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讲:宋明理学)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讲: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号象山,开创者) 明朝王守仁(号阳明,集大成者) 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陆九渊:“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王守仁:“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理”是世界的本原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1、背景

★魏晋至隋唐儒学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下佛、道迅速传播, 三教并立; ②隋朝: 三教合一;(“三教合归儒”)

③唐朝:尊道、礼佛、崇儒;儒学正统地位 受到冲击,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1、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 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 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2、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所谓不知《春 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 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道教、佛教思 想的特点分别是?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其一,“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只有通过明 理,才能灭去私欲。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先知后行) 其二,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人的本心 “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但为气禀所拘, 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 之,以复其初也”。即复归于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攻围拔守,人欲 自消铄去。” 通过自身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1、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舆论阵地2、派别:道、儒、墨、法3、意义: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2、过程:孔子——仁与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法治、天行有常。

3、影响: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①政治大一统的需要;②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③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过程: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4、结果: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要点补充]1、太学的兴办,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以思想统一实现政治统一三、宋明理学(一)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封建社会由盛转衰(2)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3)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背景: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地私有制和封建经济发展。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代表不同阶级、 政治: 社会转型: 利益集团的士阶层的崛起——诸子百家。
宽松的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称雄,无力文化专制, 相反还竞相招揽人才,使各学派都有发展机会。 文化: 私学兴起: 讲学之风盛行,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造就了一批思想家。 2、影响: 1、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哲学基础 法家变革思想——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形成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动了社会变革。
③影响: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 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③促进了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 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7、吐故纳新——新时期对儒学的态度
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 “性恶论”: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子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促进 “治世”局面的出现
②道家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万物的本源。 老 辨证法:事物是矛盾的, 可以互相转化。 子
评价 第一个;否定“天命” 权威
辩证法思想
•约束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常使民无知无欲” •开历史发展的倒车; •是消极思想; “齐物”—万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丧失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 “消遥” —对事物变化旁观、 庄 •体现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超然的态度 子 •散文富有哲理,是文学与 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哲学的完善结合。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

高三历史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高三历史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辉煌灿烂的文学 (1)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2)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
线索一
复习线索
线索二 第 二 部 分 模 块 一 专 题 三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创立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
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完善与独尊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 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解析:第(1)问,“主张”抓住题干材料中的“仁政”“无为” “明法”即可概括得出;“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状况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大一统”“道之大原出于天”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分析出“,“特点”抓住“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
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 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已经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我国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 印刷术 我国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
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 素中发展和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张: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讲:明清时期的思想批判)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讲:明清时期的思想批判)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 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 尽身亡。 材料一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 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 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 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 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 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张?
4、黄宗羲晚年为人撰写的碑铭传状和致友人书中赞 誉康熙帝为“圣天子”,称清朝为“国朝”,并使用 清朝年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 “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 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参考答案 说明: ①其专在下:地方权势过大; ②其专在上:君主专制。 (4分) 主张: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1分) 评价: ①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 ②但还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4分)

说明: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思想:理学占统治地位。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探究3: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 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 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课件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课件
4.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 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复习对策] 一、多元史观认识百家思想主张
1.唯物史观角度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 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庄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 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 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作用
火药 唐代: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三、古代农耕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五大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本专题文化和科技均属于高频考点,在古代史选择题中占到一半(3到4题)。强调
对书本知识的精读和细读,注意对思想文化概念理解的同时要求注意时空的把握。
同时要求强化对具体细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牛皮,促进了
欧洲文化的发展 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
印刷 隋唐:雕版印刷术 术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战国:司南
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
会的进步
指南

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 13世纪传入西欧 航海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 洲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
二、传统儒学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1.具有和谐意识。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解读本专题属于高考高频考查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如百家争鸣的特点、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施政为民思想、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及其价值等;对于科举制,既可单一考查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及现实意义,又可综合考查儒学发展的思想价值。

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注重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专题。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含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形式以及代表作、代表人物。

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以作品的特点或影响考查相关人物或科技文化发展的概况,如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外传、古代军事著作对火药和指南鱼的记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古代文学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等。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多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即古代科技、艺术与文学成就的历史阶段特征。

复习本专题内容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复习过程中还应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阶段特征古代科技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构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中国画、京剧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均有突出成就,涌现出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制度:察举制; 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贵族世袭为官。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2、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1)来源:以儒家为主干,融合阴阳、法、黄老之学。 (2)著作:《春秋繁露》

(3)主张: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美德。

A、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B、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天谴论)
【解析】A




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 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B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析】D C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9.(2013广东肇庆二模14)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 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③“天人感应” ④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7.(2011鞍山二模)下列“天”字,意思较为接近的是 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③天赋人权

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A.①②

8.(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 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 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班级__________ 某某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X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X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孔子:历史发展以沿袭为主(逐步改良政治) 韩非: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3、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1)奠定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形成传统的文化体系。

A、儒家:孕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B、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 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吸 收法家。
评价
①“仁者爱人”有助于调解 人际关系;“克己复礼”具 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①“仁政”、“民本”约束 暴政、缓和阶级矛盾,但出 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②“重义”有重要现实意义 ;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6、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 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7、《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 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战国时期,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 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思 想家是

消极: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短命而亡。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1、“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 之语,以吏为师。”“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 弱,则国弱。”法律是基本,“厉行赏罚,奖励耕 战 ”;权术是工具;势力是权威。体现了法家的什 么思想?
2、韩非“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商鞅“治世不一 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法家的什么思想?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材料一: 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 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 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作业表单2:单元学习主题设计及检验提示单】单元学习主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设计意图说明本单元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包括先秦儒学、汉代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活跃儒家思想四个课题,前面必修一和必修二关于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史的学习,已经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社会背景基础。

就中观层面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必修三的重点内容,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
学习单元的课时框架
(用图示的方式说明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
用图示的方式说明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本单元可以时间为主轴,划分五个
专题来组织教学与学习活动。

专题一,先秦儒学,通过学习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掌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以理性探讨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
系。

专题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核心,认识汉代儒
学的新变化。

专题三,宋明理学,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及区别。

专题四,理解明清进步思想的实质,正确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专题五,如何看待中国古
代主流思想,重点是对中国主流思想做归纳总结性思考,加深学生对传统主流思想
的认识。

单元学习主题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实现程度
1.主题是否与课标要求相一致?是
2.主题是否是一个或多个学科领域中的核心或起着核心作用?能
否反映学科本质?(可以利用知识网、概念图、思维导图)
是。


3.主题能否反映富有挑战性的、能吸引师生兴趣的学习问题或任
务?

4.主题是否与生活、生产中的真问题相关?能否让学生理解主题
的意义和价值。

是,能。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史称“六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思想核心是“仁”“礼”
2、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郡学: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史论共享)影响: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特点:思辨化
2、北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主要观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②仁是与万物倶来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王阳明的心学
1、时代:明朝中期
2、主要观点: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②“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学以致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X
1、李贽的思想主X:①反对道貌岸然的“道学”先生②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③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主X男女平等)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级
三级
考点解析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就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黑家学派的黑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江苏小高考真题分类: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江苏小高考真题分类: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07至13年江苏学业水平真题分解)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2007•江苏•23)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宇宙便是吾心”C.“工、商皆民生之本”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答案:C2.(2009•江苏•19)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

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答案:C。

3.(2010•江苏•5)右图中的条幅是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成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A.李赞 B.黄宗羲C.顾炎武 D.王夫之答案:B。

4.(2012•江苏•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A.程颐 B.朱熹 C.李贽 D.王阳明答案:D5.(2013•江苏•2)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

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答案:B。

二.判断题:无。

三.材料题:6. (2008•江苏•36)阅读下列材料。

(10分)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明确
考点 ①形成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②主要流派 ③历史影响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原因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③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内容
三、宋明理学
①程朱理学 ②陆王心学 ③影响 ④对程朱理学的评价
①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②李贽的离经叛道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主要流派
4、法家学派 (1)战国后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韩非子主张法治,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主张变 法革新。 (3)影响: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影响,成为中国 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开创心学 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 张
伦理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方法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 贯通“理” 地位 评价 发展理学 理学的集大成者
(2)庄子(战国晚期人) a、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时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c、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主要流派
2、儒家学派
代表 思想 内容
哲学观点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孔子 政治思想
核心思想为“仁”“礼”;提出“为政以德”,以“德” 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已复礼”,维 护等级名分。
明清三位进步思想 家汲取儒家的民本 思想,反对理学的 不合理部分,是儒 学的新发展。其促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 新焕发了生机,对 后世产生了巨大影 响。但这种思想批 判并没有成为时代 主流思想,未能推 动社会的政治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法1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崛起;各国变法
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影响
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考法2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2.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影响
代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商鞅等
韩非子的思想
(1)以法治国,变法革新
(2)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
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
(1)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2)非攻
(3)尚贤
(4)节俭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表现:与民休息(措施:萧规曹随)
④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汉武帝的“有为”
①背景
a.经济恢复和增强;
b.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思想
:
(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3)提出的伦理观点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和持家治国的标准
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推广
(1)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官方教育系统),并下令设立郡国学校(地方教育系统),大力宣传儒学思想
(2)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时的重要标准
(3)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思想广为传播
影响:
维护了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神化了君权,使儒学成为此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促进了古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想专制容易扼杀其他学派思想;使此后中国政治具有了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考法提示】
高考全国卷曾考查董仲舒儒学思想与孔孟思想的对比。

因此,复习时注意梳理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

【重要提示】
汉代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思想是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是礼法并用。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有助于政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
(3)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5)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6)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1)中国文化的象征
(2)东亚文化圈的主体
(3)影响范围广
考点宋明理学
考法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三教合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流
(1)原因
①佛教盛行(西汉末年传入中原)
原因:统治阶级的扶持;动荡、战乱,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寻求寄托;本身具有欺骗性,宣扬来生幸福;经济利益驱使;自我改造
危害:消磨斗志,安于现状;耗费财物;占田夺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争夺劳动力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形成)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理论相对于佛道的落后(重伦理、缺乏思辨、理论化)
④时代背景: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士人觉得自己仁不足以救世,义不足以卫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不发生极大的变化。

同时随着九品中正制的逐渐确立,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学习经学在政治上已经失去意义,学术研究遭到打击
(2)结果: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充实、丰富了自身的思想内容。

经过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朝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
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1)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2)影响
①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③三教并行,有利于保持各自独立的形态,相互融合,并促进学术文化自由发展
考法2 程朱理学
1.概念: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2.兴起背景
(1)政治: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经济、文化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科学文化进步(引起了理学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
(3)思想史自身进程:理学是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4)宽松的文化政策:宋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3.程颢、程颐的主要思想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核心)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天理”在自然界表现为自然规律,在社会关系上是儒家伦理;在自身表现为道德修养即人性)
(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把握“理”的方法,接触、探究万事万物才能明“理”4.朱熹的主要思想
(1)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2)“存天理、灭人欲”: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应“存天理,灭人欲”
(3)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5.特点
(1)客观唯心主义
(2)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
(3)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使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
6.影响
(1)适应统治需要,理学成为南宋后官方哲学,维护了专制统治(2)纲常名教束缚人们思想,扼杀人的自然需求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教科书,对此后中国的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4)影响海外: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朱子学”)乃至欧洲
考法3 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及思想
2.特点
(1)主观唯心主义
(2)进一步发挥儒家“仁”的思想,更多地吸收佛教禅宗思想
3.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
(2)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考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腐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3)阶级:工商业阶层扩大(4)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性(5)教育: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2.李贽的思想主张
(1)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
(2)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3)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提倡男女平等(4)代表作:《藏书》《焚书》
3.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及其影响
◎黄宗羲的思想
思想
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工商皆本
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的思想
思想
①经世致用
②后人概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的思想
思想
①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变化发展且有规律的(唯物论)
②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论)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
代表作《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三大思想家的共同思想
(1)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2)经济: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3)思想:批判三纲五常,倡导个性解放,继承民本思想
(4)文化:反对理学的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评价(1)积极
他们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②在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③经世致用的学风与实践,有利于后世学术的发展
(2)局限
①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②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③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认识
(1)明清之际的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批判制度的层次;他们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封建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易混1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易混2 比轿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易混3 全面理解古代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