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寄” 二、 “兴寄”说
“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观齐梁间诗 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 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 活跃时的一种状态,作为诗歌的本体来说, 活跃时的一种状态,作为诗歌的本体来说,兴是指其审美 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 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 指寄托, 寄,指寄托,指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 也就是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 意,也就是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 兴寄既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 兴寄既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也重视诗歌整 体审美形象的表现。 体审美形象的表现。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 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 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 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 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 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 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其对自己 兴寄”主张的最好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兴寄”主张的最好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 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 齐梁间诗, 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 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 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 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 张茂先、何敬祖, 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 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 修竹诗》一首, 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 有知音以传示之。 有知音以传示之。 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 【译】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汉魏时期刚健苍凉精 要劲健的风骨传统,晋宋时期已经没能流传下来了, 要劲健的风骨传统,晋宋时期已经没能流传下来了,然而在流传下来的文献 中还是可以找到证明的。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 中还是可以找到证明的。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觉得那时的 诗歌创作都过分追求华丽的词采,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总是长叹不已。 诗歌创作都过分追求华丽的词采,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总是长叹不已。 追思古人(诗歌的“风骨” 兴寄”),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 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 追思古人(诗歌的“风骨”和“兴寄”),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 而风雅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昨日在解三处拜读了您的《 而风雅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昨日在解三处拜读了您的《咏 孤桐篇》 真是感到大作透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 孤桐篇》,真是感到大作透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语言鲜 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于是心胸为之一洗,耳目为之一新, 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于是心胸为之一洗,耳目为之一新,抒发胸中的郁 闷之气,涤荡了心中的沉闷之感。没想到又在您的大作中看到了“ 闷之气,涤荡了心中的沉闷之感。没想到又在您的大作中看到了“正始之 这真可以使建安诗人们发出会心的笑意。解君说: 音”,这真可以使建安诗人们发出会心的笑意。解君说:“东方先生可以和 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美。 我认为这是真知灼见之言。 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美。”我认为这是真知灼见之言。所以我叹服您的风 雅大作,写了这首《修竹诗》 应当有知音之人传布欣赏它。 雅大作,写了这首《修竹诗》,应当有知音之人传布欣赏它。
风骨” 三、 “风骨”说
“文章道蔽,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咏孤桐篇》是“骨气端翔, 文章道蔽,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文章道蔽 咏孤桐篇》 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刘勰“风骨” 指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 刘勰“风骨”:“风”指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指一种精 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要合乎经意。 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要合乎经意。 钟嵘“风力” 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 钟嵘“风力”: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 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钟嵘憧憬的是具有慷概悲壮的怨愤之情的 建安风力” “建安风力”。 陈子昂的风骨说即指建安风力, 陈子昂的风骨说即指建安风力,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 言表达的艺术风格,风清骨峻,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言表达的艺术风格,风清骨峻,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登幽州台歌》 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又如《感遇诗》 又如《感遇诗》三十八首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 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徒草莱。 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徒草莱。 前一首寥寥22 22字 俯仰宇宙时空,风骨刚强健朗;后一首寄意边疆, 前一首寥寥22字,俯仰宇宙时空,风骨刚强健朗;后一首寄意边疆,亦慷慨 激扬。可以说正是具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风格的作 激扬。可以说正是具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品。 如果说“兴寄”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话,那么“风骨” 如果说“兴寄”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话,那么“风骨”即是与这种艺术表 现方法相联系的一种诗歌的审美理想。 现方法相联系的一种诗歌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陈子昂文论观点
陈子昂(659-700), ),初唐著名诗 * 陈子昂(659-700),初唐著名诗 诗歌理论家, 人,诗歌理论家,唐代诗文革新的 倡导者。字伯玉,梓州射洪( 倡导者。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 四川)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 岁举进士, 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 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 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 辞多直切,颇中世病, 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 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 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 下狱死。 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 *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与东方左史 虬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 虬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 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 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 诗歌革新的先驱, 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 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 *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 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 《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 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 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 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取境” 2、“取境”说
所谓“诗情缘境发” 因此, 取境” 所谓“诗情缘境发”,因此,“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 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他说: 夫诗人之思初发, 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 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辨体有一十九字》 他所说的“取境” (《辨体有一十九字》)他所说的“取境”,实际就是指诗歌意境 的创造。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皎然是第一人。 的创造。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皎然是第一人。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 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 宛如神助” 创作顺畅, 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 就是“取境” 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 取境之时, 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 至险,始见奇句” 这是“取境” 的情况。前者, 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 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 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 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 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 取境” 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 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 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这才是文章“高手” “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意义: 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 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世纪齐梁余风的 影响,迎来了以“风骨” 气象” 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 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 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 他的“兴寄” 风骨” 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 继承, 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 理论武器。 理论武器。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论
581-618-907-960) (581-618-907-960)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节
概 述
一、时代与社会背景 P189 隋唐五代文论特点(以唐代为主) 二、隋唐五代文论特点(以唐代为主) 重在论诗, 1、重在论诗,律诗成为主要文学批评对象 ; 2、与弘丽富艳的唐代文化相对应,唐人论诗大致分 与弘丽富艳的唐代文化相对应, 两大流派:政教中心论(重风骨兴寄) 两大流派:政教中心论(重风骨兴寄)和审美中心 重兴象神韵); 论(重兴象神韵); 唐代文学批评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紧密联系; 3、唐代文学批评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紧密联系; 诗论、 P192) 4、诗论、文论分化(P192)。
陈子昂的主要诗歌理论
一、对齐梁文学的批评 兴寄” 二、 “兴寄”说 风骨” 三、 “风骨”说
一、对齐梁文学的批评
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 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1、“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说齐梁 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 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 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说晋宋之 间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量。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感染力量。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 英朗练, 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 英朗练,有金石声(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 语言鲜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的风骨强劲的作品。 语言鲜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 的风骨强劲的作品。 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 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 弊端,击中了要害。 弊端,击中了要害。
皎然探讨了诗歌创作中“ 皎然探讨了诗歌创作中“意”与“境”的关系问 他认为,诗歌创作, 题,他认为,诗歌创作,都是诗人的情意遭受外境的 触发而开始,情意又凭借境象的描绘来抒发。 触发而开始,情意又凭借境象的描绘来抒发。 诗情缘境发” “诗情缘境发”、 “缘境不尽曰情P201” 诗歌要通过创设境界来表达情感, 诗歌要通过创设境界来表达情感,境界应蕴含有 味之不尽的余味。这里所谓的“ 不是纯客观的, 味之不尽的余味。这里所谓的“境”,不是纯客观的, 而是主客观相融相契而形成的能够表达某种思想的典 型的生活环境或精神状态,也就是今人所说的“ 型的生活环境或精神状态,也就是今人所说的“意 境”。
第三节
皎然《诗式》 皎然《诗式》
P198
其关于诗歌内在艺术 规律的探讨, 规律的探讨,较为集 中的, 中的,是意境的创造 问题。 问题。 意境” “意境”论是中国古 代文学理论中第一重 要的理论, 要的理论,是刘勰美 学思想的深化。 学思想的深化。
皎然诗歌理论的主要观点: 皎然诗歌理论的主要观点: 意境” 1、“意境”说