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法1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崛起;各国变法

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影响

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考法2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2.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影响

代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商鞅等

韩非子的思想

(1)以法治国,变法革新

(2)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

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

(1)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2)非攻

(3)尚贤

(4)节俭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表现:与民休息(措施:萧规曹随)

④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汉武帝的“有为”

①背景

a.经济恢复和增强;

b.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思想

:

(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3)提出的伦理观点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和持家治国的标准

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推广

(1)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官方教育系统),并下令设立郡国学校(地方教育系统),大力宣传儒学思想

(2)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时的重要标准

(3)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思想广为传播

影响:

维护了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神化了君权,使儒学成为此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促进了古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想专制容易扼杀其他学派思想;使此后中国政治具有了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考法提示】

高考全国卷曾考查董仲舒儒学思想与孔孟思想的对比。因此,复习时注意梳理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

【重要提示】

汉代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思想是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是礼法并用。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有助于政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

(3)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5)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6)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1)中国文化的象征

(2)东亚文化圈的主体

(3)影响范围广

考点宋明理学

考法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三教合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流

(1)原因

①佛教盛行(西汉末年传入中原)

原因:统治阶级的扶持;动荡、战乱,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寻求寄托;本身具有欺骗性,宣扬来生幸福;经济利益驱使;自我改造

危害:消磨斗志,安于现状;耗费财物;占田夺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争夺劳动力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形成)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理论相对于佛道的落后(重伦理、缺乏思辨、理论化)

④时代背景: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士人觉得自己仁不足以救世,义不足以卫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不发生极大的变化。同时随着九品中正制的逐渐确立,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学习经学在政治上已经失去意义,学术研究遭到打击

(2)结果: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充实、丰富了自身的思想内容。经过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朝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

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1)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2)影响

①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③三教并行,有利于保持各自独立的形态,相互融合,并促进学术文化自由发展

考法2 程朱理学

1.概念: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2.兴起背景

(1)政治: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经济、文化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科学文化进步(引起了理学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

(3)思想史自身进程:理学是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4)宽松的文化政策:宋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3.程颢、程颐的主要思想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核心)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在自然界表现为自然规律,在社会关系上是儒家伦理;在自身表现为道德修养即人性)

(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把握“理”的方法,接触、探究万事万物才能明“理”4.朱熹的主要思想

(1)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2)“存天理、灭人欲”: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应“存天理,灭人欲”

(3)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5.特点

(1)客观唯心主义

(2)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

(3)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使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

6.影响

(1)适应统治需要,理学成为南宋后官方哲学,维护了专制统治(2)纲常名教束缚人们思想,扼杀人的自然需求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教科书,对此后中国的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4)影响海外: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朱子学”)乃至欧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