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通过对新加坡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多方位剖析,结合我国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提出对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改进建议,促进高校教育发展。
标签: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分析研究
从一个港口城市到连续多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前三的国家,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成功典范,而校企合作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新加坡的教育政策是立体化的,涉及到教育部、经济发展局、人力局、科技研究局等,因此新加坡政府职能部在高校的建设中(包括校企合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校各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十分明确和细致的政策引导和规范。
新加坡高校的办学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因此高校的校企合作同样也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的。
以下通过几个方面介绍新加坡高校的校企合作状况。
1 政策指引,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
政策指引在新加坡高校的校企合作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政府通过统一的市场调研和行政审批的方式控制高校各专业招生规模,以及专业的新增和撤销,鼓励企业对高校进行各项投资并直接参与高校管理,鼓励并规范企业吸纳在校生进行顶岗实习,设定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等各种政策调动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保护了学校、企业及学生的三方利益,为校企广泛深入的开展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是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管理局、经济发展局等各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保障了整个政策体系的完整性。
相对于新加坡,我国的校企合作缺乏法律基础,配套政策也并不完善。
因此,多数企业很难将学生培训、实习、实训等活动带来的管理成本进行消化,由此造成了校企合作的“高校热、企业冷”的局面。
国内高校的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如何获取市场需求。
我国政府部门没有像新加坡政府那样发布有关社会人才需求的状况调研报告,也没有权威的调研机构对国内各行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因此,各高校需自行解决市场调研问题。
由于不同高校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并不一样,因此有些高校会因为信息的不准确而在学科建设中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 校企共同参与高校管理
在教育发达国家,企业对高校进行投资并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是一种十分
普遍的现象。
新加坡高校的管理工作是通过各高校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的。
管理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企业及学术研究机构共同组成,其作用主要是审定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审定、学校经费使用情况审计等,具有很高的管理权。
对于高校的每个院系而言,也会聘请相关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院系的专业建设方向、课程设置、学生考核、学生实习与就业安排等工作进行研究和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管理人员在院系的这些工作中通常都有实质性的工作安排,而非挂名担任虚职。
这样的管理模式为高校和企业之间提供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平台,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我国的高校管理采用的是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政府对高校办学管理过多,高校内部管理头绪过多,管理方式缺乏灵活性,规章制度与社会发展状况脱节,使得企业无法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来,企业也就无法成为校企合作的主导力量。
3 校企合作下的学科建设
新加坡高校的学科建设模式较为统一,大多通过“市场调查——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认可——评议会审定——审批”这样的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调查”和“审批”这两个步骤是由政府来主导完成的,而其余过程均由企业直接参与完成。
因此,企业在高校学科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许多在学科建设上走在前列的高校也将校企合作纳入到学科建设中。
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科建设中,使得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中越来越接近企业的实际需求。
然而,我国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许多行业缺乏统一的工作规范,不同企业对于同一工作过程的要求有时相差甚远。
因此,如何选择企业合作进行学科建设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
4 校企合作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新加坡的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非常强调教师队伍与企业的联系,要求新近教师必须拥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而非从其他高校直接录用研究生,同时在职教师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这样的制度可以使得教师拥有企业一线生产经验,保障了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不仅如此,高校的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也来自各企业的管理层,使得学校的各项政策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从而保障了校企的深入合作能落到实处。
相对于新加坡,我国高校的师资建设过于强调学历和职称,教师普遍缺乏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政策与企业实际状况脱节。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并没有按照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培
养人才,而是按照上级的指示在培养人才。
5 学生能力培养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目的之一。
新加
坡的高校每年都将学生安排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由于
有了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企业也愿意吸纳在校生进行实习。
这样的实习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被安排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一段时间。
通过几个阶段的在校学习和实习的交替,学生们的学习目的性和学习兴趣通常都有很大的提高,对社会的认知也有很大提高。
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样体现在企业对学生竞赛的支持。
在新加坡的高校,学生们会经常有机会参与各种国际技能大赛,参加比赛的经费、设备往往是由相关企业赞助提供,如果某个学校的参赛队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可能会有多家企业同时提供赞助。
这样的企业赞助行为可以很好的弥补高校经费不足、高端专业设备缺乏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学生实习通常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在实习前的若干个学期中,因为缺少企业实践,许多学生会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方式以及专业知识的衔接产生困惑,甚至对自己所在的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
学生无法集中精力进行专业学习,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有些高校已经开始试行将学生实习的时间与在校学习时间进行穿插结合,这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从实习的安排到实习过程的跟踪和总结,从教学安排的改变到教学理念的更新,这样的变革需要付出很大的管理成本和代价。
因此,从目前来看,这种方式推广十分有限。
我国高校的学生也有许多机会参加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竞赛,但国内的学生竞赛通常有两大问题。
一是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考查,竞赛内容过于追求标准化,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二是参与的企业太少,在行业中缺少影响力,没有成为企业与高校的融合的平台。
6 校企合作中的科研
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科研建设。
新加坡高校的科研项目大多与生产实践相关,无论是企业项目、政府项目或是基金项目,都十分注重科研与生产力之间的转换。
尤其是职业院校,其科研项目往往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线改造、生产工艺提升、新技术的验证等方面,与企业生产一线结合得十分紧密。
这样的科研项目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还科研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7 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影响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很多学校都是由这些移民兴办的企业投资兴建的。
因此,新加坡的许多企业都有资助教育的传统,投身教育已成为许多新加坡企业的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新加坡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使得在新加坡形成了一种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校企的合作过程中,企业也获得了各种收益。
首先,由于全程参与是学生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与企业要求已经非常的接近,企业可以节省很大的用人成本并提高运转效率。
通过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可以使企业拥有一个规模庞大的“智库”,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甚至提高自身的战略决策能力。
另外,对高校的资助(包括对学生竞赛的赞助)可以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加强企业与优秀学生的联系,从而保障了企业的用人层次。
8 总结
新加坡的高校校企合作是在政府指引下的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模式,是新加坡国家竞争力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而我国的校企合作因为缺少完善的政策引导,高校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人才引进渠道单一,以至于在科研成果应用、学生培养方面与企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