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 韶 文 化
人面含双鱼纹
枭 图 腾
玉 神 人
陶
鼓
龙山文化
豆
鬶
屈 家 岭 文 化
太 极 纹
玉 铲
河 姆 渡 文 化
骨 耜
木 胎 漆 碗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与争锋,客观上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农耕民族 与游牧民族的争锋从根本上讲是不同于外族的侵 略。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对垒,往往以迁徙, 聚合,和亲为结局。 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 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后,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 和南北经济交流。另外,隋朝已经能够建造高五 层的大船。著名的赵州桥是当时的工匠李春所建 造的。 唐朝的经济空前发达,在不少地方设立商馆,进 行对外贸易活动。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较快。 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指南 针和火药都是北宋时期发明和 完善的科学技术。 明朝是微露资本主义萌芽的 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四、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 平
在农业方面,经过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劳 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 当大的贡献。 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器、漆器、青铜器 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 上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也曾达到了相当高 的水平。 城市,全国性的商业联系,货币(尤其是 纸钞的发明和使用)。但是,从整体上说, 古代东方的城市多具有军事堡垒的性质, 中国也是如此。这样的城市,首先是军事 上和政治上的需要,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经 济上的支持。
西周时期分封制也属于土地国有制,诸侯 只有土地使用权,以集体劳动为主,西周 后期有了公田(井田制)、私田之分,工 具是铜石并用,土地国有制遂告瓦解。
二、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 的演进。
东周以后牛耕和铁制工具使用,土地国有 形态走向瓦解,出现私有化。土地买卖出 现加剧了私有化进程。这种进程,形成了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前为集体 生产),个体家庭经济(男耕女织,国家 向家庭征收赋税)成长起来,再以后,个 体家庭经济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个不同的 形态,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阶级,私有化程 度在以后的封建朝代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到封建社会结束基本无大变)。
此外,在东、南濒海,北有沙漠,西和西 南有高山的地理条件下,周边少数民族向 内地发展比向外地发展要容易得多,因而 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内向性。这种自然的内 向性与上述的凝聚力的结合,成为维系中 华民族各族间的联系的纽带。
2.中国文化的早期定性,促成了“瞻后”式 的思维模式,其利弊在于: (1)利:为文化的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 了作用; (2)弊: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格,缺乏开 拓创新的力量。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 分。 2.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 程。 *3.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 有何影响? 讨论题: 1.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 内在联系? 2.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为何倍受挫折?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业文化求安足,商业文化求富强。中国 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 1.诸子百家争鸣,在秦汉综汇。春秋战国是 中国农耕经济转型期,也是构成中国文化 基础的轴心期,其时的思想文化就包容了 百家学说。 2.各区域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3.汉族文化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如魏 晋南北朝、唐朝,北族精神输入中原农耕 文化)。 4.扬弃吸收外域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 教;明末清初吸收西方文明)。
第四节 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 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使中国文化具有极大 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短期的战乱 与分裂,更增进了中国文化的坚韧性和向 心力,如魏晋南北朝、辽夏金元时期、清 朝,文化的传承一如既往,体现了中华民 族无法抗拒的认同感和文化的向心化合力。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1.早熟——相对于西欧社会而言,在西欧 封建社会开始崩溃之时出现的许多经济现 象,在中国却“古已有之”。(1)商品货 币经济在汉、唐、宋、元一直存在;(2) 土地买卖在战国和秦、汉就已出现;(3) 离土自由,即流民之波;(4)地租形态多 样化,即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
此外,北方民族居住的地区,气温低,多草原、 沙漠,宜于牧业。北方民族因交通便利容易走向 联合,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比较快,这与他们从事 集体的游牧活动、具有勇敢的精神有关。南方民 族,往往局促于山地,交通不便,极不利于联系 和融合。由此也可以说明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北 方民族曾经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中原地区,而南方 民族却很少有过类似的活动。
2.不成熟原因——(1)早熟的因素,不是 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面而是作为补充形态 出现的(被多元化结构化解或吸收,例子: 官僚、地主与富商大贾互相转化。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始终未能走上真正成熟的阶段。 这些早熟的经济现象,西方要等到封建社 会后期才出现);(2)早熟的经济因素往 往与社会、政治诸条件不相配合,造成经 济发展的失调;(3)早熟的发展使人们固 步自封,不思变革。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 展的周期性失调。
1.王朝更替的变化周期:课本P36。总体上 一代不如一代,故而不断有游牧部落和民 众起义。 2.经济兴衰周期:课本P36。每个王朝建立 之初经济发展较好,情况与王朝更替的变 化周期大体同步。
3.人口增长: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于提高生 产力,易爆发社会矛盾。 4.影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 的黄金时期是战国至汉唐之间,铁具、牛 耕、精耕细作,奠定基本格局,后来只是 劳动力的增殖与土地面积的扩大。
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地主和农民主要的生产品是谷物,无法充 分生产消费品(这与西欧封建制的庄园经 济不一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打破 区域间的货物流通障碍,促进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但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仍存有依 附性,其发展呈波浪形,对应于农耕经济 的繁荣与否。
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见课本P33。原因之一在于 封建统治阶段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政策。当农耕经 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 之繁荣;反之,则受到严重破坏。但就总的趋势 而言,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向上的趋向。商 品经济对农耕经济始终存有依附性,但随着生产 力的整体发展和土地私有化的深入,商品经济仍 呈整体上升趋势。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农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中国的自然经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土地是农耕社会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 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 远古——殷商西周:远古时土地属氏族村社共有; 到夏商西周时,则属王有,“溥天之下,莫非王 土”,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 传授,为土地国有制和集体耕作制。在社会五阶 段划分中,为奴隶制社会。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 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1.早在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中 游地域。处于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河南)和龙 山文化(山东)遗址,表明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 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2.从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屈家岭文化(湖北)而后 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遗址上,人 们发现我们的先人的农业生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说明了中国的农耕区曾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 和江南地区的转移 。
然而,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一方面造 成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影响 着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藕断丝连,含混不 清。从纵向看,始终保留着各个阶段的经 济成分;从横向看,中国与西欧的庄园制 不同,其农耕经济含有手工业和商业等成 分。这在总体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独立发 展。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 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 式,属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东海沿海私人海上贸易有 了一定发展,但私人的海洋商业受到了政府的限 制和歧视,因此其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气候。 问题:商品经济与赐贡贸 易有何区别,利弊如何?
早在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中仰韶文化河南和河南和龙龙湖北而后遗址上人浙江余姚遗址上人人面含双鱼纹仰韶文化枭图腾陶鼓玉神人鬶豆龙山文化玉铲太极纹屈家岭文化骨耜木胎漆碗河姆渡文化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与争锋客观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与争锋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农耕民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争锋从根本上讲是不同于外族的侵与游牧民族的争锋从根本上讲是不同于外族的侵略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人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 从事家畜养殖和制陶,雕刻玉石,玛瑙,象牙等 手工艺制作活动,夏朝,商朝,青铜制造有了相 当的规模。西周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西汉时,已重视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业有了 大的发展,铁制品成为主 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当时 还能制作出带花纹的丝织品, 漆器制作相当精美。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 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
1.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受 经济基础的影响,但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2.中国古代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农耕经 济特别是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这种上层 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 经济的长期持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3.负面景响:封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官僚结构; 政治布局以城市为中心;政治政策上抑富 济贫。 (2)经济上:百姓负担沉重,减弱了扩大再 生产的能力;重农抑商观念抑制了工商业 发展。 (3) 思维上:小农经济思维;保守怀古的特 征;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 多元化经济成分更加繁茂。在丝织业,棉 布业,造纸业,冶铁业等行业中,手工工 场有增加的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是以农 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 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 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 凝重性。
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 的早熟和保守性格。 1.早熟的两种表现:(1)儒家的民本思想(人与 人在道德上的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等)直 接促成了平均主义思想,促使农民起义,加剧稳 定与动乱的恶性循环。(2)伦理哲学(人文科学 之一)过度早熟,轻视了科技发明和创造。 2.保守性格加强了封建社会的坚韧性,宋元以后 渐趋保守,汉唐之际尚有开放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