供给自底层社会的俗人以谈资。

俗不伤雅亦强调了雅的地位不可撼动。

因为向往雅事,人之常情,雅人、俗人一样。

若雅化过度,即使雅人欣赏毫不费力,那么俗人可就难以欣赏了,也就达不到"雅俗共赏"的地步了。

只不过,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民间的知识分子,吸取了士阶级的雅化后并未只停留在"雅俗共赏",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所以白话也慢慢盛行。

欧化的艺术观、通俗化运动、大众化运动使得化“没有那么雅俗之分”,唯独能“共赏”了。

紧接着,朱自清先生在末尾解释道:“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试问,几千年,一个由多种化构成的庞大的民族体系,由原的雅俗分离,到雅俗共赏,再到只有化共赏,而共赏的化却走向了单一的大众化的局面,难道不令人唏嘘?
况且这单一化的大众化被重新估量的价值也深受时代影响,更出现了化如同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的局面。

倘若你对某个问题存疑,一知半解的,以往的雅人会求诸于可考究的典籍,选取有用信息做笔记,自己推敲、琢磨,好不容易才得个有依据的结果。

因而,这种体验过了推敲整个过程才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但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泛滥成灾,加之时代逼
得更紧了,所以大部分自人民的人也意识到自己终究归到人民去,因而对于知半解的事情也不求甚解,以最短时间浅尝辄止便是可称之为学习了,所得知识亦大同小异。

这样的俗士越越多,倒是个好事情,浅阅读的确是学习,全民学习也是个好点子。

但就怕俗士渐渐适应雅化的方式,他们慢慢靠上去,却不再往上走,而雅人也渐渐俗化,也信了浅阅读,也不再翻阅典籍,反复推敲了。

雅人和俗士近了很多,也渐渐没了界限,再慢慢发展,就大众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