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以及当前我国的剥削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8期2010卑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agUniversity(Soc.Sci)
V01.31No.8
Aug.2010
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以及当前我国的剥削现象术
朱婷
(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232038)
摘要:剥削是一个非常敏感同时又是一-ha.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在总体上不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我们要超越道德层面看待剥削,运用马克思关于剥削的传统标准分析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剥削程度能够自觉加以lilt常1。
关键词:马克思;剥削理论:剥削现象
中图分类号:A81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0)08—0061—02
剥削是一个非常敏感同时又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正确认识剥削,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的社会矛盾,“凼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本文尝试回到经典著作,认真阅滨领会马克思经典博学理论,以此分析多种剥削观点,并就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提出新看法。
一、剥削问题的重新提出
“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奉概念.萨谬尔森曾指出:“剥削的概念出自卡尔・马克思的著作.来源于他的劳动价值论。
著述于边际生产率理论被发现以前的时代。
马克思把剥削定义为一个劳动荇对产出量的贡献和他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因为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创造的一切.全部利润、利息、地租都单纯是埘劳动者的剥削。
”Ol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未对剥削专门下过定义,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对剥削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剥削问题有过大量的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现律,在通篇论述中.每一个问题都直接或问接地与剥削这个问题相联系。
这主要是由丁:剥削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决定的。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始终是与剥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毫不夸张地说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剥削问题的论述对f我们科学的认识剥削的基本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肩发意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迸的理论品质,在今天,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殳的新实践。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引起人们对剥削问题的关注。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承认,在各种菲公有制经济中,除了个体经济以外,其它经济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剥削。
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存在着剥削。
因此,剥削理论随着与之相关的劳动价值理论又被提出来,作为~个难题摆在了理论界面前。
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把握剥削的基本内涵。
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
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马克思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桐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三,“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e-Jl!lJ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问的社会关系。
”p笫四,“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闱。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形式。
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阐述了货币的本质以及货币的职能和货币的流通规律。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为在以后揭示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资本主义剥削给予最彻底、最猛烈、最尖锐的批判和揭露,fEi却从未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必要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经不止一次地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
他认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
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剥削是经济关系的产物,而这种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能从感性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剥削予以直接否定。
剥削作为一种
・本文系淮南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制度建设视域下的分配正义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为WYB091)
一6l一
分配关系,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
生产关系、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生产的全部性质和运动。
只要这种生产方式的存在是合理的,也就决定了该种分配关系即剥削是合理的、正义的。
只有当这种生产方式已经走向自身的没落阶段时,当它的存在条件已经大部分消失时,这种分配才被认为是非正义的。
剥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分配方式。
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也就有什么样的剥削现象。
在奴隶制的生产方式下,就有奴隶主剥削奴隶的那种分配方式和剥削现象;在封建制的生产方式下,就有地主剥削农民的那种分配方式和剥削现象;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就有资产阶级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那种分配方式和剥削现象。
每一种剥削现象,都是历史的产生的。
我们对每一种剥削现象都要结合历史条件作具体的分析。
三、用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正确看待当前我国存在的剥削现象
我国现阶段在总体上不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国现阶段在总体上不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
对此,学者们对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特征的基本经济范畴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如雍文远提出用社会必要产品(V+M)这个范畴来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
他认为,人们进行生产不再是为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凭借其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剩余产品,而是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去共同占有全部净产品(V+M)tS。
叉如,王珏提出必要价值范畴嘲,李铁映提出“净增价值”171范畴等。
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仍然存在,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促进作用,所不同的是,它们反映的不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而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尽管三者问有时也存在矛盾,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要超越道德层面看待剥削。
剥削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劳动生产率发展相对不足,尚未达到足以使剥削彻底消灭的程度,而劳动生产率发展相对不足又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还不能覆盖全社会,还必须在公有制占主体的情况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不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情况下,剥削现象和剥削行为以及对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的追求,仍然具有推动技术进步、生产方式改进以及社会生产关系调整与改良的作用。
剥削是违背伦理和人道的,它导致了劳动者的异化和异化的加深,但是在人类回归人的本质的历史过程中,剥削又是
一62一推进人性最终复归的“必要的罪恶”。
允许它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是因为它在现阶段仍有“历史正当性”,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从而为消灭剥削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运用马克思关于剥削的传统标准分析问题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目前,当我们运用马克思关于剥削的传统标准来分析一般劳动者的投资收人如利息、股息、债息等是否属于剥削,私营企业主或资本家获得的劳动收入和风险报酬是否属于剥削等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具体地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马克思关于剥削的传统标准来分析。
要认识到,利息、股息、债息等收入是其所有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再分配,总体上不属于剥削。
而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无偿占有的剥削收人,但其劳动收入和风险报酬却不属于剥削。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上。
对待剥削应该根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判断。
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就不会有公平合理、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当然,任何一种剥削形式,即使在它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期,当我们运用其去促进经济发展时,也应关注其可能产生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消极方面。
要看到对剥削程度能够自觉加以限制。
要保护市场环境,限制不完全竞争而产生的剥削,使市场各要素之间平等地竞争。
资本主义是被动应付剥削的消极影响,而社会主义能够主动调节和消除剥削的消极影响,这是分析我国现阶段剥削现象的应有之义。
面对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过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导致的劳资双方利益分配格局失衡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面对“强资本、弱劳工”的现状,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减少剥削的负面影响,以维护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国家应以法律形式,更加主动地保护雇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加强劳动市场的监管,建立和完善有关最长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等涉及到“劳资关系”的法律,对于现存的过度和非法剥削要给予严厉打击。
同时。
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收入再分配政策,避免产生两极分化。
参考文献:
(I)萨谬尔森.经济学(下)fM】.中国展望出版社,1994.975.[2][3][4]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88,89。
52.[5】雍文远.社会必要产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12-13.
[6]王珏.必要价值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4-5.
(7]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Ⅱ1.经济研究,2003,(2):13.
(责任编辑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