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教育分析与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摘要:学生攻击性行为是指学生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
校园中学生打架斗殴行为危害大,影响坏,屡禁不止。
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习惯,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中身边的同学带来了人身危害,严重的危害社会。
因此,学校以及学生家长可以采取提高应对攻击性行为的能力,对攻击者进行有效地干预、教育以及控制,减少或避免学校学生攻击
性行为所带来的伤害。
关键词:学生攻击性行为归因分析应对措施
一、学校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校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呈现多样性,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又有心理方面的因素,还有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1、因生理因素产生攻击性行为。
(1)生理性攻击行为:部分学生产生神经过程过强、情绪容易
冲动、认知方式过激等自然特征。
这些自然特征只要遇到适宜的诱发刺激就会产生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大部分属于这类情况。
(2)失控性攻击性行为:由于学校中有些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
不是很高,他们对读书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
当社会上某事物产生具有较大吸引力和诱惑力时,他们内心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进而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
2、因心理因素产生攻击性行为
(1)挫折性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挫折容易导致人的攻击行为。
在学校中,凡是爱打架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没有什么特长和特殊才能,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受到挫折,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就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归因偏差性攻击性行为。
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归因导致人的行为反应是不同的。
学生因为归因的偏差,使之经常对他人的行为做出与常人不同的消极理解,如把别人的手势或言语、眼神看成是有敌意的挑衅行为,并作出相应的攻击性行为,从话不投机演变为大打出手。
3、因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影响产生攻击性行为
(1)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定文化下的社会环境,社会传媒尤其是电视、网络、电子图书对学生影响巨大。
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习得,青少年时期的观察和模仿、大众传媒的宣传都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2)个体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受教育的程度。
过于严格或溺爱的家庭教育均可造成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双亲给予孩子的惩罚数量与攻击性有很大的关系。
来自暴力行为较多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了解暴力的效用,更知道如何使用暴力手段。
三、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应对措施
1、学校老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学校老师在教学时要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影响到学生的情绪。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才能使教育工作取得最佳的效果。
2、组织和教育家长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
对子女进行说服教育。
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创造良好环境。
对子女进行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是对子女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和好评。
通过肯定和好评,以加强子女进取心和荣誉感,争取更大的进步。
表扬奖励要实事求是,要及时,要说明原因。
3、发扬榜样的示范性作用,积极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树立正面的非攻击性榜样。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学校老师要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来感染和影响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强化他们良好的社会行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2、朱观明《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教育控制》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