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_演变
(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二、儒学的兴起
1.罢黜百家 (1)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 局面,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 推行教化的主张,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
韩非
小生 产者
墨家
墨子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 张加强君主专制, 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 提出“不期修古, 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 不法常可”的主张 望 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 节用,要求平等, 求和平、稳定的愿 反对战争,任人唯 望 贤,过俭朴生活
关于人性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法家、阴 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
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
播。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009高考海南单科)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作用 思想主张 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思想统一、 1.“儒学独尊”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国家安宁,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春秋大一统” 君权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 中央集权 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2.“君权神授” 天 =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君 加强君权 “天人合一” 中央 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天人感应” 集权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3. 发挥儒家 减轻负担,缓和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矛盾,改善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仁政思想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4.“三纲五常” 忠君 为人处事标准 统一 A.仁者爱人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10年天津)《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 要,实质上是思想专制。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 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表明 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神学外衣。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⑶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荀子》 ①仁义王道并行、礼法并用、(儒法并用) ②民本---君舟民水、 ③伦理---性恶论,加强后天学习弃恶扬善 ④哲学---自然是有规律的“制天命而用之”(朴素唯物) ⑷儒家思想特点:强调德政、礼治,道德感化、教育的功 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 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 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无为而治的道家---老子、庄子 ⑴道家创始人---老子《道德经》
③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④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⑤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 养有积极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 ㈠、春秋战国---创立于孔子,发展于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㈡秦---受到打击(焚书坑儒) 1、原因: ⑴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迫切需要巩固统一。 ⑵儒生攻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一 ⑶法家思想适应了秦的需要 2、内容: ⑴BC213年焚书:①秦以外的各国史书;②非博士官所 藏的诸子百家著作;③留:医药、种树、卜筮之书 ⑵BC214坑儒:咸阳,坑杀400多儒生 ⑶实行愚民政策: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
①哲学:“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 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运动说---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 ④矛盾说---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双方,对立的双方可以 互相转化(以柔克刚、祸福相依) ⑵“漆园傲吏”庄子 ①齐物,世界是我的产物,“无所恃””不别同异”、 “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 ②“逍遥”的人生态度 ,放弃一切追求精神自由 ③天与人“不相胜” ④鄙视富贵利䘵,痛恨社会不公“窃勾者诛,窃国者诸候” ⑤文学、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导航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儒学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华,有了新的发展。
宋明时期。
儒学经过“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开始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4.明清时期,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百家争鸣知识梳理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和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一些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了关于、和的主张,形成了的局面。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家、家、家和家。
2.孔子:学派创始人①提出“”与“”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②开创了中国古代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③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一书,儒学五经是指、、、和。
3.孟子: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学说。
③提出的“”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战国末期家代表人物。
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②对儒家关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二.老庄之学老子与是中国古代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为处世方法。
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和书中。
其主张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李悝主张用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
所著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在秦国废除制度,奖励耕战,废除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将、、相结合,又吸收思想,将理论系统化。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1.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2.冯友兰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3.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下列观点出自顾炎武的是()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 D.“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4.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古代某著名思想家曾说:“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
”该思想家是()A.韩非 B.周敦颐 C.李贽 D.黄宗羲6.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凭借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当时中国士大夫的()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经世致用之学 D.考据学7.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巳非儒学之正宗。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8.王夫之指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及答案
专题一第2课1.(2014·盐城)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
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备选项中只有B项强调“天人感应”思想即“民,君,天”三者之间的关系;A、C、D三项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
2.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D.“三纲五常”【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3.《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下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答案】 D【解析】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项。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D【解析】③是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书生,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是()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即使你出身贫寒,也有可能到政府做官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汉武帝为使儒学独尊,令各地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可以做官,打破了贵族垄断官位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 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 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 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 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 无愧的。 ——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 材料二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 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 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 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 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对董仲舒的评价标准不同,你比较同意上述 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地位 原因 春 仁、礼、中庸、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 秋 为政以德 守性 战 仁政、王道、舍 显学,但 浓厚理想化色彩,脱 国 生取义 不被青睐 离群雄割据的现实 西 大一统、君权神 确立正统 汉 授、天人感应 地位 宋 “存天理,灭人 理学兴起 明 欲”“心即理也”重塑正统 明 君主是天下之大 批判 清 害、工商皆本、 和 经世致用 继承 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适应统治者需要 思想内容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 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 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 史纲要》 依据材料,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 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 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史称“六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思想核心是“仁”“礼”
2、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郡学: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史论共享)影响: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特点:思辨化
2、北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主要观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②仁是与万物倶来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王阳明的心学
1、时代:明朝中期
2、主要观点: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②“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学以致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X
1、李贽的思想主X:①反对道貌岸然的“道学”先生②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③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主X男女平等)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级
三级
考点解析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就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黑家学派的黑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子曰:“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1)尊儒:
(2)倡儒:
知识·梳理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进一步强化。 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角度思考、总结…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汉武帝怎样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是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⑴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时代;⑵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形成;⑶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⑷文化:私学在民间兴起, “士”的崛起;⑸个人:孔子决心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3.影响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标志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
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⑷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⑸推动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⑴孔子的生平1)孔子名字春秋晚期鲁国没落贵族。
2)孔子30岁时,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3)在鲁国官至司寇,周游列国却备受冷遇4)晚年回国,从事教育文化,整理“六经”5)《论语》⑵思想主张⑶历史影响1)在当时未受到太多重视(备受冷遇)。
2)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3)在古代就传播到国外,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
18世纪后,儒学传到了西欧。
2.孟子⑴生平:1)战国时期邹国人。
2)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有“亚圣”之称,3)著有《孟子》⑵思想:1)政治: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仁政”②“民贵君轻”2)价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3)伦理:主张性本善,“恻隐之心”。
⑶影响:1)“民贵君轻”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2)仁政、民本思想是从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但有利缓和阶级矛盾3)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对传统文化有很大影响。
3.荀子⑴生平:1)战国时期赵国人,2)三次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3)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4)著《荀子》⑵思想:1)“天行有常”和“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2)对“礼”深人研究:①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②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最新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民 本思想
B、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 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政治方面:
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 食”,使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主张逐步 改良;
真伪。 (2)作用: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专制主义政体
的建立和秦统一全国起了重要作用。
四、墨家的主张
1、墨子,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墨子》一书。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2、主张或贡献: (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 (2)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实践; (3)提出了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4)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自小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
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担任司寇(最高 司法长官)。
后仕途失意,周游列国达十四年;
晚年,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 《礼》《乐》 《易》《春秋》, 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
2、孔子的贡献
(1)思想:提出“仁”和“礼”:
反对苛政; B、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 C、发挥“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 D、伦理观上主张“人性本善”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 义代表
4、荀子的思想
(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荀子有两个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 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历史必修三跟踪训练: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0·山东学业水平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2、右图中的条幅是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成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A.李赞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3、(2010·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下列思想中,孔子提出的是()A.“无为而治” B.“格物致知” C.“有教无类” D.“存天理,灭人欲”4、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B.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D.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5、从政治角度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的是()A.道德准则B.治国理念C.哲学基础D.变革精神6、二战前,希特勒有意散布苏联国防部副部长的叛变谣言,苏联以300万卢布买下了这份情报,只用几十分钟“审判”就宣布副部长死刑,12小时内八名苏军高级将领被处决,希特勒兵不血刃,达到以谣言杀人的目的。
希特勒这一谋略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是()A.“知彼知已,百战不殆”B.“不战而屈人之兵”C.“攻其不备,出其不意”D.“兵贵神速以制敌”7、在参观中国某一古代思想家的纪念馆时,在大厅内有一副对联:“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由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A.王阳明 B.程颢 C.朱熹D.董仲舒8、正史中各代烈女的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从《中国婚姻家庭史》这几组数据反映的信息有()①宋以后我国婚姻观渐趋保守②政府重视纲常教化③元明妇女追求个性与气节④儒家以“理”杀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历史。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著书立说、发表不同见解,形成“争鸣”局面(一)历史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候争霸;新阶级力量正在形成。
3、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根本原因: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二)“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1)孔子①思想主张:思想核心:“仁”和“礼”,—“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正名”。
哲学思想:天是最高的人格,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活动及思想: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等②评价:A、经后世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B、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①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哲学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
②评价: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对中华民族良好品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3)荀子: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②政治思想: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王霸并用。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评价: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为什么不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2、道家(1)老子思想主张: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哲学思想——“齐物”;“消遥”;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文学成就——寓言、散文3、墨家和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1)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力”和节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的话体现了理学的宗旨。为了天地万物的发展,因此要继承久远以前贤人的思想(实际就是指孔孟儒学),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建立长久的太平盛世。
这句话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儒家思想一直都致力于构建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并且真正的儒家学者也以此为己任,这种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
史料5: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解读:
唐太宗李世民的话点出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重要作用。科举制在隋代开创,到唐代形成,它将“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出仕为官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学而优则仕”是中国读书人的梦想。科举制度形成后,殿试登科成为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而殿试登科者被称为“天子门生”。这样的一套选官制度形成后,可以说将天下的读书人都完全地掌握在了皇帝手中,所以唐太宗会“喜”。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官员的文化素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使科举制逐渐地丧失了活力,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对于现代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有重大影响。
解读:
这两首唐诗都在批判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两首诗都指出,秦王朝“焚书坑儒”的文化高压政策虽然短时期内起到了思想统一的效果,但是并没有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后世的许多人在分析秦王朝“短命”的原因时,会认为“焚书坑儒”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从而为儒家的思想独尊局面做出合理性分析。不可否认,“焚书坑儒”是给文化的多元发展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文化的浩劫,但秦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此,苛刻的刑罚和沉重的赋役才是导致人民起义的根源。正如后人分析隋王朝的速亡将其归咎于大运河的开凿一样,都没有看到“民不聊生”才是导致人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政策都有利弊的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前 770—前 221 年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这两句话反映了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的思想。前者反映了“仁”积极进取的一面,后者则反映了“仁”自律敬畏的一面。两者和谐统一,充分表达了仁者“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为人处世精神。
史料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史料4:建国宜师古,兴邦属上庠。从来以儒戏,安得振朝纲……屋壁馀无几,焚坑逮可伤。挟书秦二世,坏宅汉诸王……
——[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史料9: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清]李贽:《续焚书》
解读:
李贽的此段话表面诙谐,实际近乎癫狂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传统儒学的态度,以自己“人云亦云”的学习儒学过程来表达对儒学和孔子的否定态度。李贽道出了儒学教育的不足:儒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于阅历不多的幼儿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往往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才能对儒学有相对的理解和感悟,而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更难体会,所以往往是自己并不懂得儒学却人云亦云地背记了许多的东西,这本身背离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史料6:唐有天下,如贞观、开无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史料3: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君书·更法》
解读:
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圣人是不会效法以前的旧制的;如果能够有利于人民,是不会墨守成规的。
这句话集中表现了法家的“变革”思想。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法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张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原有的体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当时除了法家,还有其他的学派也提出了“顺乎天,应乎人”(《周易》)的变革的主张。这种变革的思想为中国近代的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依据。
古代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并不能一概排斥,压抑和限制女性的“三从四德”与“三纲五常”并不相同,需要仔细甄别。
6.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以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专制皇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但更多的是反清复明的传统民族主义的产物,是对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一种思想反抗。其思想内容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民族歧视政策,而是有了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启蒙色彩。这些思想还是停留在上层知识分子之中,并没有在民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清王朝的文化高压政策下,这种反传统的思想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形成持久的思想传承,因此,并没有对社会政治产生直接影响。此时期的思想并不是要颠覆儒家思想,而是在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某些精神内核后对儒家思想的改革和发展,是儒家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完善的阶段,但是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这种完善并没有完成改革儒家思想的历史使命。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基于三纲基础上的具体要求,即仁、义、礼、智、信。在《三字经》中就有“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的内容,虽然其中不乏有男尊女卑、君贵民贱的消极等级观念,但“三纲”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上确实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也曾起到规范君、父、夫的行为的积极作用,“五常”对社会的道德体系也曾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至今依然有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4.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解读:
程颐的此段话借对程颢的赞扬表达了理学学派的思想。理学学派认为:汉末以来,儒学被荒废,这种现象导致了政治上的黑暗和人伦的沦丧,因此,要重振儒学的伦理道德体系,复兴儒学。
史料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史料解读】
史料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解读:
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老子》
解读: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地走出来的。
这句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细小走向强大,体现了量变的积累最终引起质变。这句话给人以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哲学思考,这恰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老子的哲学思想涉及了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但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影响更为深远。
史料7: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解读:
程颐的这段话旨在揭示唐朝历史现象的根源。他认为,虽然唐初有盛世局面,但是其少数民族的风俗使得传统的儒学伦理道德体系遭到了破坏,这才导致后来的武则天篡夺皇位,而后来的权臣乱政、藩镇割据乃至唐亡五代的更迭,都是因为儒学伦理纲常的破坏。由此论证了复兴儒学、重伦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汉末开始,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以及佛学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儒学的权威地位被严重削弱。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唐代中后期,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复兴儒学。到了宋代理学的形成,传统社会的尊卑伦理社会观念重新得以建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从程颐的言辞中,我们能够看到其君臣有序、男尊女卑、贵汉族而轻视少数民族的思想特点,这些都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