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点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名词解释
中柱鞘:维管柱最外层的一层薄壁细胞,偶有两层或多层的情况,其细胞排列整齐,分化程度比较低,可以脱分化恢复分裂能力,与以后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和侧根的发生有关。
无融合生殖:植物不经受精即可得到种子的自然现象,包括减数胚囊的无融合生殖和未减数胚囊的无融合生殖以及不定胚的生殖。
3 束中形成层:在茎的维管束中。
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之间,有一层具有潜在分生能力的组织,它与维管束之间的束中形成层一起连成环形的形成层。
同功器官:在变态器官中,将来源不同功能相同的器官叫作同功器官。
同源器官:
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高氧和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
是光合作用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
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种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地理变异:广布种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
2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输导水分和营养物质,并有一定支持功能的植物组织。
年轮:多年生木本植物茎次生木质部中德同心圆环,代表着一年
中次生木质部的生长量,亦称生长层,由早材和晚材组成。
2 心材:位于次生木质部的中心部分,颜色深,为早年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全为死细胞,薄壁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纹孔侵入导管,形成侵填体堵塞导管使其丧失输导功能。
2
初生生长:由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分化进行的生长。
2
生活因子:是生物生活离不开的必须的因子。
2
生态因子:在生态环境中,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2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2
维管系统:又称维管组织系统,包括植物体内所有的维管组织,是贯穿于整个植物,与体内物质的运输、支持与巩固植物体有关的组织系统,是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产物。
次生结构:由侧生分生组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经生长分化形成的结构。
雄性不育:由于雄性部分打得异常而导致不能形成种子的现象,表现为雄蕊畸化或退化、花药瘦小萎缩、缺乏花粉或花粉空瘪。
景观格局:一般指其空间格局,即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它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
偏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个体间发生一种对一方有利的关系。
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以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2
等面叶:叶肉没有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所以从叶的外表看近轴面与远轴面颜色一样的叶子。
异面叶:叶肉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海面组织含叶绿体较
少,所以看上去近轴面颜色深,远轴面颜色浅。
营养繁殖: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与母体分离或不分离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传递细胞:一种特化的薄壁细胞,具有胞壁向内生长的特性,行使物质短途运输的生理功能。
2
泡状细胞:又叫运动细胞,为一些具有薄锤周壁的大型细胞。
2 原生质体: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组成的整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原生质:组成原生质体的有生命的物质。
2
真果:仅由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桃李)2
假果:指子房以外的其他结构参与了果实的形成。
2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2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白天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
寒害:指喜温植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定期、定点分析与测定以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监测方法。
温周期现象:起源于不同地带的生物,对昼夜变温与季节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也不同,植物对温度这种交替变化的反应。
种子休眠:种子为了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聚合果:一朵花中离生雌蕊的每一枚雌蕊形成一小果,这样一朵花内有多枚小果聚合而成的果实。
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差异很大,这种世代交替为异形世代交替。
聚药雄蕊:雄蕊多数,花药联合而花丝分离。
四强雄蕊:雄蕊6 其中4枚雄蕊长2短。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群落季相: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
简答与论述
1、简述植物对高温适应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方式。
形态上:
a密绒毛和鳞片过滤阳光
b植物体呈白色,反射阳光,减少热量吸收
c叶面垂直于主轴排列,使叶缘向光
d高温条件下叶片对折
e厚的木栓层,绝热保护
生理上:
a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
b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2、简述自然种群应具有的三个主要特征
a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b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
c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基因的组成同样是变动的
3、简述湿地的主要功能
a蓄水抗洪,补充地下水
b调节气候。
通过蒸发,湿地可持续不断的向大气输送大量的水汽,调节区域气候,降低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c净化天然水体
d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
e保护生物多样性
4、比较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在外貌形态、生长发育、群落特征、生境条件上的差异。
2
阳性植物:
叶子排列疏松,角质层发达,单位面积气孔器多,叶脉密,机械组织发达叶绿素a/b大;强光下生长发育较好,在荫蔽弱光的条件下发育不良;在旷野和路边;光补偿点较高,光合速率和代谢速率都比较高,在弱光条件下呼吸消耗大于光合生产就不能生存。
阴性植物:
枝叶繁茂,没有角质层,单位面积气孔器少,角质层很薄或者没有,叶绿体较少,叶绿素a/b小;光补偿点低,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低,抗高温和干旱能力比较强。
5、森林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a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b能够有效的控制污染和酸沉降,改善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有效防止土壤流失和退化
e涵养水源
f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维护全球碳循环
g防灾减灾,保护农牧业稳产高产
6、简述维管束的概念、组成、特点和类型。
由木质部、韧皮部和形成层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叫作维管束。
维管束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组成。
其中初生木质部包括管状分子(导管分子或管胞)薄壁组织和纤维。
初生韧皮部包括筛分子、伴胞、薄壁组织细胞和厚壁组织细胞。
根据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维管束分为:外韧维管束,双韧维管束,同心维管束
7、简述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以及具体实例。
植物的无性繁殖是营养生殖:分根,扦插,嫁接,接穗,砧木
8、为何树皮环剥死亡,树木中空存活?3
广义的树皮包括周皮、韧皮部和形成层几部分,其中韧皮部担负水和养料的运输功能。
树皮环剥之后韧皮部被破坏,养料的运输中断,树死亡;树干中空存活因为树干中心的心材本身为死细胞不担负水分和养料运输功能,中空不影响树的养料运输,树存活
9、简述虫媒花适应昆虫传粉的主要特征。
花朵较大并有鲜艳的颜色,若花小则密集形成花序,多数具花蜜和特殊气味,花粉粒较大,表面形成粗糙的外壁纹饰,并有黏性物质
分布,易被昆虫黏附携带。
10、比较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的异同。
相同:由表皮、皮层、维管束三部分构成,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的组成成分相同,初生韧皮部的发育方式均为外始式
不同:根表皮细胞具根毛不具气孔,外壁角质化程度低;茎的表皮细胞外壁厚,角质膜也厚,具气孔器和表皮附属物。
根的皮层分为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和内皮层;茎一般不具内皮层。
根具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相间排列,初生木质部发育方式为外始式;茎无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相对排列,初生木质部发育方式为内始式。
根无髓,茎有。
11、比较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以三者的关系说明植物的演化规律。
3
它们都是高等植物
苔藓植物:是植物从水生到陆生过渡形式的主要代表
a比较高级的有茎叶的分化,但都没有真正的根
b没有维管束那样真正的输导组织
c有性生殖器官是由多个细胞构成,雄性生殖器官叫精子器,雌性生殖器官叫颈卵器
d配子体占优势,孢子植物体不能离开配子体独立生活
蕨类植物:
a有根茎叶的分化
b有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维管束
c有明显的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裸子植物:
a最大的特征是产生种子,花粉管将精子送到卵旁
b孢子体发达,高度分化并占绝对优势
c配子体极为简化,不能独立生活
演化规律:植物体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合子发育形成胚。
水生到陆生,并逐渐相应出现了适应陆生生活的形态结构。
(根的出现,维管组织的分化,机械组织的分化和加强,精子失去鞭毛,种子的形成,
孢子体逐渐发达,配子体逐渐退化等)种子植物是最适应陆生生活的植物类群
1、简述C3植物和C4植物的主要区别。
2
光合作用不一样
a C4植物的CO2补偿点很低,而C3植物的很高,所以C4植物在CO2含量低的情况下存活率更高。
b 在C4植物叶片维管束的周围有维管束鞘围绕,这些维管束鞘细胞里有叶绿体,但里面并无基粒或基粒发育不良,在这里主要进行卡尔文循环
c 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含无基粒的叶绿体,而C3植物没有
2、简述营养繁殖在林业实践中的应用。
主要应用于育苗技术
包括扦插、嫁接、压条、埋条、组织培养
营养繁殖得到的植株遗传性与母本一样,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后代性状整齐一致,同时新个体的发育阶段与母本相同,故可以提前开花结实。
3、简述落叶的原因2
与叶柄中产生的离层有关,木本落叶植物在落叶之前,近叶柄基部的一部分细胞进行分裂,形成几层薄壁细胞,构成离区,在离区薄壁细胞之间,胞间层发生化学变化,纤维素和果胶质分解,离区细胞彼此分离,稍有外力作用或重力作用,叶便脱落。
4、简述传粉的概念、方式及植物为了适应异花传粉的性状。
传粉指有花粉囊散发的花粉借助一定的媒介力量到达同一花或另一花的柱头的过程。
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异花传粉的适应性状有雌雄异株,形成单性花,雌雄蕊异熟,雌雄蕊异位和柱头上存在自交不亲和现象。
5、论述叶的形态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统一性。
2
各种类型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生态系统是统一的,适应环境才能在各种生态条件下生存。
a旱生植物生活在干旱少水的区域,故生长朝降低蒸腾和贮藏水分
的两个方向发展。
叶片小、角质膜厚、表皮毛和蜡被比较发达,栅栏组织明显,有的有复表皮,有的气孔下陷,甚至形成气孔窝,有的有储水组织。
b水生植物可以直接从环境获取水分和溶解于水的营养物质,但不易获得充分的光照和良好的通气。
机械组织、保护组织退化,角质膜薄或无,叶片薄或丝状细裂,叶肉细胞层少,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通气组织发达。
c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光照强度是影响叶片的另一重要因素。
阳生植物适应光照强的条件,叶片小、厚,角质膜厚,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发达,叶内细胞间隙小。
d阴生植物适应弱光条件,叶片大、薄,角质膜薄,机械组织不发达,无栅栏组
织的分化,叶肉细胞间隙小。
6、简述植物对低温的生理适应特征。
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使细胞的冰点常在-5~-1之间,增加里抗寒防冻能力。
7、简述群落的分层现象的生态学意义。
a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选择的结果。
b植物的分层现象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水分和矿质营养的矛盾,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分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
8、简述R对策种与K对策种的主要差异
R: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K: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而个体大的后代,低的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9、简述热带雨林的主要特征和分布的3个主要区域。
a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是高大乔木
b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c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在明亮的地方草本较茂密
d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e茎花现象
f寄生植物很普遍
g植物终年生长发育
三大主要区域有:印度马来雨林,非洲雨林,美洲雨林
10、生态恢复的一般过程和关键技术措施
a明确恢复对象的时空范围
b确定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机制
c找出控制或减缓生态退化的方法
e确定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标--认识恢复的生态学局限性,以及实施恢复的社会、经济和其他障碍因素
f制定简单易行的测量标准--观测生态系统的演替进程
g提出相应尺度上的实施恢复目标的可行性技术
h具体的恢复实践
i与土地规划和管理部门交流有关理论和方法
j监测生态恢复中的关键变量和过程--评价恢复进程--必要时对恢复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生物技术
1、简述分生组织的特点,按位置和来源的划分方式及生理功能。
分生组织是在植物一生中持续保持分生能力的细胞群
按位置分:
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和茎的最前端的分生组织
居间分生组织:可以使植物快速生长增高
侧生分生组织:多为平周分裂,使根茎增粗
按来源分:
原分生组织:具有持久分裂能力
初生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但细胞有了初步分化
次生分生组织:由成熟组织经脱分化,恢复分裂能力转变为的分
生组织
2、从输导组织的结构和构成分析,为什么被子植物在演化上比裸子植物更高级。
a被子植物的木质部有木纤维、管胞、还有多个导管分子末端穿孔相连组成的导管。
木纤维起支持作用,导管成为输导水分的主要结构,导管比管胞效率高得多;而裸子植物仅以管胞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并起支持作用
b被子植物的韧皮部有筛管和伴胞,伴胞为筛管提供能量,筛管分子末端的细胞壁组成筛板,其上有筛孔,其间能够有效的输送有机物的联络索;而裸子植物韧皮部中仅以筛域完成物质输导
3、简述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
指被子植物花粉粒中德一对精子分别与卵和中央细胞极核的结合。
受精卵发育成胚,而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a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b后代适应性增强
c为新生孢子体提供更好的发育
4、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表现为: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中德主导因子,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5、简述生活型划分依据及其划分的生活型类型。
从温度、湿度、水分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体在度过生活不利时期时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作为基础。
具体的是以休眠或者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大类群。
a高位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面芽植物 d地下芽植物 e一年生植物
6、简述退耕还林的必要性。
可以保持水土不流失,改善土壤,减少沙漠化,增加森林面积,改善生存环境。
给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7、论述全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改
善作用。
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农田扩展,使大气中德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浓度增加,大气保温效应增强,气候变暖。
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到达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
波辐射。
当地表被加热后,地表以红外辐射的形式把其中一部分能量辐射回太空,大部分被大气中德水汽CO2、CH4等气体吸收,使大气增温。
温室气体“源”的增加而“汇”的减少,被认为是目前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森林和温室气体的关系主要是指森林和CO2的关系。
森林的生长过程会大量吸收CO2,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
1、简述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
a更好的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b研究解决全球人类面临的粮食紧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重大问题
方法:
a认真阅读教材b学习辨证的思维和方法c了解植物生物学知识的新成就、新动向、新发展
2、豆科植物分哪几个亚科,并简述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
列举2-3例代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