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一)散文阅读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一)散文阅读课时作业
(时间:90分钟总分:96分)
基础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5分)
尼亚加拉大瀑布
(美)狄更斯
①那一天的天气寒冷潮湿,着实苦人;凄雾浓重,几欲成滴,树木在这北国里还都枝柯赤裸,完全冬意。

不论多会儿,只要车一停下来,我就侧耳静听,看是否能听到瀑布的吼声,同时还不断地往我认为一定是瀑布所在那方向死乞白赖地看。

恰恰在我们停车前几分钟内,我看见了两片白云,从地心深处巍巍而出,冉冉而上。

当时所见,仅止于此。

后来我们到底下了车了,于是我才头一回听到洪流的砰訇,同时觉得大地都在我脚下颤动。

②崖岸陡峭,又因为有刚刚下过的雨和化了一半的冰,地上滑溜溜的,所以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怎么下去的,不过我却一会儿就站在山根那儿,攀登到一片嶙峋的乱石上了。

那时水声大作,震耳欲聋,玉花飞溅,蒙目如眯,我全身濡湿,衣履俱透。

原来我们正站在美国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中有一山羊岛,把瀑布一分为二,一半在美国境内,一半在加拿大境内)的下面。

我只能看见巨瀑滔天,劈空而下,但是对于这片巨瀑的形状和地位,却毫无概念,只渺渺茫茫,感到泉飞水立,浩瀚汪洋而已。

③我们坐在小渡船上,从紧在这两个大瀑布前面那条汹涌奔腾的河里过的时候,我才开始感到是怎么回事,不过我却有些目眩心摇,因而领会不到这幅光景到底有多博大。

④于是我感到,我站的地方和造物者多么近了,那时候,那幅宏伟的景象,一时之间所给我的印象,同时也就是永远无尽所给我的印象——一瞬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一片和平之感:是心的宁静,是灵的恬适,是对于死者淡泊安详的回忆,是对于永久的安息和永久的幸福的展望,不掺杂一丁点儿暗淡之情,不掺杂一丁点恐怖之心。

⑤我们在那个神工鬼斧、天魔帝力所创造出来的地方待了十天,在那令人永久不忘的十天里,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如何离我而去,越去越远啊!巨瀑的砰訇对于我如何振聋发聩啊!绝迹于尘世之上而却出现于晶莹垂波之中的,是何等的面目啊!在变幻无常、横亘半空的灿烂虹霓四围上下,天使的泪如何玉圆珠明,异彩缤纭,纷飞乱洒,纵翻横出啊!在这种眼泪里,天心帝意,又如何透露而出啊!
⑥我一起始,就跑到了加拿大那一边儿,在那十天里就一直在那儿没动。

⑦我从来没再过过河,因为我知道,河那边也有人,而在这种地方,当然不能和不相干的闲杂人掺和。

整天往来徘徊,从一切角度,来看这个垂瀑:站在马蹄铁大瀑布的边缘上,看着奔腾的水,在快到崖头的时候,力充劲足,然而却又好像在驰下崖头、投入深渊之前,先停顿一下似的;从河面上往上看巨涛下涌;攀上邻岭,从树杪间瞭望,看激湍盘旋而前,翻下万丈悬崖;站在下游三英里的巨石森岩下面,看着河水,波涌涡旋,砰訇应答,表面上看不出来它之所以这样的原因,实在在河水深处,却受到巨瀑奔腾的骚扰;永远有尼亚加拉当前,看它受日光的蒸腾,受月华的迤逗,夕阳西下中一片红,暮色苍茫中一片灰;白天整天眼里看它,夜里枕上醒来耳里听它。

⑧我现在每天平静之时都要想:那片浩瀚汹涌的水,仍旧尽日横冲直滚,飞悬倒洒,砰訇漰渤,雷鸣山崩;那些虹霓仍旧在它下面一百英尺的空中弯亘横跨。

太阳照在它上面的时候,它仍旧像玉液金波,晶莹明澈。

天色暗淡的时候,它仍旧像玉霰琼雪,纷纷飞洒;像轻屑细末,从白垩质的悬崖峭壁上阵阵剥落;像如絮如棉的浓烟,从山腹幽岫里蒸腾喷涌。

但是这个滔天的巨瀑,在它要往下流去的时候,永远像要先死去一番似的,从它那深不可测、以水为国的坟里,永远有浪花和迷雾的鬼魂,其大无物可与伦比,其强永远不受降伏,在宇
宙还是一片混沌,黑暗还复掩渊面的时候,在匝地的巨瀑——水——以前,另一个漫天的巨瀑——光——还没经上帝吩咐而一下弥漫宇宙的时候,就在这儿森然庄严地呈异显灵。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头首先渲染了寒冷的冬日氛围,以此影射作者苦闷抑郁的心情,从而与下文见到瀑布的惊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开篇没有直接描写尼亚加拉大瀑布,而是先听“砰訇”之声,是为了体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神秘感。

C.第⑤段使用了排比的手法,连用了四个“如何”、一个“何等”引导的反问句,抒发了作者的强烈震撼感,内容集中,气势磅礴。

D.作者在美国境内的瀑布下“毫无概念,只渺渺茫茫”,不久离开,却在加拿大观赏了十天,可见美国境内的瀑布不及加拿大境内的瀑布。

E.第⑦段的画线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迤逗”二字俏皮幽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下瀑布美不胜收的场景。

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 A项,“以此影射作者苦闷抑郁的心情”错误,作者的心情是期盼憧憬。

C项,不是反问句,是感叹句。

D项,强加因果,没有两者之间的比较,不能由观赏时间的长短武断推断景色的差异性。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尼亚加拉大瀑布给作者的印象。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泉飞水立、浩瀚汪洋的宏伟壮观,这是作者初见时的客观印象。

(2)宁静恬适、淡泊安详的和平之感,这是永烙作者心头的主观印象。

(3)亘古长存、森然庄严地呈异显灵,这是作者离开之后思考的哲学印象。

(每点2分)
解析先找出答题区间,然后整合。

②⑤⑦三段从各个角度来谈瀑布的宏伟壮观,④段主要谈及作者的心灵印象——宁静恬适、淡泊安详,⑧段主要谈瀑布存在之久。

3.请根据文章第⑦⑧两段的内容,分析作者刻画尼亚加拉大瀑布时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视听结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刻画瀑布。

(2)时空结合,在马蹄铁大瀑布的边缘、河面上、邻岭等空间角度欣赏它的千姿百态;从阳光下、夕阳里、月光下等代表的时间里,看它的变幻多端。

(3)虚实结合,第⑦段实写具体所见,第⑧段联想想象。

(4)动静结合,既写了巨涛奔涌,横冲直滚,飞悬倒洒的动景;又写了夕阳西下中一片红,暮色苍茫中一片灰的静景。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常见的描写手法,如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时空结合、正侧结合等。

第⑦段主要运用了视觉和听觉、动态和静态、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三种手法。

第⑦段都是实写,第⑧段是离开之后的联想想象,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4.作者在文中写到“一瞬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请结合全文以及你的经历,谈谈你对瞬间和永恒的理解。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瞬间和永恒辩证存在,视觉感受是瞬间的,而心灵震撼是永恒的,作者在看到瀑布的瞬间,产生了震撼性的心理反应,永久难忘,极美的瞬间即成永恒。

(2)实际上,永恒
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心理活动,生活中许多人日复一日地追逐着如星辰般遥不可及的永恒,却常常忽略了可能产生永恒的瞬间,这是本末倒置。

(3)在我看来,真心感受生命中的每个瞬间,就能构筑永恒的人生。

(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文中,作者对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瞬间之见却成永恒之感,所见转化为所感,故成永恒。

瞬间其实能成就永恒,永恒则来自某个瞬间,分析了文中对于二者的表述,明白了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联系经历谈谈个人的理解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25分)
大槐树下的母亲
孙彦龙
老家门口有棵大槐树。

小时候,母亲总喜欢站在大槐树下,手搭凉棚不住地张望,追寻着玩耍中的我跑来跑去的影子,看着放学回家的我一步步朝她走来。

在我还没有记事的时候,父亲就离我们而去。

母亲一个人耕田锄地、洗衣做饭、收麦磨面,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她干不了的活。

有人欺负我们的时候,母亲总是挺身而出;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虽然没有父爱,但我们在母爱的羽翼的庇护下,一天天长大成人。

那时候,母亲就是我们兄妹五个的天,天是塌不下来的。

所以我们压根儿就不会想到母亲有一天也会倒下。

10多年前,我应征入伍的时候,几个姐姐哭得都跟泪人似的。

母亲却说:“男娃娃长大了就要到外面去,老窝在家里有什么出息?”坚强的母亲不肯流一滴眼泪,只送我到门口的大槐树下,习惯性地手搭凉棚,目送我远去。

那时候,我感觉母亲比大槐树还高大。

在部队10多年,母亲从不打电话给我。

我打电话的时候母亲也总是让我长话短说,尽量不要浪费电话费。

她说,打电话不如写信,又省钱,还能保存,有空的时候还能拿出来看看,电话打完就什么都没有了。

入伍以来,母亲从没叫过我回家,而我也很少回家。

军校毕业后,因为部队过春节的时候休假干部多,我也懒得去凑热闹,所以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

母亲也从来不会埋怨我没有回家过年过节。

2010年7月,母亲第一次主动打电话叫我回去,而且说越快越好,想看看我的妻子和孩子。

我因为工作忙走不开,她说到部队来看我,但最终却没有来。

后来姐姐告诉我,母亲病倒了。

我急忙汇了钱到家,请他们先给母亲治病,我请到假就回去。

却没想到,这一拖,就拖到了2011年5月。

家还是那个家,树还是那棵树,那个手搭凉棚张望的人却老了。

以前,她的身躯就像门前那棵树,屋后那座山,伟岸挺拔,今天她却拄着拐杖坐在一块石头上,佝偻着身躯不住地咳嗽。

以前,她老远就能看清我,喊着我的乳名催我回家吃饭,今天,直到我走到她的身边她才认出我来。

以前,是她拉着我的手回家,今天却是我扶着她的肩回家。

母亲,我曾经的天,曾经的依靠,曾经永远坚强的后盾,老了,病了。

看到我们后,母亲挪挪屁股,站了两次都没能站起来,我赶紧上前握住母亲的双手。

母亲说怕见不着了,所以让我们早点回来。

我说:“家里新房刚盖好,生活条件这么好,医疗条件也好多了。

没事的,治好病你就好好享清福吧。


看母亲咳得厉害,痰里还带着血,我和爱人要带母亲到医院去检查。

当我拿到化验单时,医生告诉我,癌细胞已经转移了。

我的心跟刀剜似的痛,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一点睡意,心中充满了将要失去母亲的恐惧。

一个当医生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答应用中药给她治治。

给母亲熬了几天中药后,我的假期到了。

当我们提着行李要上车时,母亲让两个姐姐搀扶着,送我们到门口的大槐树底下,嘴巴嚅动了几下。

我赶紧凑上去,拉着母亲的手,母亲还是什么也不说,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上车后,我的泪水像决了堤的水,直往下淌。

回头看着坐在大槐树下手搭凉棚张望的母亲渐渐变小,最后成了一个点。

那是家。

家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有母亲在我们才会归心
似箭。

母亲,我亲爱的母亲,您可一定要好好地活着,等我回来,等我回来呀!
(选自2012年2月21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第二段特别交代“在我还没有记事的时候,我的父亲就离我们而去”,是为了突出母亲怕“我们”几个受欺负,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B.“那时候,母亲就是我们兄妹五个的天,天是塌不下来的”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母亲是“我们兄妹五个”的依靠。

C.文章重点塑造了大槐树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及子女对母亲的深情。

D.“家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有母亲在我们才会归心似箭”一句,阐明了母亲和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母亲对于家的重要性,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E.全文以“大槐树”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历历往事,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和未尽到责任的自责之情。

答案答B给分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 A项,表述不够准确,交代“在我还没有记事的时候,我的父亲就离我们而去”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和母爱的伟大;C项,文章重点塑造的是母亲的形象;E项,“全文以‘大槐树’为线索”有误,文中的“大槐树”并未起到线索的作用。

6.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母亲站在老家大槐树下手搭凉棚张望“我”的情形。

其作用主要有:①开篇点题,点出题目中的“大槐树”和“母亲”两个形象;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表现母亲对“我”的疼爱。

7.本文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文章主要设置了两组对比:一是母亲患病前与患病后形成对比,二是母亲对“我”的疼爱与“我”对母亲难以尽责形成对比。

通过这两组对比,既表现了母亲勤劳能干、疼爱子女,又表达了“我”的自责之情。

8.本文题为“大槐树下的母亲”,能否改为“我的母亲”?为什么?(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本文标题不能改为“我的母亲”。

理由如下:一是“大槐树下”点明了特定的场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二是文中多处同时写到母亲和大槐树,说明母亲和大槐树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三是文中的大槐树象征母亲的慈爱和对子女的庇护。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经典连线
三、(2014·天津)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

(21分)
枣香醉人
洪丽丽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给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玻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

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
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

寂静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

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

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

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刺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额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

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

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有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

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

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

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翘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饺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馅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

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

爷爷呼呼噜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的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像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

“这七棵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

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

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枣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

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多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

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思念之中。

(选文有删改) 9.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回忆童年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

解析从内容(主旨、情感)和结构(呼应题目、上下文对比)两方面回答。

10.“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叹惜枣树的老去,体现了奶奶对老树的深厚感情;奶奶借枣树的老去感慨自己的衰老。

解析这种情感是对枣树、自身、世事的感叹,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1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排比、反复、衬托;句式整齐,语意层进,情感浓烈;借枣树感念爷爷奶奶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表达了对他们日益衰老的感叹之情。

解析赏析从修辞、句式特点、句子含义等方面着手。

所用修辞主要是排比、反复,主要表达对爷爷奶奶日夜操劳而日渐衰老的感叹。

12.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枣香醉人:“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文章以“醉枣”起,以“醉枣”结,首尾呼应。

根:“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

解析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需要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

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

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不能强词夺理,故作惊人之语。

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B.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

D.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

E.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

答案 AE
解析 A项,不是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而是突出表现了爷爷奶奶对“我”的关爱;E项,没有心理描写。

新题展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5分)
怀念土灶
梦野
土灶像个失恋的人,心灰意冷,似乎早被人遗忘了,但我对她心怀敬意,她一直在我的世界里,点亮我的青春,让我的那份乡情,燃烧得更加炽热。

我生在陕北乡村,在土炕上,度过了婴儿期。

可以说,最初的温存是土灶给的。

那个时代家家都穷,我家也不例外。

饥饿这个入侵者,只有食物才能击退。

村里的小伙伴可多了,我们爬上了土崖畔上的老榆树,捋下一把一把的嫩榆钱当饭吃,竟吃坏了肚子。

我们还向邻村“进军”,偷偷窜到王家梁村的大石沟里,将老光棍的酸杏揣在兜里,慌乱中树枝划破了小脸蛋;跑更远的路,闯入刘南洼村的杜梨地,刚爬上树,大黄狗追来了,我们吓得四处逃散。

偷吃只是偶尔的事情,算“小战役”,给了我快乐和羞涩,可土灶才是我的依靠,是我的“根据地”。

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手背、脚跟和耳朵是最易“沦陷”的地方,疗伤是漫长的,用的是土方子,要等大雪来到院子,将铁脸盆盛得满满的,顶上放一把糜草,再放在土灶上消融和煮沸,才能浸泡和清洗,擦干后抹上凡士林,坐个小凳子,在土灶上烤。

盼了多少场雪,洗了多少回,烤了多少次,我记不清了,但每到冬天,我的脚跟就皴裂、发痒和疼痛,就是那时留下的“顽疾”。

土灶是生命的中心,乡村的统领。

也因为天冷,我总会和哥哥们围着土灶吃饭,仿佛是个盛大的仪式,不论炭火和柠条混合的气味怎样刺鼻,我们都显得很“欢庆”。

待母亲洗完锅,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父亲摆开“阵势”挣着笤帚,我们又守在土灶旁,有站有坐,有说有笑,不时地添着柠条、水桐树枝、高粱秆,噼噼啪啪……火星常会溅到我们的头上、身上,火光像个放映机,忽明忽暗,窑洞就是银幕,跟着忽明忽暗。

那种其乐融融的样子,一直在我心中。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会挨饿。

在快要熄灭的炭灰里,放入三四个土豆,待小木棍翻过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